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
如果说一切文学皆人学,那么姜琍敏的小说总是不会让人失望。这个短篇,他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底层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世界,有血有肉。在这里,有小人物的痛苦与挣扎,有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还有救赎与解脱的困境。虽然篇幅不长,但市井生活气却扑面而来,贴切生活,却又不乏厚实感。他的故事是好读的,人物、情节、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他的叙事是朴实的,并没有玩当下正流行的破碎与拼贴。或许,正是这样的文字,往往却是更能够贴近人心,有所碰撞。
作者是十分会讲故事的人。他的叙事,有缓有急,有详有略,颇具张力,传统叙事的魅力在他这里显示得淋漓尽致。时间从三年后开始,中间夹杂进倒叙与插叙,故事有条不紊地上演。空间不过是那老旧的小平房,却在这里上演了所有的喜怒哀乐。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给读者预设的悬念,故事的开头便是杨百顺的欣喜,三年来,他潜心向佛,心愿终于达成。至于是什么愿望呢,作者却一字未提,而是用生活的细节与回忆岔开,细细讲来他与房东老太太一家的情缘,慢慢刻画他的虔诚、善良与忠厚,唯一让人心觉不安的是杨百顺焦虑的情绪,贯穿始终。而他的突然被逮捕达成逆转,原本模模糊糊的怀疑突然明朗。在最后一节,作者只用一小段,引用报纸上的消息作最后结局,原来“老好人”杨百顺竟是一名杀过人的逃犯。最后的寥寥数言,与前面详尽的叙述皆成鲜明的对比。这必然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答案突然揭晓,如同紧绷着的箭在弦上突然迸发,让人震惊,之后便是沉思。
这是一场自我救赎的悲剧。杨百顺的人生,因为一次酒后冲动而改变了方向。他有一种执念,认为三年的吃斋念佛可以抵消曾经的罪恶,重获安宁与清静。他有严重的洗洁癖,总是觉得脏,总是在清洗之中。他又用忙碌麻木自己,只为短暂的释然。只是,他依旧处于焦虑、彷徨与不安之中,因为“真正需要清洁的东西,比如粘于灵魂上的污垢,你又如何清洗得掉?”或许,他所畏惧的不仅仅是处罚,更是良心上的不安,他在寻求一种自我救赎。然而,真正讽刺的是,这种自以为有效的解脱方法,在法理面前不堪一击,他不过是自欺欺人。从心灵意义上讲,杨百顺获得了短暂的解脱;但当那终于解除防备的大门被整个踢倒时,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他的赎罪之路才刚刚开始而已。他的无知与执念固然是悲哀的,但却是无奈的。他陷入一种困境中,当法理与情理相冲突之时,自我救赎徒劳无功,永远难得归途。
在这人情逐渐淡薄的世界,杨百顺显得非常难得可贵,让人难以责难。故事的最后,他终于完成修行,获得安宁与释然,但警察的到来将他重新打回地狱,唾手可得的幸福烟消云散。法理并没有错,那么自我救赎究竟如何抵达?有罪之身如何才能解脱?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或者,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永远纷纷扰扰,没有答案。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