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强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箭杆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布广、食性杂、为害十分严重,为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害虫,几乎遍及全球。
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纹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体型很小,体长只有0.5毫米,因为它的复眼是红色,所以叫赤眼蜂。赤眼蜂可寄生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近50个科200多属400多个种昆虫的卵。赤眼蜂的最长寿命可达7天,一般为3-5天,我们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它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种,一般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使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比较科学适用,具有安全、无毒、无污染、无农害等好处。
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第1代幼虫蛀茎危害为主,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造成孔洞,使受害植株的养分和水分疏导受阻,雌穗发育不良造成空瘪粒而减产,若遇风雨天气,穗下茎秆易被折断,产量损失更大。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烂。
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发育成长,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预蛹、蛹及成虫等五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消灭在卵阶段,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具体方法:
1、确定防治指标:当上午玉米百杆虫量在80头以上时,应进行防治。
2、掌握防治时间,在田间一代卵始盛期(成虫羽化率达15%)和盛期(一般在经一次放蜂7天后)各放一次。
3、规范防治方法;统一放蜂,每亩地放2次蜂,第一次放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每亩设3个点,在放蜂点上,选一株健壮的玉米,选植株中部的一个叶片,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茎秆方向,向下轻轻卷筒状,然后用线订牢即可。
四、影响赤眼蜂防治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选择赤眼蜂种型是否适当。这是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首要问题,如果选用不当的蜂种,就会降低其寄生潜能。
2、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是否适宜。不同的赤眼蜂种类要选择相应的中间寄主进行繁殖。
3、赤眼蜂的生活力。赤眼蜂在大田的飞翔能力由赤眼蜂生活力强弱所决定,因而赤眼蜂生活力强弱直接影响防效。因此在繁蜂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择优质蜂种,繁殖代数不宜过多。
4、适时放蜂,是保证放蜂效果的重要因素。
五、放蜂技术
1、放蜂次数:放三次蜂,第一次在玉米螟化蛹率13-15%时,后推10天放蜂;间隔5天后放第二次;再间隔10天后放第三次。
2、在放蜂数量上,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一般每公顷释放量为22.5万头。
3、放蜂点数:每亩地每次平均放两个点,每点控制334平方米。
4、放蜂方法:
(1)撕蜂卡:按放蜂数量把大张蜂卡撕成小块,每粒寄生卵约可出蜂80-100头,每亩两块。
(2)放蜂:在放蜂点上,选一株生长健状的玉米,选植株中部的一个叶片,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一半放上蜂卡,向茎秆方向,向下轻轻卷成筒状,使蜂卡寄生卵朝下(即出蜂口朝下),然后用席米或线订牢。
(3)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每亩地放2-3点,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中,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
六、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注意事项
1、大面积防治要统一时间,统一行动。
2、是农户领到蜂卡后,要在当日上午放出,不可久储;如遇大雨不能放蜂,可暂储起来,放在阴凉通风的仓库,把蜂卡分散放置。
3、撕蜂卡时掉下的卵粒,要用胶水粘到纸上。
4、挂卡时,叶片不能卷得过紧,以免影响出蜂。
5、统一指挥,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各地都要举办培训班,统一购买蜂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仅可以控制玉米螟的为害,减少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减少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省工省力,成本低,防治效果好,具有其它防螟措施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