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
“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从理论上讲无可厚非,但其中有一个误区,即不能一味单纯强调利润,为了利润不惜一切。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作为, 企业亦然。美国一家公司花了20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企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即他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四种价值观——1.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2.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4.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
今年10月底,光明乳业又被曝产品质量出问题,而此时距该企业上次就产品质量问题公开刊登道歉信不足一个月。
从今年6月至今,该企业已第6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荆说,“食品安全问题的表象千差万别,但从调查结果看,在大多事发企业可以清晰看到‘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路线。”
同一个企业,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出现质量问题?被查处的“瘦肉精猪肉”、“彩色馒头”等有毒药产品,事后都怎么处理了呢?是不是百分之百销毁了呢?会不会也象以前有过的那样,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将查处的劣质品换个“马甲”别人就不认识了继续供应市场呢?我们有些担心,公众需要知道进一步的真相和详情。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没有错,但是否“取之有道”,结果会有天地之别。著名财经评论人孙虹钢说,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其成功和长寿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文化传承:“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伤害了我们的身体,也伤害了“中国制造”,更伤害了全体中国人的自尊。人们检讨总结出了“道德败坏”、“监管不严”、“贪婪成性”等多种人性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但与此同时可能也有经营理念上的“技术”偏差,这就是:如何全面理解““企业的(宗旨)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条经济学中的“金科玉律“。反反复复轮回的恶性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计后果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不该节约的成本。这使许多企业都成为了“利润的奴隶”。一味求财,反而会丧失更多,包括企业家自身的幸福和快乐。
一个完美的企业经营过程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口碑最好。“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尽管从理论上讲无可厚非,但其中有一个误区,即不能一味单纯强调利润,为了利润不惜一切。
也就是说,企业完整的经营过程中,还应该包括最重要的“市场口碑好”,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口碑好”主要是指消费者满意度高,而我们的许多企业甚至都越过了法律的底线,连基本的道德也置之不顾,到头来身败名裂,还谈何完美经营呢?
不过,先替企业说两句。关于经营成本问题,除了原材料的通胀问题,还有令企业有口难言的各种外部行政管收费、高税收等问题。以口舌最多的房地产为例,其究竟是否暴利一直存在争议,而其中的建设成本之外的成本过高,是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却是事实。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做为市场的主体,企业担负着首要的责任。长期以来,企业本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理念,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经常导致企业没有节制地追逐超额利润,而暴利本身,即是过之有罪。
受制于这一理念的行为还包括,直接促使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和丧失创新动力——要快钱、怕失败,违背科学,“提前完工”、偷工减料、废料掺入好料用等等。
这一理念导致的另一个行为是工人工资多年不涨,以致使近年来“用工荒”问题频现。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魅力来自于实力。在当今开放的社会,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这都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对于国家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都要硬;对于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兼顾;对于个人来说,自立和自尊,一个也不能少。违背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必将受到失衡带来的惩罚。
因此,中国社会和企业都应该来反思这一理念,“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身没错,但却是有条件和前提的。我们的企业应该在市场规律下,运用价值规律手段,科学地制定企业利润率,同时要树立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向着以创新引导市场、培养真正品牌的高端境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