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高
我老家湖北省應城市,旧社会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没有文化理论知识教育孩子,主要靠家乡流行的俚语教育孩子,我母亲也是如此。听得多印象深,至今,我还记得一些俚语。
如教后人早起:“早起三光(地扫光、桌子抹得光、头梳得光),晚起三慌(人慌、心慌、手脚慌)。”
教人读书时:“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劝人用心学习时说:“补漏趁天晴,学习趁年轻”、“舌头打个滚,知识记一本”、“读书要用心,一字值千金”。
教人要勤劳时:“勤俭富贵之本,懒惰贫贱之苗”、“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出门怕弯腰,进门无柴烧”;“兴业如同针挑土,败家如同浪打沙”;“辛苦讨得快活吃”;“两脚忙忙走,为的身和口”;“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穷无根,富无苗,吃饱做事的,饿死偷懒的”;“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勤地生财”;“人勤地不懒”;“从小不动,长大无用”。
教人勤俭持家时:“家有良田万石,只能一粥一饭”;“柴多米多没有日子多,日子多于牛毛,一定要细水长流”;“勤劳是衣食之源,坐吃山也崩”。“沈万三的后人——万贯家产也会败”;“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勤扒苦做,细水长流”;“穷不倒志,富不颠狂”。劝人穿打补丁衣服时:“笑破不笑补”。
教人科学种田时说:“种子选得好,一亩顶几亩”;“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东撮西撮,抵不了一个田角”。
教人尊师重教:“天地君亲师”;“能者为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徒如父子”;“子不教,父之过”;“女不孝,母之错”;“儿女不养老,不如一捆草”。
教人改变生育观念时说:“一儿一女一枝花,多儿多女是冤家”;“女儿也是传后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关键在培养”。
教人学好人,说:“为人重公德,子孙不遭孽”:“阴着的狗子咬死人”;“黄鼠狼跟鸡拜年——没安好心”;“驴子屙屎外头光,里面一包老粗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全部报销”;“跟好人,学好人,跟光棍,学流神”;“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叫门心不惊”;“要得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教人谦虚谨慎,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叫人不赊本,只要舌头打个滚”;“为人谦让一分高,待人宽厚一分福”;“宽待人,严责已”;“问路先施礼,少走二十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宁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海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欺老不欺少”;“长哥长嫂当爷娘”;“背后莫说人,不怕别人背后说”;“酒肉的朋友不长久,柴米的夫妻过一生”;“人怕众人恶,墙怕众人推”;“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抬一能办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教人细心办事时说:“心急吃不了热汤圆”;“乡里大姐卖鸡蛋——一八一八来”;“从容办好事”;做事讲效率:“磨镰不占砍柴功”;“有劳有逸干劲强”。
我家乡的后人就是在俚语的熏陶下,一代一代成长起来,我们四姊妹也是在母亲俚语教育下,都做了一个真正的人。说也奇怪,就是这些俚语,没人干违法乱纪的事,农村社会秩序井然。后来,我们也常用这些俚语教育我们的儿孙,让这些有生命力的俚语代代相传。
应城的俚语,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是应城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株鲜艳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