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东
[摘 要]毛泽东在全党领袖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35年1月前,他从未在党内居主导地位;1935年1月至1938年 9月政治局会议,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初步确立;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至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事实上和组织上得以确认;1943年3月20日后至1945年6月党的七大,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得以彻底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的彻底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毛泽东 领袖地位 确立过程
[中图分类号] A7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2-0066-04
毛泽东在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非专业研究者鲜有清楚认识,故而,素存模糊认识,难免以误传误。笔者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其在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过程,反映了他艰辛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反映了我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一步一步成熟、中国革命路线正确与错误的交锋与斗争的历程。因而,认真研究,澄清认识,回归真实,既是对中国革命历程研究的需要,也是对毛泽东本人的本真尊重,更是还历史之本来面目。基于如此认识,笔者近日再研读了相关资料,不揣鄙陋,将毛泽东在全党领袖地位的确立过程重新梳理于后,以就教于同仁。
毛泽东在全党领袖地位的确立,我们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35 年1月前,毛泽东始终未在党内居主导地位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冲。1921年7月,他出席党的一大,成为参加一大的12名代表之一,但未进入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1922年7月,党的二大召开,毛泽东未出席,他“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1]96毛泽东未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为中执委委员长。1923年6月,毛泽东出席党的三大,被选为中央局委员,同时任中央局秘书,协助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处理中央日常工作。30岁的毛泽东此时可谓进入了中共高层,但不起核心决策作用。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共中央局总书记,毛泽东未被选入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党的五大在汉口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为党的总书记,毛泽东未进入31名中央委员行列,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陈独秀被停职。[1]205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破除了“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的观念。他在发言中从国共合作、农民问题、军事问题和党的组织四个方面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着重指出我党“以后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58会议选举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被选为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毛泽东表示,愿意去农村,上山结交绿林朋友。[1]209之后,毛泽东回湖南准备秋收起义去了。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毛泽东未出席。向忠发当选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委员。之后,在1930年9月至12月、1931年1月至1934年1月期间,在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期间调整、改选中央政治局成员时,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34年1月在六届五中全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才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从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前,中共最高领导人经历了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秦邦宪(博古)的更替。同时中国革命经历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的统治,给党和革命造成重大损失。毛泽东始终未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他在党内的最高职务是政治局委员,他关于中国革命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正确主张始终未成为全党的意志和指导思想。
二、1935年1月至1938年9月前,毛泽东领袖地位在党内初步确立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重大损失,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领导的破产。1935年1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严厉批驳了李德、博古的错误路线,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战术问题和军事指挥问题的独到见解。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了与会的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中央领导和其他与会者绝大多数的支持。如周恩来说,“我对军事错误开始有些认识,接受毛主席的意见。”[3]64王稼祥发言旗帜鲜明地赞同毛泽东的意见,批评博古、李德的错误,拥护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会议和会后改组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博古、周恩来、李德组成的“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2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3月4日中革军委设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3月11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亦称“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从此,结束了博古、李德对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控制,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4]23至此,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初现端倪。
遵义会议后,在改组后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下,主力红军节节胜利,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在这期间,围绕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与张国焘发生激烈争论。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集中讨论战略方针问题,会议决定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张国焘公然挑战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权威,力主南下,拒不执行党的北上战略方针。中共中央为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增补他为中革军委副主席,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率军南下,并公然于10月5日另立中央。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严厉批评和朱德、刘伯承等的坚决抵制下,张国焘于1936年6月被迫取消第二“中央”。到达陕北后,张国焘内心始终未服中央,1938年4月秘密叛逃,被开除党籍,从此自绝于党和人民。张国焘是遵义会议后第一个挑战中央权威、与毛泽东对着干的中共高层领导。
在与张国焘作斗争的同时,193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张闻天负责组织部工作,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从此,毛泽东担负起了全面领导党的军事工作的重任。红军到达陕北后,重新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在党的其他工作方面,张闻天负责处理中央日常事务,而党的政治领导主要由毛泽东负责。张闻天遇事与毛泽东商量,处处以“配角”自居,保证了毛泽东的方针、谋略得到贯彻执行。[1]161但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领袖地位就已确立。1937年11月29日,王明从莫斯科回国,俨然以钦差大臣自居,屡屡挑战毛泽东的地位。王明回国后不久,中央于1937年12月9日至14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王明在会上“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否定中央正确方针的右倾错误观点,不仅未在会上遭到有力的批判,反而获得一些人的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没有得到多数伸张。毛泽东后来说,“十二月会议我是孤立的”。[6]481这表明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尚未确立。1937年底,王明去武汉,12月25日、27日,他竟然未经中央许可,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对时局的宣言和纲领,继续宣扬右倾错误观点。1938年2月27日至3月1日,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鉴于王明的错误言行,建议王明不能再到武汉去,但到会过半数的同志仍然同意让他去,毛泽东的提议没有获得通过。[7]43这说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依然未绝对确立。1938年 8月初,王稼祥从莫斯科回到延安。1938年9月14日至2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王稼祥在9月14日传达了共产国际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国际认为中共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及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对于统一领导问题,中共在领导机关要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领导机关中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8]141-142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的指示和意见历来对中共的影响不可小视。这次共产国际对中共抗战一年来路线的肯定和对毛泽东在党内领导机关中领导地位的认可,在中央政治局产生了很大震动。它挫杀了王明的威风,助推了毛泽东在全党领袖地位的确立进程。由上可知,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193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张闻天实际是主持中央常务工作的书记,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只能说是初步确立了。
三、1938年9月六届六中全会到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领袖地位在党内事实上和组织上得以确立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由张闻天致开幕词,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和季米特洛夫的指示,毛泽东作政治报告,王稼祥传达的共产国际和季米特洛夫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支持意见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毛泽东自抗战以来一直坚持的正确主张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拥护。如彭德怀说,“在我所知道的十年中,毛泽东同志基本上是正确的”。领袖的培养是在坚决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是由正确的领导而取得的,领袖不能委任,领袖也不是抢来的。领袖是在长期斗争中产生的,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由正确的领导取得的。[7]54历史是人创造的,正确的人创造历史,造福人类,错误的人创造历史,贻害人类。六中全会不仅仅是对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起了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9]231
被六中全会在事实上认可的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并不等于毛泽东在组织上就是党的领袖了,也不等于他在党内已拥有绝对权威,张闻天在形式上还是组织上的党的总负责人。但是,按共产国际和六中全会关于以毛泽东为首准备召开中共七大的决议精神,张闻天逐渐主动地将党内总负责人的工作移交给毛泽东。从1939年初起,中央的会议虽仍由张闻天主持,中央秘书处也一直跟着张闻天办公,但实际上,张闻天已不再在党内负总责了。1939年7月、8月间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张闻天实际上只负责宣传部和干部教育部工作。1940年3月下旬,任弼时、周恩来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参与中央领导工作。1940年5月,张闻天和中央秘书处搬到毛泽东住的杨家岭,将主要工作全部交出,只具体负责宣传教育部和马列学院工作。1940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讨论目前形势。毛泽东作了长篇讲话。他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分析了抗战以来党的方针政策,提出了要总结党的历史上特别是苏维埃运动后期的“左”倾错误问题。博古表示希望有机会检讨自己的错误,愿意承担当时错误的责任。但张闻天在会上表示,虽然在苏维埃后期又犯了“左”倾错误,但当时还是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的,还是为马列主义而奋斗的,路线上并没有错。由此可见,当时中央领导人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有鉴于此,毛泽东当时同意对过去的经验教训今后作专门的研究,没有急于统一思想认识。[7]61-63这也说明至此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绝对权威性尚未真正确立。然而,这种中央领导层对党的历史认识上的分歧必然反映在组织层面上的不协调,这又难免会影响党的决策和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中央必须在组织层面上解决形式和内容不相符的现实情况。由此,1941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经过充分酝酿,对中央领导机构的各项人选作出决定:1.根据任弼时提议,在七大前不改变书记处组织,由在延安的政治局委员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王明、张闻天、陈云等七位同志组成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2.任弼时为中央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3.毛泽东兼任中央调查局局长,任弼时为副局长,毛泽东为政治研究室主任,任弼时为党务研究室主任;4.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议程由秘书长提出。[10]26此后,任弼时实际上全面主持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中央书记处会议改为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对中央政治局负责。紧接着,1941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重点检讨了党在十年内战后期的领导路线错误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报告。与会同志严厉批判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路线。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犯过严重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的同志数次作了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只有王明拒不认错,但已无大碍。与会同志对党史上发生的这次严重的路线错误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这表明党的领导层在思想认识层面上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观点。“九月会议是关键”,[11]659它为毛泽东在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扫除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思想障碍。1942年初,张闻天到基层作考察调研,实际上离开了中央。与此同时,全党在1942年下半年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全面开展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的学习。1942年9月1日中央又发出了确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文件,12月1日又发出了各级党委要自觉建立领导核心的指示。这一系列组织建设上的举措,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在中央建立领导核心、在全党确立领导核心的紧迫任务。1943年3月初,张闻天回到延安,继续参与中央重大问题的决策。1943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时局和方针的讲话。随即任弼时报告中央机构调整和精简方案,指出现在中央机构较分散,需要实行统一与集中,拟定在中央政治局下设宣传和组织委员会,作为中央的助手。3月20日,政治局继续开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决定重新明确了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权限,规定政治局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政治局推毛泽东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书记处是政治局所定方针政策下处理日常事务的办事机构,组织上服从政治局,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为主席。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权。会议决定刘少奇参加中央军委,并为军委副主席之一。会议决定在政治局和书记处下设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毛泽东为宣传委员会书记,刘少奇为组织委员会书记。[12]619-623至此,中央“在组织程序上明确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5]279这是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反对宗派主义以纯洁组织的重大成就,其影响深刻而久远。
四、1943年3月20日后到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得以彻底确立
1943年3月20日,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组织上获得确立后,党的各方面工作顺利推进。与此同时,党内一些领导同志开始提出和肯定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指导地位问题。比如当时主持中宣部工作的何凯丰曾给毛泽东写信,提出宣传毛泽东思想问题。毛泽东1943年4月22日回信说,他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不宜当做体系去鼓吹。[6]435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人们都有了深刻认识。1943年7月6日,刘少奇撰文充分肯定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要求一切干部、党员“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13]3001943年7月8日,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在《解放日报》发表,鲜明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中国的共产主义。”[8]344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只是时间问题了。1943年9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高级干部继续深入学习、讨论党的历史、路线问题。在毛泽东的全程指导下,大家畅所欲言,深刻揭露和批判党的历史上的错误路线。同时,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团结的重要性,提出对犯过错误的同志思想要弄清,结论要宽大。经过一年多的充分学习、讨论,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地位,明确提出了毛泽东同志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代表,毛泽东同志就是党在奋斗过程中产生的自己的领袖。[14]952今天,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坚信,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必将取得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14]998-999六届七中全会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组成主席团。会议期间,政治局、书记处停止开会,党的日常工作均由主席团处理。[10]27紧接着,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党章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日报》1945年6月14日发表社论指出,七大“最重要的历史标志,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被全党一致承认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15]4176月19日,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彻底确立。
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过程折射出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胜利的生动写照。它说明,谁真正代表了历史,代表了人民,历史和人民终究会选择他的。毛泽东领袖地位的最终确立保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极大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八七会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3]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二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5] 中国共产党历史纪事本末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史纪事本末(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 高新民,张树军著.延安整风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 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9]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0]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八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3]刘少奇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李颖编.从一大到十七大(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