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明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道出了培养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需要等待,它是一种慢的艺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把“慢”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一、教育有自身规律,急不得,快不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当我们站在一棵幼苗面前,可以看出它旺盛的长势,却感觉不到它的成长,只有隔一段时间才会发现它的变化;另外,农业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谷子。秧苗虽小,但也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和季节,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如果为了追求速度而“拔苗助长”,那么不但会破坏它的生长周期,影响果实的成熟,甚至到最后会颗粒无收。这就是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能办好教育。然而,当下的教育,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譬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反映出了家长的焦虑心理,3岁的孩子要上英语学校,5岁的孩子要学钢琴,未满6周岁的孩子要读一年级,孩子就像一辆没有了制动装置的车子,而方向盘就把握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手里。在学校,为了分数,一个学期的课程用半个学期就上完了,剩下的时间用来复习考试;为了升学,初中、高中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教完,一年专门复习。这种快,违背了教育规律,无异于拔苗助长。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曾经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今天,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儿童的纯真,没有儿童的乐趣,学生厌学,中、高考后把书烧了、撕了等,这都是我们把教育当做快餐的后果。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者必须减少浮躁与功利,要有等待禾苗成长的心态,要有一种“孩子,你慢慢来”的定力和耐性。
二、课堂教学要“慢”,让孩子有时间体验、感悟、消化
时下,在“提高教学效率”“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等口号的感召下,课堂教学大多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教师提答,火急火燎,还没等大多数学生认真思考,就匆匆揭晓答案;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总是争分夺秒地掐时间、赶进度;再加之PPT以画面、音乐、视频快速切换,多种媒体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有时甚至逼迫得人喘不过气来。课堂变得鼓鼓囊囊,没有一点缝隙;师生也马不停蹄,没有一丝停歇。提高课堂单位时间内的质量和效益,变成一味求“快”,看似为了提高效率,实际上却是在做夹生饭。全体学生懂了吗?重点问题讲透了吗?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学生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出错?诸如此类问题,在“快”的课堂上是难以完成的。我们常听到老师对孩子说:“你怎么就不能快点呢?讲了那么多次,你怎么就学不会、学不好呢?你怎么就这么笨呢……”事实上孩子不笨,也不是学不会,而是我们太“快”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讲到重难点时,在提问时,在学生容易错的地方,在生成新知的地方……我们必须“慢”下来,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理解题意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留给学生一片说的天地,多给学生体验、领悟、消化的时间……让学生慢慢感受、慢慢体验。只有在慢的课堂里,每一个孩子才能得到教师温情的照顾、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每个孩子才都能跟上节奏,不掉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三、教育需要等待
“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等待。
一是等待“慢”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只要教师一点拨,学生就都能心领神会,最好还能举一反三。如果有学生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很难接受,甚至会因此而愤愤不平,大动肝火,千方百计地想让那些孩子快速向“聪明”靠拢。于是,这些老师就整天生活在抱怨中、抑郁中,甚至生活在“硝烟弥漫”中。这些老师忘记了学生间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年龄、性别、生理、心理、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之间产生差异也是正常现象。我们说“教育无差生,只有差异生”,就是这个道理。正是因为差异,学生的悟性有快有慢,我们要善于等待“慢”的学生。面对“慢”的孩子,教育者的心态应该像等待含苞待放的花苞一样,不能有任何的责怪和急躁,要学会等待,积极为“慢”的学生创条件、“竖梯子”、建“平台”,促进他们的发展。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父亲的耐心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这些慢的孩子,最后都成名成才。无数事实证明,许多在少儿时期的所谓“发展慢”的学生,在“耐心”教育的等待下最后成为了“大家”。
二是等待学生的成长。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成长,就是等待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动植物一样,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都不一样,因此,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自制力等就不一样。就拿思维发展来说,0~3岁的孩子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数学来就费劲得多。因为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活动。又如,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坐不了多久就不能专心听课了,原因之一是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如果老师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好动嬉闹,甚至当成多动症,那就错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种现象就会得到改善。我们还经常听到很多的父母和老师说,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都出错了。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犯错,而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其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学生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因此,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顺着“长势”让学生自由地发展,不要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
三是等待学生改正错误。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学生取得成绩,我们表扬他,学生犯了错误,我们等待他改正。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认识的暂缓、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教师要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学会等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努力的机会、改正的机会。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对被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默默地关注他的改变,关注他的进步。有时他的进步或许只是一点点,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他的错误可能还会经常反复,但我们一定不要放弃,要相信花开自有时,收获的那一天迟早要到来。这样,存在不足或犯错的学生才能从“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信地抬起头,在自我肯定的喜悦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总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它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生命潜移默化的成长过程,需要“静悄悄地革命”。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需要慢点、慢点、再慢点,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儿灿烂绽放,静心聆听花儿开放的声音。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