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鹤
《我是特种兵二·利刃出鞘》在江苏卫视播出后,就一直受到观众的追捧,并以全国电视节目收视率第一的成绩完美收官。几乎与此同时,《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一》《特战先锋》等军旅剧纷纷热播,全国再次掀起军旅剧热播的浪潮。看军旅剧,谈军旅人生,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军旅剧发展历程回顾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旅剧在荧屏中从未缺失过。但是和武侠剧、历史剧、偶像剧、情感剧等传统电视剧目的发展速度相比,军旅剧无疑发展较慢。
有学者曾细致地为我国军旅剧的发展列出时间表,大致可分六个阶段:初创期(1958—1966),停滞期(1967—1977),恢复期(1978—1981),发展期(1982—1989),成熟期(1990—2000),繁荣期(2001—现在)。应该说最近十年是军旅剧迅猛发展的十年。2000年的《突出重围》《壮志凌云》和2002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热播,标志着军旅剧走上了繁荣发展的轨道。之后的军旅剧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批来自不同领域、反映不同时代的剧作。
盘点近几年的军旅热剧,除上面所提到的《突出重围》《壮志凌云》《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还陆续涌现出《历史的天空》《亮剑》《雪豹》《勇者无敌》《我的团长我的团》《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反映抗战时期老一辈革命军人的传奇人生的剧作,还有《DA师》《石破天惊》《垂直打击》《沙场点兵》《士兵突击》《旗舰》《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等反映当代军人风采的剧作。现在,军旅剧作已超百部。除了数量上的飞跃,军旅剧在内容上更是突破了以往抗战题材、红色经典的局限,从海陆空到国安边防,全方位、宽领域地再现了现当代军人的飒爽英姿。
军旅剧快速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军旅剧能势如破竹般占领电视剧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文所提到的剧作本身的突破外,更重要的还是市场发展和观众的需要。
市场经济繁荣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制造业,还使文化产业大为发展。而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的多元发展为军旅剧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直以来,由于军人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军旅剧创作缺乏“大手笔”。假如把传统的历史剧、古装戏称作“旧能源”,军旅剧无疑是影视创作中使用的“新能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思想方面,军旅剧都有很大的发掘空间,从而使它成为导演与编剧的“新宠”。
有需求才有市场,观众的需求则是军旅剧迅猛发展的源泉。人们不仅喜欢观看惊险刺激的搏击场面,人们还想了解作为国家武装力量主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真实面貌。人们深知李云龙“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英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人们想了解当南海危机升级,钓鱼岛矛盾激化时,我国军事力量的真正实力。军旅剧也由此成为国民探求国防安全和自身安全的重要媒介。
军旅剧告诉我们什么
曾有学者说:“如果军旅剧所提供的思想和审美经验不能超越其它题材的电视剧,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那么军旅剧就只剩下军旅故事和战争场面了。”除了军旅故事和战争场面,一部优秀的军旅剧还传达给我们什么呢?
对家、国的认知。我们观看传统的武侠、言情剧,多数是为了消遣娱乐。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消遣着自己的时间,玩味着自己的人生,这完全自我。而一部优秀的军旅剧作,却时刻在提醒我们,自己之外还有家、国。《亮剑》展现给我们的绝非只是李云龙的战斗豪情,我们也看到了日寇侵华犯下的种种罪行,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壮举,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也在不自觉中得到强化;《雪豹》不仅仅展现了周卫国的传奇人生,还强调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国家主权意识;《士兵突击》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兵许三多的部队人生,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集体意识。
军人的使命。军人属于祖国,祖国赋予军人神圣的使命。军人的使命是对国家的绝对忠诚,无论是抗战时期的李云龙、姜大牙(《历史的长空》)、周卫国,还是现代军人许三多、何晨光(《国之利刃》)、郑远海(《旗舰》),他们都秉承着军人这一最基本的信条。
军人的兄弟情义。那一句句“不抛弃,不放弃”、“同生共死”的口号是对战友的承诺,也是对战友的兄弟情义,为了兄弟,剧中人物往往置生死于不顾。这种兄弟情义让观众感动、震撼。
当前军旅剧存在的问题
军旅剧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发展才有了今天全面开花的精彩。笔者为之欣慰的同时却又不免担忧:接下来的路,军旅剧应该怎么走?
《我是特种兵·二利刃出鞘》自播出之日起,观众就对其褒贬不一。浏览相关网页、微博,称美赞扬的大有人在,大骂特骂的也不乏其人。《利刃出鞘》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细节问题处理不严密,仅第一集播出后,就有网友曝出十多处硬伤,如“个人英雄主义”意味浓厚,作为特战先锋的“红细胞”小组,往往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却每次都要依靠何晨光一人扭转败局,使整部剧成了“红细胞做先锋,何晨光定输赢”的模式。
盘点近几年热播的军旅剧,如《亮剑》《雪豹》《人间正道是沧桑》《勇者无敌》《士兵突击》《旗舰》《我是特种兵一》等,也都无一例外地被指存在问题。
对于网友的质疑,导演刘猛在腾讯微博上称:“表扬是阳光,批评就是臭大粪。国产军旅剧是个还在成长中的嫩芽,需要阳光也需要大粪。”由此看来,面对观众的“刁难”,主创人员还是相当淡定和冷静的。可是仅因收视率第一就说《利刃出鞘》是一部好剧,恐怕还为时过早。
几年前就曾有人犀利地指出现代军旅剧存在的三个问题:感情泛滥、常识缺乏、人物模式化。仔细分析近几年热播的现代军旅剧,几乎无一例外地走着“小人物,大作为”“平凡——不平凡”的套路。看了《火蓝刀锋》第一集,稍有观剧经验的观众就知道,主人公蒋小鱼参军后会实现人生的蜕变而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这些问题,恐非主创人员态度积极乐观就可以解决。军旅剧要想避免像“肥皂剧”般昙花一现的命运,就必须冷静思考,走出困境。
首先,要拒绝“超人”。军旅剧所描述的对象是军人,军人是人不是神。还原军人本色,更真实地反映军旅人生,也许更能深入人心。
其次,要拒绝媚俗、庸俗。军旅剧因为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而使其具有高于通俗剧的品位,但是现在创作人员为了更好的票房收入,加入许多不合时宜的情感或是超现实情节,从而影响了军旅剧创作的严肃性。这样做既损坏了军人的形象也不利于军旅剧作的长足发展。
对于剧情创作,刘猛曾在微博中曝言:“必须重口味!国剧有审查限制,但是必须想办法达到审查的极限。这极限就是血腥和情色。”我们只想知道那“血腥和情色”造就的“重口味”是否还能体现我们中国军人的本色?是否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军旅剧?
剧亦有道,我们想要的不是“重口味”而是耐人寻味的优秀之作。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