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丁 张宗明
[摘 要]以中医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切入点,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结合思政治教育学原理,以生命哲学为立场,汲取与利用中医文化的历史传统、仁术思想、和谐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高尚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专业思想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文化 思政教育 仁心仁术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104-03
任何思想道德教化都依存于生命,思政教育从“文本”到“人本”的变革是思政教育向生命的回归,是对人生命价值的提升,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而中医是对天地之间生生之德的赞誉,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是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融合中医文化的思政教育能够提高我们的意识自主性,让我们在基本的知识接收的基础上,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层的理解,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品行修养。从自我出发的积极态度,会促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精神世界的崇高,在不断升华中,最终实现个人修养的基本建立。
一、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实现以文化人
中医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和传承,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如果我们能从中提炼出精华的部分,应用到我们的思想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无疑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增加文化内涵,使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思维成果不仅有益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也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从我国文化传统中提取相关资源来充实我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现在高校比较流行的一种现象。大量的事例证明,中医自有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在解析医学现象及其规律,还是在医疗、预防、临床等方面都是有效的。中医文化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体现了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体现。当代中医大学生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他们不仅要传承我国五千年文化遗传下来的优秀的中医思想,还要在新世纪新环境下继续弘扬和创新我们的中医理论和基本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到新形势的变化,并根据新特点安排课程教育计划。
开展中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并充分结合我们的中医文化,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更加贴合大学生的专业实际,容易使其产生心理感应,增强了僵硬的书本知识教学的生命力,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接近和接受这种教育模式。而文化本身就有很强的渗入性,只要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圈内,人就会被逐渐“同化”,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都会趋向于文化圈所特有的大方向。将文化氛围带进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实日常教学内容,也让教条式、书本化的东西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深度和内涵。通过几年累积的文化思想的渗透,学生能够自我调整状态,进一步完善自我修养和道德精神世界。这也让思政教育能够真正达到以德育人的效果。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中医文化创新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永远坚持的信仰,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形式也不同,但是都体现了爱国精神的伟大。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能发现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最深处的情结都是一样的。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来教育当代大学生,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他们会崇敬那些永驻史册的烈士,会怀念万古流芳的勇士大家,还有那些开创新世纪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先驱们,更有那些为我们医学奉献一生的先辈们。
中医是我们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医学体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追溯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体系就基本成型了。长期以来,中医理论和治疗手段都为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了保障,我们经常会说,这是我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理论等大量涌向了中国,我国古老的中医手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医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至今还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被称为“科学史上的奇迹”。然而,中、西医毕竟是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肯定会产生很多观念上和实际操作上的差别。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现代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理论框架和思维结构,和传统的中医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不仅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更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当学生初步接触中医理论知识的时候,所学新知识会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矛盾,这是在所难免的。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中医概念无法理解,甚至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在中国受冷落,更让大学生对专业的追求没有了底气。因此,在中医高校教学中,思想观念的教育与改变是中医教学成功的关键。
随着世界范围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中医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与欢迎,中医药国际化已势不可挡。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下来,浓缩了许多医学理论和临床操作的精华,其中包含着不少科学内涵。如果我们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医学观、医学技能来翻新中医学理论,挖掘其中的科学内涵,一定能够给中医学界带来一次彻底的科学革命。中医学虽然很传统,但是不代表没有活力,只是缺少一个重新绽放活力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加大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为我们的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特有的超强的创新能力。如果能这样,中医文化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三、培养“仁心仁术”的专业人才,树立正确职业道德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基本的人格标尺,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正是我们思政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讲究的是“人”与“仁”:“人”是文化的中心体,“仁”是文化的核心思想。我们仁义之邦的自称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仁者,人也”就是突出强调了生存之本中人自身的重要性;而“仁者,爱人”要求我们要会爱别人,理解和同情别人;以小和带动大和,这也是我们古代和谐社会的雏形要求。对于儒家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升华,这对于培养我们现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提升国民的文化底蕴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医,可以解除疾病,救人脱离痛苦的境地。这本身需要良好的医德。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关于医学的负面新闻的出现,大多都是因为医生贪图利益而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医德问题,一直是我们比较关心的话题。所以,“医乃仁术”所体现的崇高医德就更加需要也更值得我们去弘扬。“医乃仁术”中也体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准对一个医务人员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这种以诚信和高超技能为后盾的医疗保障,才会让我们的医学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这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最有利的手段。
四、汲取中医智慧,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科学发展
重视和追求事物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的最高原则,“以和为贵”的理念是国人普遍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无论是万物生化,还是人情世故等无不贯穿着“和谐”这一主线。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与健康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而且进一步强化与深化了和谐观念对生命及健康的价值。首先,在中医看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失调而致,“顺应自然,法天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一大原则。其次,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表里相连、上下沟通、相互协调与和谐的统一整体,这种和谐统一是维系生命正常活动的基石。中医治疗以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和气血为原则,目的就是通过调理,使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另外,中医还十分注重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保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心态对于健康与养生意义重大。中医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中医文化和谐思想内核,并赋以时代精神,对于现代大学生构建新型人际关系与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确立生态文明的新型自然观念,建设“和美校园”。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人类过于强调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与利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机,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中医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重新认识与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中医文化的和谐思想,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统一的“和美”校园,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其次,在人与人关系中确立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建设“和气校园”。现代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自我意识过强、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等不足之处。借鉴中医文化的和谐思想,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讲团结、讲和气、讲合作的和谐精神,形成宽厚友爱、风清气正的人际氛围,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为他们未来从医职业生涯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确立健康发展的“身心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校园”。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从中医文化中汲取身心和谐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乃至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这种融合模式的思政教育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综合的直观和自我的身心体验,从宏观整体的功能状态认识和把握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在万物无穷的生化流衍的自然与必然之中,建立起人生的价值观念系统和道德理想模式。同时,中医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重视正气、中和平衡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提高,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正气,构建和谐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使当代大学生逐步实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自身与社会的和谐、自身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莉萍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0(11):62.
[2] 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
[3] 张宗明.关于中医方法论课程设置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72.
[4] 喻昌.医门法律(卷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55.
[5] 李玉国.浅析我国中医文化的演变史[J].中外医疗,2008,(10).
[6] 宋欢.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2,(4):71.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