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如洋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通过对教学策略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虽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依然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一、重网络资源,轻自主备课。
部分老师从网上下载大量的课件,这些课件质量参差不齐,全面照搬,改动甚少,这种方法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的备课、上课,却极大地助长了老师的惰性,使他们更疏于对教材个性化的深度挖掘与理解,对文本的理解更为肤浅与不足,更谈不上对学情的了解与认识。尤其在如今不少教学网站需要上传教学资源或汇款获点数下载的情况下,不少老师的网络资源下载更为低劣。虽如此但许多教师却依然乐此不疲,教学技术广泛运用换来了老师对教材钻研的疏忽,这使得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难以呈现,教学效果也是收效甚微,其害无穷。
网络的优势不言而喻,依靠网络资源来取代文本的阅读和老师自身的备课,这显然是脱离了课堂实际;老师只注重了外在的网络攫取,而忽视了内在的备课时间,备课的技术与艺术,这很显然离文本会越来越远。
二、重课件形式,轻教材内容。
多媒体教学往往会使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过分强调外在的美观与好看。课堂上,美丽的动画与影像让人眼花缭乱,让人感觉有喧宾夺主之嫌,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者用了大量的图片来串联,忽视了学生朗读和对语言的探究。学生的知识及对文本的认识减弱,难以很好地加工获取知识。文章需要通过文字来体会美的意境,丰富想像,而不是用音乐与图片来取代。学生兴趣有了,但是对语言的体会能力,想象能力减弱了。语文教学离开了文字,在轻松的点击鼠标中不经意间度过,这种重形式轻文本的方式,让语文教学变味,变质。
一个好的课件,不应是省略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过程的代步工具,而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教师可以将文本内容与多媒体呈现的内容作比对,如引导学生在观赏《水浒传》等电视剧情节时,可以将其与文本相比对,区别在哪,相互补充,自然不会脱离教材的内容,反而更一步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重人机交流,轻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过分地注重了人机交流与互动,而教师却往往成为了旁观者。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能很好地给学生情感上的熏陶,文本在师生的交流中得到更好更深地挖掘。这样的交流更富有人情味,更具有互动性。而人机交流的方式冰冷、单一,只是一味地将图片,语言,声音,影像等传递给学生,缺乏师生之间那种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交流与互动氛围,丢失了传统课堂师生之间的那种互动,课堂氛围少了几许活力与生气,课堂效果减弱几分。
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师与生的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思想上智慧上的火花的碰撞,在眼神的交流中,语言的交汇中,多了鼓励,多了激情,多了生成,这自然增加了课堂的魅力与生动性,使得课堂更富生机与活力。
四、重多媒体表现,轻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是课前预先设定好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控制的是多媒体教学步骤的时机,整体教学流程是不能更改的。这样在具体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备课或制作课件中没有想到的情况。学生的思维再现,课堂生成,就自然会让教师无所适从:是放弃已做好的课件,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还是按学生的思维来设计,进行二次备课?但是不管哪样,教者都会比较被动,这样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当侧重点放在多媒体的表现之时,制作课件势必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大部分心思和时间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有时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精美的课件往往要求助于或委托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士。但这样容易造成制作的课件针对性差,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协调问题。如将之应用于教学中,则很难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教学上的互动过程则被淹没,师生活动销声匿迹,更无精彩可言。教学上单一,老师机械播放,学生呆板观看,教学过程的缺失让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
此外,多媒体教学有时会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只注重了学生的形象感受,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缺少抽象思维的训练。文本是根本。而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得好,则会锦上添花,若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则只能适得其反。应正确认识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针对课文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只有这样这把双刃剑才会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
永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