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情怀

2012-04-29 04:49张春燕
广州文艺 2012年12期
关键词:庐山蒋介石

张春燕

庐山不是为纯粹的山水而生。

尽管夜很深,但我目视的前方还是能分辨清楚,那是一座齐目高的山,林木茂盛葱翠,闪烁其中的灯,光芒四射,不像路灯,更像居家的灯火,如此亮艳只能是别墅了。我猜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奢华到只有欢笑,还是富贵到呼风唤雨?人世间的伤痛、愁扰和冷暖,难道自觉与他们诀别?

隔着时空,怀有这么多的好奇,去猜测、探究别人的生活,这与自己有何关联?人世间千丝万缕的那一点痛和那一些愁思,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与你不期而至,淡然安静又寂寞妖娆。

庐山的白天有些喧嚣,置身苍翠之中,红顶之下的别墅,无论是白墙或灰砖,都彰显着高不可攀的品质,随便看到一幢,曾经居住过的主人显赫的身世与风云时事,都让你仰慕惊叹。

庐山的黑夜中更让人喜欢,寂静中漫山傲世的别墅,以近百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争奇斗艳,丰腴着现实更丰腴着记忆,恍若你的前世就是某一栋房屋里的灯光,你的目光里总有一些别样的东西在闪烁。庐山的夜,流动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魅惑。

1926年12月4日,39岁的蒋介石带着20 岁的陈洁如第一次来到庐山。牯岭,以欧式山林城市的万种风情,给踌躇满志的蒋介石留下深刻影响。他们两人都穿着白色对襟布衫,相对着朝向镜头,在庐山留下一张合影。镜头里的蒋介石表情冷静刻板,未来的变数仿佛潜伏其中。年轻的小陈不谙政治,庐山的灵秀风光带给她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年轻的小陈不解丈夫,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还在谋取更大的独裁统治。年轻的小陈更是难以预料,一年后自己的丈夫又当了别人的新郎。

只见新人笑,旧人在哪里哭?

庐山唯一一座有名字的别墅叫“美庐”,是蒋介石1948年亲笔题写给爱妻宋美龄的,与宋美龄的婚姻增添了蒋介石的人生光彩。据说蒋介石寓意“美庐”三层意思:

美丽的庐山。

美丽的房子。

美丽的宋美龄。

三句连起来就是:宋美龄在庐山有座美丽的房子。

这幢坐落在河东路180号的山地别墅,是英国人西依勋爵以欧美风格建于1903年,房子以及它的主人始料不及,30年后它典雅的风貌,博得了宋美龄的欢颜,母亲作为陪嫁买下送给了女儿。平凡的180号华丽转身,成为中华民国政府“夏都”的权力中心。

丰姿绰约的宋美龄迷醉了蒋介石,他曾给她的情书中这样写着: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之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爱情童话,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厮守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因政治联姻走在一起并相伴终生,影响旧中国三四十年代命运的这对风云夫妇,自1933年至1948年先后在此居住。期间,蒋介石修建了他的 “三大建筑”形象工程: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社,庐山大礼堂。最具历史意义的是1936年元旦,被英国人经营了40余年的牯岭,蒋介石代表民国政府收回了租借地主权。从此,庐山成为合法“夏都”,为世人瞩目。

美庐,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许多大事,都在此动议或决定。在这里蒋介石导演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武装壮大了自己的嫡系部队,策划了宁、汉合作与桂系谋和,宣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

如果感情真有忠贞不渝,不掺杂任何色彩,现在的美庐或许会叫如庐?其实,叫什么只是个名称而已,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关键是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因此而被改变了的命运,生命的航道一旦偏离,幸福与悲凉也就是一步之遥,却遥不可及——不是认命,是认输,无力回天的输。

女人输给爱情。

男人输给谋略。

庐山常盛是因其有卓越豁达的胸怀、深邃广博的心灵、高贵清雅的身姿、明媚知性的笑容,更因受宠于丰厚的文化与锋锐的政治。

庐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历代名人墨客都留下诗词歌赋和佳话传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诗句散发着桃花的芳香与娇艳,诉说了对庐山的眷恋和爱慕。

山西人慧远在公元前381年登上庐山后,摸着光亮的脑袋,发出会心的微笑,“净土宗”由此诞生。慧远融合儒道学说,容纳各种派宗共同发展,他在东林寺一住36年,直到去世。据说这36年中,他“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以东林寺为中心,开展佛教活动,推动庐山从纯粹的风景名山转型为各派交融的中国古代隐逸中心。 “大道绝言,一默如雷”。这位倡导民主的老人家,留给庐山一笔丰厚的财富。由此,庐山在大跨度的人类进程中汇集中西文化,云集六大教派: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各自的教徒朝拜各自的神,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庐山都能找到释解灵魂的心中天堂。

其实,最早看出庐山是人间天堂的是英国人李德立。

李德立来庐山之前,庐山山巅是一片荒芜之地。据李德立《庐山开辟记》记载,1886年的庐山是豺虎野猪出没的地方。那时的牯岭镇,不过是庐山上一片较为平坦的荒地,僧、道、尼还有几个烧炭工,常住人口不到百人。

1886年的冬天,庐山天寒地冻,人迹罕至。22岁的传教士李德立带着一本世界地图、一本同行编写的《来华指南》,只身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没人知道,这个身披传教衣,怀揣发财梦的年轻洋人,此行的目的理想大于天——竟要在中国的庐山建造一个避暑胜地。

九江被迫成为对外开放口岸,是在1860年。当时,西方的冒险家纷至沓来,在中国的土地上狠狠地实现着淘金梦想。长江岸边的城市,给了洋人丰饶的资源,也给了洋人酷暑难耐、瘟疫横行的夏季,去哪里避暑是他们无法选择的迷惘。

聪明绝顶的李德立没有将脚步停留在江边的城市,而是翻山越岭,走向鄱阳湖边的庐山。在东谷女儿城高地,他放眼望去,长冲谷秀美宽阔、阳光明媚,他踌躇满志的欲望开始膨胀,忘情于自己的淘金谋略,他寻找到了将要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人间天堂。

李德立想在荒僻的庐山买土地建别墅,在清政府对洋人买卖中国土地控制严格的当时,无异于异想天开,但李德立以独特的坚韧与狡诈,克服了一道道阻碍,迂回交涉居然让清政府以为他是中国人。被识破又几经波折的九年后,李德立终以基督教会的名义,向清政府承租庐山牯牛岭东谷4500亩地,开辟牯岭英国租借地,租期竟然长达999年。

得到牯牛岭的李德立欣喜若狂,想给中国的土地取一个英国名字,想来想去想不出更好的,于是就叫:Cooling,凉爽的意思。他迅速请来英国和德国的工程师,共同建造梦想中的别墅世界。他们真没把自己当外人,更拿中国的庐山当自己的家园,用了近40年时间,汇集了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将建筑物巧妙地融合在天然景致之中,建造了近千栋奇姿秀美的西洋别墅,并设立了教堂、医院、学校、图书馆、影剧院、游泳池、邮局等公共设施,开辟了从牯岭到九江的公路以及通往庐山各景点的游览线路。

风姿绰约的庐山引来世界的目光,看中这片风水宝地当避暑胜地的不仅是英国人李德立,还有早期的法国人在莲花洞和俄国人在9峰等地建造的别墅。洋人在中国秀丽的庐山开始了利益之争,斗争的结果是庐山得利,从古代宁静致远的隐逸中心摇身一变成为繁盛的国际化避暑胜地。聪明的李德立又充当国际警察,在他建设经营的主导下,形成了七英两美共治庐山的格局。

无限的私欲在有限的生命面前,轻薄而无足挂齿。

李德立57岁那年离开中国,75岁病逝于太平洋岛国新西兰。

所谓才华,就是把与人相同的聪明,用到与众不同的地方。成功与失败在同一条途径上,等着你。

在中国生活了35年,实现了异国创业梦想,为自己创造了无限财富的李德立无论如何想不到,淳朴憨实丢了家园的中国人也想不到,洋人骗租庐山土地、怀着野心拓展建设的行径,“过程虽然残酷,结果却出人预料。”这真应了我们老祖宗那句至理名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清末明初,庐山曾有几千人在此居住,繁华之势胜过陆地城市,服务设施和慈善机构遍布庐山的每一个角落。尤其葱茏绿树间掩映着一栋栋风格迥异、美轮美奂的西洋别墅,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100多年后的今天,到庐山看老别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建筑风格,听老别墅没有被时光磨损的流年歌唱,已成为游人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中国最大天街山城的制造者——李德立,我们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阅读他!

还有一位被庐山怀念的洋人。

尽管南京大学和镇江都有她的纪念故居,但她24岁来到庐山父母的别墅避暑,相遇相恋美国农学家布克并结婚,被布克称为“牯岭最棒的女孩”,她的处女作《也说中国》完成于庐山。她就是在中国长大并生活了近40年的美国人赛珍珠,因写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奋斗成为富裕农户,浓墨描写中国农民对土地眷恋的故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女作家,也是全世界唯一获得诺贝尔和普列策两项文学奖的女作家。

赛珍珠视中文为第一母语,一生创作了115部作品,对中国小说有着极高的评价。她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致谢词上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她耗时五年,将《水浒传》翻译成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些“梁山好汉”,一下子就跃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排行榜。

1998年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中国时说:“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的爱慕之情,就是受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 赛珍珠的著作促进了中外人民的交流,千百万的欧美人民和世界各地人民,读了她的著作,都向往来到东方的神秘之国——中国,以及那座典雅丰富的庐山。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赛珍珠也积极申请访华,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申请遭到了拒绝。81岁的赛珍珠在郁郁中去世,按其遗愿,墓碑上只刻了三个汉字:赛珍珠。

庐山的繁华与笑靥坚守着庐山不屈的精神,它生命长河中的跋涉,温暖美艳与苍凉悲壮一路同行。

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2009年初秋在庐山节录蒋介石庐山谈话的文字,为抗战纪念馆题写: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6月4日,周恩来从上海抵达庐山,与蒋介石进行第一次国共谈判。一周多的时间,在庐山美景的怀抱里,在祖国山河岌岌可危中,他们数次会晤数次谈判无果,数次在僵局中不欢而散。蒋介石坚持“三个取消”:取消共产党的独立,取消红军,取消根据地、朱毛离开队伍“出洋”。周恩来代表共产党更坚决地挥手说:不!

一个月后的盛夏来临时,侵华日军的铁蹄已践踏着中华大地。迫于国内的紧张局势,国共在庐山进行第二次谈判,周恩来起草了国共两党再谈判的十二条意见,通过宋美龄转交蒋介石。从夫人手中拿到意见的当天,蒋介石即发表了“抗日宣言”。

一年后的盛夏,庐山正是树木葱茏花儿娇艳。日寇举着屠刀,沿途刀光血影,一路烧杀直上庐山。敌机漫无目的,每天在庐山流血的土地上,数十次的轮番轰炸——庐山,美艳绝世的庐山,遍体鳞伤地哀哀哭泣。

庐山与中华大地一样,被日寇蹂躏践踏了整整八年。

庐山的儿女与中华大地的儿女一起,英勇顽强、奋起反击。江西保安团奉命守卫庐山,但随着庐山周边地区相继沦陷成为“孤岛”,守军也就成了“孤军”。然而他们宁死不屈,固守庐山的八个多月里,浴血奋战打响了200多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战史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游击队女战士姚英,这位生长于庐山的花朵般娇丽的女孩,爱情刚刚萌芽,就被侵略者的屠刀染上了鲜血,亲人也相继惨死在鬼子的枪炮中。生性刚烈的她誓死为家乡和亲人报仇雪恨,多次机智偷袭鬼子据点,缴获了枪支弹药,最后在一次战斗中英勇被俘。她的名字和事迹还是从日本画报的注解中被人们所知,被广为传颂,被怀念和敬仰。

照片中的姚英,腰间扎着黑绳,挎着长枪,目光中有仇恨,有期盼,更有大无畏。

如今,游人脚下的石板山路,光洁而幽静。我们踩上的哪一块曾经流着孤军英勇抵抗日寇的鲜血?

远去的是战火,无法远去的是国殇记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天空。

诗人毛泽东赢得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年,毛泽东为两个地方写下著名诗篇。盛夏六月他来到阔别32年的生身之地韶山,胸中思绪,波涛汹涌,题诗一首《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接下来的7月,第一次登上庐山的毛泽东,看完《庐山志》铺纸研墨,笔走龙蛇,挥毫作诗《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扶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诗人忧世忧国忧民的复杂心境了然于文字之中。

据说,原稿的颔联是这样写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肤挥汗洒江天。首联末句“跃上葱茏四百旋”,这四百旋不是约数,而是确数。一路登山所历的399个弯道,是毛泽东用火柴棒记数确定的。

伟人与诗人的细腻秋毫、温婉雄阔,注定毛泽东此行的足迹惊叹着岁月。

庐山的7月凉爽宜人,而对于1959年的7月,庐山却异常的燥热而激动。

这个7月,伟人毛泽东因为两个人的命运波折,他在庐山的夜晚有些伤感的漫长,有些难言的孤寂——这个7月,一个女人在庐山用无尽的眼泪诉说:爱情很远,思念很真。

这个7月,庐山会议,结束了一代名将、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军旅生涯。

曾经,在战火纷飞的1936年,彭德怀指挥劣势兵力围歼国民党骑兵部队。胜仗之后,兴奋不已的毛泽东挥毫作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大跃进”开始后,彭德怀一首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诗,让毛泽东愁眉不展,彻夜难眠: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以为可以一生不变的誓言在时光中滑落,以为自己心中最重的东西现在无处可觅。一生独殇两颗心,历时浮云何处寻。

庐山河东路176号美国圣公会别墅,彭德怀住于此。彻夜难寐的国防部长,以自己对党的忠诚誓言,以心系民生的胸怀,在此洋洋洒洒写下历史上著名的“万言书”。

而今的庐山会址已成为游览景地。山泉依然欢闹向前,小桥依旧只是桥面油污,来来往往的是食客,过了桥紧邻会址主席台的是一家生意兴隆的土菜馆。当年,主席台就坐的领袖们,就是通过这个小竹桥直接进入主席台,那些心中有韬略,心事又重重的伟人们的足迹,谁能够珍藏?谁能够细诉?

会堂里当年会议代表们的座次,现在是供游人们拍照的一个个姓名牌,无声、寂寥、伤感,当年的唇枪舌剑和没有硝烟的战火,岌岌可危的会燃烧到座位中的哪一个人呢?

此刻,这里寂寥而宁静,宁静而光明。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顶天立地的毛泽东,也有着儿女情长被传颂的爱情故事。

1959年7月12日,这是从前苏联回国,心中充满渴望和憧憬的贺子珍刻骨铭心的日子。她心中是结了痂仍流血的思念,是无法诉说又不能平静的伤痛,她用一个女人的泪水深情抚摸着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夜晚。此后,她再也没见过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曾经属于自己的爱人——毛泽东。

一日夫妻百日恩,十年夫妻爱如海。往事潮涌,剪不断理还乱。从井冈山到延安 ,他们情定《永新调查》,在战火中开始毛、贺同生死共患难的十年婚姻,更是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他们孕育了九个孩子,活着的只有女儿李敏,儿子毛毛在福建长汀出生,长征前夕被寄养在江西瑞金一户农家,至今下落不明。作为女人的贺子珍,心如刀割,唯一的语言就是哭泣,此刻即使天才的肖邦,也弹不出她绝世的悲伤!

离开延安也就离开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刚烈的贺子珍没有想到,赴苏之路对她与毛泽东的关系而言是一条不归路,一个三十岁女人的人生悲剧从此开始,她再也无法回到心爱的丈夫身边,同在一片蓝天下不能相见的痛苦只有独自吞咽。延安凤凰山吴家窑洞的离别,庐山“美庐”云雾中的相会,20年不是弹指一挥间,对于贺子珍是漫长过几个世纪的揪心痛楚。这位昔日的巾帼英雄,历经磨难如今体弱而柔情,除了哭泣,没有语言可以诉说离别的悲情!她绝望的哭泣,还在于自己无法忘情眼前这个伟岸的男人,更看不清他们之间那座沟通的桥梁。

一个女人最关心的莫过于丈夫的冷暖。她在无望中用毛衣编织着自己的希望,当她不知道能否亲手将毛衣交给只有梦中相见的丈夫时,相见的幸福时刻毫无征兆地来临了,来临得让她不知所措。贺子珍情不自禁地走进毛泽东的卧室,她发现了安眠药和香烟便不由分说装进口袋,没有人知道她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屋里没有可随便拿的物品,只好顺手拿起药瓶香烟留个纪念,还是关心自己曾经的丈夫别吃这种对身体不好的东西,还是——?

与前妻短暂的会晤让毛泽东心绪有些纠结,中华大地的每一天,都让他呕心沥血。家大业不大,人多心不齐,尤其是6月30日上庐山,到8月19日下山,一个国家从纠左到反右,全国的心脏都跳动得惊心动魄。

贺子珍与毛泽东庐山相会17年后的秋天,毛泽东与世长辞,在他逝世三周年的那个秋天,做梦也想来北京见毛泽东的贺子珍,终于踏上京华土地。五年之后的春天,贺子珍病逝于上海,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两位历经世事沧桑的老人,现在,可以在京城的上空遥遥相望。

爱恨悲欢,聚散离合就像繁花,也像盛宴,都将随着季节的远去,随着时光的流失而飘零散落。生命始终都是在奋进的孤独中跋涉,一路相伴最珍贵的是爱和温暖。

我们人类的心灵可否淡定而平静地观望历史天空的云卷云舒?

江青听说贺子珍去了庐山,女人内心涌动的情感激流使她急忙赶来。孰料,心中盼着再见爱人毛泽东的贺子珍第二天一早,就被送下山,回到了南昌。

两个都为毛泽东生了一个女儿的女人,心中因百感千情纠结而成恩怨难辨的女人,终生未曾谋面。

江青住在宋庆龄曾住过的卧室,看到墙上挂着孙中山和宋庆龄并肩革命、温情相偕的照片,独自黯然伤神。其实,照片记录的只是人生长河中一个美丽的瞬间,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是大海的波涛无处不在拍岸歌唱。

大海心灵的绝唱,天空真的能听懂吗?

谁懂此心?

伟大而美丽的宋庆龄,当初选择结婚是意味着“委身革命”。多年以后,她向斯诺谈到与孙中山的婚姻时,风趣而幽默地说:“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是出于少女罗曼蒂克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我想为拯救中国出力,而孙博士是一位能够拯救中国的人,所以我想帮助他。”

独自梳理心绪的江青,看着别人的照片,想着自己的心事,或许还有往事的眼泪。她明白睁着双眼,不等于正视现实,她是一个胸中想乾坤的女人。

19岁入党的江青不仅是演员,还是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24岁的她与45岁的毛泽东结婚后,她懂得丈夫喜京剧爱食辣,她织毛衣学毛体,聪慧与温柔深得夫心。转战陕北期间,为了安全中央领导的夫人都过黄河去后方了,唯有江青跟随丈夫住窑洞,打游击,转战南北一年有余。她用妻子的坚强书写独属自我的传奇,为自己人生的资历浓墨一笔。

江青和毛泽东在美庐前合影。美庐从容地走过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因而淡泊宁静。两个照相的人,神态淡定,心思各异,自然少了夫妻间的亲密与默契。江青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一张照片告诉世人,第一夫人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有一些变化的是1961年,几张照片挑战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中国第一家庭的男女主人公第二次登上庐山,酷爱摄影的江青拉着丈夫毛泽东到含鄱口、植物园、花径拍摄了姿态各异的照片,其中最著名的一张,是毛泽东神态惬意地坐在藤椅上,远处是巍峨的山岭,脚下是勃勃生机的草丛。主席的笑容,让国人感到慈祥和幸福。

今天的仙人洞名扬四海,成为游人必留影之地,得益于江青所拍摄的一张著名照片,画面右上角有苍劲的松枝相衬,呈现出气势不凡的环境和背景。9月9日在“芦林一号”,毛泽东在照片背面题写了著名的七绝诗词《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照片后来发表在1964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也有传说,这张照片拍的并非仙人洞,而是有御碑亭的锦绣峰。

有文评述,当年题诗的毛泽东,与其说是触景生情,不如说是借景抒情。毛泽东把自己这种在特定历史年代的情怀,寄寓在题照诗中。1961年,时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彼时彼地,不能排除某些忧愤和苍凉悲壮的心绪。

庐山,演绎着人间几多沧桑的故事,看清了人生就是一张照片浓缩的时间表。

蒋介石曾经留给美庐一句表达真情心迹的话:异日退老林泉,此其地欤!非常诗意的意境,意思也很明白,自己的晚年就在庐山养老。叱咤风云的蒋介石没有料到,1948年离开庐山就是他永远的告别,彼时的他感觉衰老离自己还很遥远,死亡离自己更加遥远,江山易手是他没有料到突变就在眼前的事情。如果人能预料,蒋介石对于他和夫人宋美龄所钟爱的庐山与美庐,也许会有一个异常隆重的告别仪式,那是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生命的致敬与仰望。

有人说,蒋介石的悲剧在于,他与毛泽东生在同一个时代。

24岁就写出杰出思想之作《心之力》的毛泽东,即使以今天的世界格局来看,也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心之力》俨然就是毛泽东思想坚实而全面的基础,新中国几乎所有的成就在此文中早已预先展示。 “与时俱进”一词在文中出现,令人折服。

24岁的蒋介石,留学日本,后来参加二次革命,并加入中华革命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

88岁,中国习俗称之为高龄,蒋介石离世于台湾孤岛。之前,做梦都思念大陆故乡的他,于1975年4月5日,传统的清明寒食节,闭上了那双无限忧郁的年迈的眼睛,终结了自己的梦想——回故乡。

小蒋介石6岁的毛泽东,于第二年的9月9日,永久离别他的山河与人民。

蒋介石离开美庐11年后,与他打了几十年仗最终解放全中国的毛泽东,住进了有声有色有情致,有油画、钢琴、电冰箱和蒋宋夫妇会见政要、决策时事以及恩爱生活的美庐。蒋介石不会想到,自己钟爱的居所,他强大的对手毛泽东也很喜欢,当他落荒而逃那个小岛之后,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想来就来,想住哪儿就住哪儿,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毛泽东踏进美庐,温和地目视着房间,戏谑地说了一句:委员长,我来了!

跟着毛泽东进来的,还有映照千秋的阳光,灿烂依旧,依稀有梦。

建国前,蒋介石来庐山77次,居住773天。

建国后,毛泽东来庐山3次,共住137天。

草木因季节枯荣,人事因历史兴衰。庐山,俯视大地从容淡定,面对人间笑看风云。

两位战斗了一生的男人都没活过一个世纪,唯有美庐曾经的女主人,这个风华绝代酷爱玫瑰花的女人,活了一个多世纪。美庐曾经的户主姓名一定写着:宋美龄。

世事难料,生命的旅程绝非人的预设所能温暖和延续。

美庐向前是一条幽幽的山坡小路,有着一个特别又美艳的名字:脂红路。无法考证,它与庐山的爱情有关,还是与哪一个女人的命运有关,或者信手拈来就是一个带着脂粉诗情的路名而已。

脂红路的另一边,就是牯岭镇著名的电影院。这幢建于1897年的古老建筑, 原为基督教协和礼拜堂,1960年改造用作电影院,取名“东谷电影院”,后因电影《庐山恋》更名为“庐山恋影院”。

孰能预料,源于这部1980年上映,“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古老的牯岭再次激动变革。《庐山恋》,这部被宣传成“中国唯一,世界少有,让你成为—项新的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者的影片”,澎湃了几代人的柔情缱绻,激荡了几十年的低吟浅唱。这部电影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世界上最无聊的职业——放映员,三十多年来,每天放着同一部电影,做着同一件事情。

镜头里的爱情只能是人生追梦的理想,每一天的观影者都是新鲜面孔的游客,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游客的明天有新的期待,放映员的明天还是播放叫《庐山恋》的电影,人生就在同一片蓝天下,匆匆又匆匆——其实,生活都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心态决定生存状态,心胸决定人生境界。

坊间有一种说法,仕途之人最好不要上庐山。其实,庐山有政治,庐山起风云,庐山藏乾坤。中国名山何其多,喜爱历史的毛泽东,却不喜旧地重游。井冈山,毛泽东革命的起点,他只回去过一次;宝塔山,革命圣地延安,他于1947年转战之后再也没有去过。唯有庐山,毛泽东三上,每次住月余,给予此山更厚重的思想与文化,更雄阔的韬略与胆识,更锦绣的前程与理想。走进庐山的胸怀,所听,所看,所思,所悟——收获的是心灵的力量,是人生的坚韧,是活着的美好,是生命的本质超越时空之外。你看,年轮,不离不弃在那里。

阳光,慈祥公正在那里。

庐山,荣辱不惊在那里。

世间有句名言警示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穿着昂贵的衣衫,表示你有体面的生活,但并不表示你有纯洁高尚的灵魂。有人自觉阅人无数,却唯独忽略了自己;也有人自视阅尽天下春色,却从未认真阅读过自己的内心。读别人容易,读自己难。庐山,给你静心阅读自我的天空,阅读着,体验着,梳理着,自省着。逝去的岁月走近你,生活中的一份酸涩,一段真情,一个久藏心底的爱恋,一个得而复失的缺憾,都像一泓蜿蜒清澈的溪水,滋养着你,让你迷醉时尚能清醒,贪欲时尚能淡泊,软弱时尚能坚强,骄横时尚能谦逊,颓废时尚能积极,悲苦时尚能欢愉,你的身心得到一次阳光沐浴和小憩。这里,寂静如光,没有人为你阐释,所有的体悟只有通过阅读:可以不用眼睛,但必须用心灵。

庐山的智慧是让你走自己的路,欣赏沿途的风景,幸福自然陪伴身旁。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你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上不了的山。没有任何东西是必须拥有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的身心作交换,只有短暂的生命不能浪费。生命中有许多你不想做却不能不做的事,这就是责任;生命中有许多你想做却不能做的事,这就是命运。

不为山水而生的庐山,风过长天净,镜映万象空。你,可以淡定地细数自己生命中划过深浅不一的印痕,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刘志敏

猜你喜欢
庐山蒋介石
望庐山瀑布(外二首)
《望庐山瀑布》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蒋介石对江湖习气的爱与恨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