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学习环境

2012-04-29 05:07王自勇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正弦函数情境

2009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中学教研室来学校视导,教研员随机听了我的一节《指数幂与指数运算》的课,课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整理后,现已作为丰台区数学学科教师进修的教材分析范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学习环境”。现以两个教学设计片断,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 课前慎思1: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给学生拓展的时空吗?

一节只有40分钟的课要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紧张,因而一些教师压缩了概念等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种方法可取吗?

我的内心不免有以下矛盾冲突:如果我也采用这种方法,一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会见到各类题型,短期内学生的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一定不会差;如果我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拓展了学生探究的时空,学生的应试水平会受到影响,直接导致师生的命根子——考试分数在短期内不会太高。

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需要给学生什么?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是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提炼出来的,再通过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压缩了的知识链。我坚持认为:不能因为有了现成的结论,也不能因为课时紧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必须拉长知识链。要对教材做科学地处理,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重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揭示概念、内涵的提炼过程,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弄清概念的本质内涵,结论的因果关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 课中掠影1:如何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创设体验学习环境?

问题1:观察以下式子(a>0),并总结出规律。

①■= ■■ =a■ =a■

②■= ■■ =a■ =a■

③■= ■■ =a■ =a■

④■= ■■ =a■ =a■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当根式的被开方数指数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可以写成分数作为指数的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

问题2:根式的被开方数不能被根指数整除时,根式是否也可以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如可以,说明其合理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下问题说明合理性:∵a■=a■,∴a■=■。

【设计意图】:数学中引进一个新的概念或法则时,总希望它与已有的概念或法则是相容的。

问题3:你认为如何规定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一般”,“归纳一猜想”,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学生也经历了指数幂的再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问题4:怎样理解0的分数指数幂意义?

问题5:(-2)■,(-2)■,(-2)■都有意义吗?当a<0时,a■(m,n∈N*,n>1)何时无意义?

【设计意图】:增加0的分数指数幂和几个特殊负数指数幂的讨论,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问题6:3■·3■=?3■■=?,

(3×4)■=?,为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3■·3■=3■为例说明:

∵3■·3■=■·■■=■■·■■=3■,∴3■·3■=■,又∵3■=3■,∴3■=■,∴3■·3■=3■。

一般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从新旧知识“相容性”与“合理性”方面进行探究、迁移,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7:请根据课本材料探究5■是否为一个确定的数?如是,它是通过什么指数幂和怎样的方式得到的?a■p(a>0,p是一个无理数)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抽象,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渗透“转化”、“数形结合”和“无限逼近”等数学思想。

■ 课后反思1:有效学习的核心精神是合理拉长知识链,构建体验学习环境。

真正的知识是由“求知、探求”引起的知识,因而知识的秘密应该返回到求知那里去寻找。学生的有效学习,不但要追求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注意这些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因此,有效学习的核心精神是合理拉长知识链,构建体验学习环境。

体验有多种提法,从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提出的体验含义: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它包含三层意思:亲历、情感、认识。体验学习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面对的知识被不恰当地强调了它的抽象性与普遍性,变成了一种冷冰冰的、普遍的、必须接受的固定的结论。真实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真正的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和个人性,因而课堂教学必须构建体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面向复杂本身”中保持某种“确定性寻求”,在“确定性寻求”的过程中构建“个人知识”并“热情地求知”。

■ 课前慎思2: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1年11月,我与另一位老师面向全区上了一节课题为《正弦函数的性质》的“同课异构”公开课,我利用正弦函数的图像这种传统的方法研究其性质,另一位老师利用单位圆研究其性质。这种传统的方法能给听课的老师带来什么启发?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数学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仅仅在解题教学中可以实现的,我仍然坚持认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做科学地处理,充分挖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要素的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养成自我探究、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 课中掠影2: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1:如何刻画正弦曲线的左右、上下范围?

【设计意图】:从图像再次直观认识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的过程。

问题2:正弦曲线的变化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吗?此解释如何表示?能用日常语言表述其内涵吗?

问题3:你能给出一般的周期函数的定义吗?

【设计意图】:在特殊、具体的周期函数的基础上,通过“追问”迁移到一般、抽象的周期函数。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初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符号表示等思维过程,尤其是概括能力,它是思维的基础。

问题4:等式sin(30■+120■)=sin30■是否成立?如果这个等式成立,能否说120■是正弦函数у=sinх,х∈R的一个周期?为什么?函数f(х)=C(C是常数)是周期函数?

问题5:对于周期函数来说,如果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的正数就叫做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正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

【设计意图】:通过对特例、反例的分析解决,加深对周期函数和最小正周期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批判性。

问题6:正弦函数具有奇偶性吗?为什么?能从数与形的角度解释吗?

问题7:正弦函数在R上是单调函数吗?在哪些区间上是单调的?如何利用其周期性先讨论局部范围的单调性,再扩展到整个定义域上?正弦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吗?若有,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取得?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图像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力工具,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意识。

问题8:正弦曲线除了关于原点对称外,还关于其他点和直线对称吗?对称轴通过的点有何特征?相邻两条对称轴、两个对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与其周期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挖掘对称性,不仅能对曲线的形状特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课后反思2: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的关键,是挖掘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问题是思维过程的向导,创设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亲历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依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情境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教学的变化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通过设置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

围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疑点,精心创设置问题情境,构建体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我建构。同时能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获得了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深刻体会了认识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探究过程的价值,多次迸发智慧的火花,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生命活力。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和生命观、参与者知识观等教学理念的表现。■

□编辑 王宇华

王自勇老师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品质,磨练学生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他从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入手,凸显体验教育,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心灵的涵养,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李有毅(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正弦函数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例说正弦定理的七大应用
不同情境中的水
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美”在二倍角正弦公式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