汤丹
摘要: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把象似性原则,如: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象似性原则语言教学
“语言就是依据人的认知方式和交际目的,依据人的概念化方式和人眼中的世界形态而形成的,词语反映说话人的形象。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必然要得出语言具有象似性的结论”。[1]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具有的对应性理据关系。“象似性主要讨论形式与语义之间的理据化关系,是认知语言学,也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它为我们从认知上解释英语中的许多规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形成这些英语规则背后的认知机制。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这些规则,而且更要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这对语言研究和教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意义”。[2]语言理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为语言教学服务。本文主要从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角度讨论象似性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距离象似性与大学英语教学
距离象似性指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象似于要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之间的间隔距离往往直接反映人脑中的概念距离。如果两个语言符号相隔的距离大,那么意味着概念之间的距离大。距离象似性在语言中有所表现,能解释语言中的一些现象。
英语语法要求句子主谓一致,其中一条原则就是就近原则,即要求句子的谓语单复数要和离其最近的名词成分保持一致。这种就近原则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如:
例句1:Many members have protested against the proposal.
例句2:Many a member has protested against the proposal.
例句1中的谓语动词用了复数have,因为与其紧挨着的名词是members,表达复数概念。而例句2中的谓语动词用了单数has,原因就是名词a member离其最近,而many位于与动词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谓语动词就与紧挨着它的单数名词保持一致。
距离象似性可用来解释陆丙甫提出的“向心轨层理论”。向心轨层理论认为,语言中普遍存在一种成分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一等级关系突出地体现在动词V,方式状语M,工具状语I,处所状语L,时段状语D和时间状语T中。它们依次与动词之间形成空间距离的远近关系。如果把这种远近关系描写为三个垂直的序列,那么,不同语言表面上的语序差别就不存在了,所有的语言都遵循着同一个语序规则。见下图:
上图所列的语言都遵循着相同的语序,说不同语言的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方式。方式状语离动词最近,因为它所代表的概念与动词代表的概念的距离最近,一定的动作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方式的,不存在没有方式的动作,因此方式是动作的内在属性。接下来的是工具状语,工具相对于方式来说,属于外在因素。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又是地点状语离动词较近,因为地点状语相对于时间状语来说更具体些。时间状语又分为时段状语和时点状语,时段状语可以计量,因而比时间状语更接近动词。另外,语序的轨层结构也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在心理上大致遵循两种策略:从外到内和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思维策略一般表现为先处理抽象的,不稳定的,相对外在的,较为复杂的或较大的因素,后处理具体的,相对内在的,较为简单的或较小的因素。而从内到外的思维策略正好相反。上图中所列的大部分语言都遵守这两种策略中的一种,极少数语言采用两种思维模式。因此,“语言的象似性可以解释语言的共性,因为人类的认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表现在语言结构上也相同。象似性也可以解释语言的个性,人类的经验毕竟有所差异,与经验次序相对应的语言成分也存在差异”。[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常遇到此类结构的英汉互译,互译时也要遵循相应的语序规则。
例句3:你必须明天早上十点之前把那笔钱还给我。
You must let me have the money back without fail by ten oclock tomorrow morning.(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2)
例句4:汽车生产商在新车的几处都印有汽车识别号码,以便帮助找回被盗的车辆。
Car manufacturers stamp a 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 at several places on new cars to help track down stolen vehicles. (新視野大学英语(第二版)3)
例句5:Fourteen-year-old Sam Wilson ran away from home to join in his father and older brothers in the fight to liberate the American colonies from the British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4岁的山姆威尔逊离家出走,加入父亲和哥哥的行列,为美国殖民地独立于英国而战。(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3)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都遵循距离象似性原则,在英汉互译的句式结构处理方面,也总是遵循着距离象似性原则和向心轨层理论。
二、顺序象似性与大学英语教学
顺序象似性指语言符号之间的排列顺序象似于时间发生的顺序,思维的顺序和文化观念。“认知语言学也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中。语言的使用者把他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过程映现在句法形式上,体现为线性顺序,这也使得我们能通过对语法结构的观察,分析来把握语法的‘事理脉络”。[5]
通常,语言符号之间的顺序相似于事件发生的顺序。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发展的。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中第五单元“Graceful Hands”,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就是典型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应用顺序象似性原则进行文章结构分析。另外,这篇文章的第5自然段也是顺序象似性的体现。
She is too weak for conversation,so without asking,I go about providing for her needs. Picking her up in my arms like a child,I turn her on her side. Naked,except for a light hospital gown,she is so very small and light that she seems like a victim of some terrible famine. I remove the lid from a jar of skin cream and put some on the palm of my hand. Carefully,to avoid injuring her. I rub cream into the yellow skin,which rolls freely over the bones,feeling perfectly the outline of each bone in the back. Placing a pillow between her legs,I notice that these too are ice cold,and not until I run my hand up over her knees do I feel any of the life-giving warmth of blood.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3)
这段文字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尽管文章里没有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但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理解这种时间顺序。因此,整段文字在语篇层面上意义连贯。
三、隐喻象似性与大学英语教学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6]关于隐喻,当前语言学家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它不仅是狭义的一种修辞方式,而更重要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有力的认知工具”。[7]因此,隐喻在人类的语言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隐喻与象似性有着内在的联系。“隐喻象似中隐喻的主喻体之间,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固然要有相似点,否则便不会产生相似联想(association of similarity),但这种相似在隐喻象似中却又是表现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象似性的手段。”[8]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碰到隐喻,这些隐喻一方面增强了文章描述的形象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如:
例句6:They develop a style that agents market aggressively to hasten popularity,and their ride on the express elevator to the top is a blur.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4)
这句话虽然很形象,但是比较难以理解。这里,“ride on the express elevator to the top”是个隐喻,把“成名”比作“乘电梯”。所以,“ride on the express elevator to the top”意思是“becoming famous quickly”。这句话是表达某些人成名速度之快。
例句7:The tobacco industry,coupled with Hollywood movies in which both male and female heroes smoked like chimneys,completely won over people like my father,who were hopelessly hooked by cigarettes.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2)
这里,单词“Hook”是个隐喻的用法。“Hook”通常和鱼有关系,鱼可以被鱼钩给钩住,无法逃脱。这个基本意用在本句中表示吸烟的人就像鱼一样,一旦被烟这个“钩子”给钩住了就难以逃脱。
隐喻象似性体现在上面的例句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用隐喻象似性原则解释这类语言结构,这样可以增强文字分析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理解文字的难度。
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部分,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在很多层面上是有理据的。因此,将语言象似性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讲解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寅.从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看语言象似性[J].外语学刊,2009,(6):32-37.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40.
[3]金立鑫.语法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3.
[4]欧阳苹果,曹群英.从句法象似性看英汉句子结构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107-111.
[5]秦洪武.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J].外语研究,2001,(1):39-42.
[6]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7][8]李鑫华.隐喻象似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3):70-73.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2010年度引进研究生科研启动项目(2010RC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