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体验“四美”

2012-04-29 00:44沈心燕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2期
关键词:四美古诗意境

沈心燕

目前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已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自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学生没有独特的感受,因而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因此,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避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探讨。下面是本人面对传统教学,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在诗歌教学中尝试体验“四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一、套、唱、演、读古诗——体验古诗的语言美

套唱演读,即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用相似节奏的歌曲套进去,然后唱出来;或利用道具伴以动作摹拟声音演出来。套唱演诵读古诗,将诗中美的内容聚集起来,将语感、知识、技法、情感等连接成几个板块,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体验到古诗的语言美。

学生集套、唱、演、读于一体,交流讨论热烈而有创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如执教《琵琶行》时,首先,让学生美美地听——感受诗的语言美。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第二次听:感受诗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其次,美美地读——语感训练。第一次读:学生小声仿读;第二次读:笔者范读一小节,作节奏、语调、轻重、快慢、情感等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再次,美美地演唱——感受美妙的韵律。我指导学生边读边套边唱边演。诗中“如急雨”形容弦律的亢奋急促,浊重沉响,有的学生就用《义勇军进行曲》来唱;“如私语”形容声音轻柔纤细,委婉缠绵,有的学生就用邓丽君的《船歌》来唱;“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清脆明快,有的学生就用《吉祥三宝》来唱;“莺语花底”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有的学生就用石莉娟的《二泉映月》来唱;接着“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又把人带至千军万马激战沙场的壮烈场景,有的学生就用刘欢的《好汉歌》来唱。通过这一步,学生既体验到诗歌的语言美,又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停顿,比较及重音、唱演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读出长诗的节奏、情感和神韵,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还能见其影。这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缘情拟声,从而产生强烈的语言美感。

我们只要能做到套唱演读,就能比较真切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容;我们只要套唱演读合理,就完全能够进入到作品的艺术天地。套唱演读是体验作品的艺术天地的垫脚石,也是体验语言美的“终南捷径”。

二、用比较掘求新意—— 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的确,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事物的是非、优劣、高下、异同,通过比较便一清二楚。这样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广度、深度也会增加,所取得的成效也会事半功倍。而古诗也需要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美才会体验得更深入、更真切。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王维《秋夜独坐》与周弼《夜深》两诗题材相同,均有“独坐”,但意境不同。王诗写到一个秋天雨夜,夜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悲”“空”两个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词语的运用自然显示了作者静坐时内心的悲哀。屋外的雨声、秋雨摧落的野果、躲进堂屋的鸣虫等客观物象的描述更增加了“独坐” 意境的悲凉。周诗坐床苦读不知春雪霁、残月溪冰的景物变化反映的则是诗人心境的平和。一经比较,两诗意境深浅尽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采用比较掘求新意鉴赏法对训练我们的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从取材、立意、表现方法等方面对古典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可以启发我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异中析同、同中辨异的思维能力,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同时能更好地体验古诗的意境美。

三、知人论世话古诗——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处境、性格、生活经历等。论世,就是考察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鉴赏古诗,固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然而诗歌也是诗人创作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赏者如果对诗人的性格、生活经历以及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对鉴赏活动必将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搜集有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这样,学生对诗作抒发的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准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杜甫的《登高》,对于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无法知人论世恐怕理解起来会很表面,也很浅薄。所以我简要地介绍背景。身居夔州的杜甫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内心的抑郁忧愤,致使身患多病。此时的杜甫站在高台,面对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百感千愁,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苦愁的郁闷和悲哀。本诗情景交融,诗人寓情于景,萧瑟惨淡的画面映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全诗哀景写哀情,哀景蕴蓄哀情,哀景引发哀情,哀景烘托哀情。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而学生“情”字的体验得益于对诗人身世的了解。

所以,鉴赏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体验古诗的情感美,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四、展开想象的双翼——体验古诗的画面美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当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的时候,便会体现出两种艺术的更高价值。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把这种联系建立起来,以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想象的功能。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体验诗中的画面美。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飞腾起来,将凝练的诗句还原成美妙的画卷。

如执教《山居秋暝》时,我先出示秋天傍晚山景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山景的画面,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使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短的诗句里有明月、松影、流水、山石、竹林、浣女、渔舟、莲塘等景物,看到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古诗的画面美。

古典诗词的美在于语言的节奏而形成音乐,而形象的语言又是创造意境美的手段,音乐和意境则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通过美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潜在悟性与灵性,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理解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能在新课标引导下绽放奇异的光彩。

【注:本文为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 (课题项目编号:D-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

猜你喜欢
四美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四美”乡村建设的涉县探索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音乐课堂要有“四美”倪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