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泉
最会说相声的博士
2009年4月17日晚,一个完全陌生的华人面孔出现在美国“莱特曼秀”(号称美国深夜节目收视之冠的秀)上,他气质安静,身材不高,表情略显呆板,动作拘谨,戴着眼镜,一张口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符合所有美国人对赴美中国移民的刻板印象。然后,他貌似怯怯地挥挥手,张口一句:“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全场哄堂大笑。这一句开门红,让美国观众一下子接受了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国人。
不到6分钟的演出,黄西不露声色地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抖,全场笑声、掌声不绝于耳,气氛异常热烈,让见怪不怪的莱特曼也忍不住在演出结束后走上前台和黄西一再握手,当着摄像机和观众再三向其表示祝贺。从那以后,黄西的演出邀约不断,连续上了“艾伦秀”“音乐颁奖典礼”“美国记者年会”等许多知名节目和活动。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黄西成了倾倒全美的喜剧明星。
1994年,黄西来到美国莱斯大学攻读生化博士学位,开始近身体验美式幽默,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他尝试着写作并发表了一些笑话,把留学生都普遍经历却很少对主流社会表达的可笑的、可悲的、可叹的故事用幽默的、自嘲的、讽刺的、发人深省的方式传递出来。
2000年,黄西在麻州剑桥市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找到了工作,从事癌症研究。业余时间里,黄西开始追求一个很有吸引力又很遥远的梦——成为一名喜剧演员。“学术界从来都不缺中国人,但喜剧界还没有来自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声音。”这已成为黄西的名言。他先是参加了一个“笑话写作培训班”,接触到了波城的喜剧圈。然后他收集笑料,不辍创作,终于在2002年得到了一个在俱乐部登台的机会。在第一次表演的5分钟里,他很紧张,语速极快,加上严重的口音,让台下的观众不知所云。然而经过努力改进,他终于在2003年闯进了波士顿国际喜剧节的决赛。
在美国,每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各个俱乐部、酒吧、剧场里讲笑话,但能持续三五年的却很少,黄西也有过挫折和低谷,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他以独特的风格获得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在大波士顿地区站稳了脚跟。从事喜剧演出3年后,也就是2005年,黄西终于等来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
那一年,“莱特曼秀”的星探Eddie Brill观看了黄西的演出,认为他是可造之才,于是让黄西给他寄了一些个人资料和演出录像,之后却杳无音信。又是一个3年,黄西还坚持在演出台上,为观众说着自己作为一个移民、丈夫、父亲的趣事和发现。Brill于2008年再次出现,这一次他认为黄西上“莱特曼秀”的时机已然成熟。在Brill的指导下,黄西把精选出来的几个笑话进行了排序,使之更有节奏感和可看性。于是,便有了2009年4月17日黄西在“莱特曼秀”上的一鸣惊人、笑倒众生。
2010年,黄西在全美喜剧节比赛上获得了冠军。那天比赛结束,黄西冒着漫天风雪开车回家,一路上回想着自己走过来的路。“这件事情挺有趣的,我来自万里以外的中国,在美国中心的一个城市赢了全美相声比赛,而这个城市几乎看不到亚洲人。”而今,标着黄西名字的照片已经陈列在这座城市的一个博物馆里。
独一无二的黄氏幽默
黄西式的幽默没有手舞足蹈的大幅动作、没有直眉瞪眼的夸张表情,没有道具,可以说没有任何形式,黄氏幽默的精髓在于内容。亚裔移民的真实奋斗、心路历程以及所面对的困境和歧视,是不为主流社会所熟知或关注的。而现在,这些永远存在却得不到重视的点点滴滴通过黄西的挖掘、收集、整理和创作,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吸引了美国人的眼球,更激发了他们想了解的兴趣。“我曾经开着一辆贴了很多贴纸、撕都撕不下来的二手车。其中一张写的是:‘如果你不会说英语,滚回家!我两年以后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黄西的经典段子让老美笑得东倒西歪。
在口才方面,黄西带着东北口音的“彩色英语”显然不能和操着一口纯正美式口语的艺人相比。黄西笑称,在美国用他的蹩脚英语来讲脱口秀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而黄西坚信,口音虽难改,自信最重要。确实如此,口音并没有给黄西的表演减分,反而是“塞翁失马”。黄西单口相声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段子简短,且观众要在他讲完一句话后的一两秒钟才会发笑,这种“黄西style”蕴涵着巧妙的逻辑思维,需要观众稍稍琢磨方能领会,这也是黄西笑话的品位所在。
问题少年变形记
2011年,黄西的自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问世。看黄西的自传,你很难把他和中国科学院硕士、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生化博士联系到一起。“小学的时候,我偷喝父亲的酒,喝完了晕晕乎乎的,在学校迷瞪了一整天。老师告诉我爸爸:‘你儿子特别笨,动作慢得很。但我爸从来不这样说我,他总对我说:‘你其实很聪明的,如果下工夫的话一定能赶上。”直到黄西上了大学以后,他父亲才告诉他,高考前老师预计黄西上不了大学,黄西爸爸就瞒着黄西在板石铁矿偷偷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具体任务就是用铁铲把煤送进锅炉。高二那年,黄西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有一个对黄西关怀备至的老师做了他的班主任。“我一开始还是旷课,后来杨老师让我‘罚站,平时觉得没什么,但这次面对的是一直对我很好的杨老师,我很内疚。”黄西在书中这样写到。他开始奋发图强,上课的次数也多了,年级排名直线上升。“从前一直吊儿郎当的,但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以后成为一个科学教授。”黄西的确是个天才,一年后他考入了吉林大学,毕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科院。据说当时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专门到他的宿舍去,就是想看看这个考全国第一的人长什么样。
追寻心灵深处的声音
在说相声之余,黄西从2010年底开始创作剧本,和其他情景喜剧的剧本主笔一起合作。而未来,黄西则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创作一部表现美国第一代移民史的剧本。在指点年轻人的未来人生时黄西这样说:“年轻人对前途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大家不要因一时得失而太过紧张和失望,只有不断尝试你才会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黄西数次改变人生方向,也正是在不断尝试中终于听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声音。“那个心灵深处的声音可能很微弱,但我们一定要仔细去寻找它,每一次尝试都是聆听的过程。对于一项事业,如果你尝试多次失败后不想再去做了,那可能你这次出现了幻听。如果尽管失败你仍然不愿放弃,那么恭喜你,那个声音,你听到了。”
黄西从一个中国农村孩子奋斗成为美国生化博士,一个典型的“美国梦”实现了。但是这个中国移民博士却用那口东北腔浓重的英语闯出了美国脱口秀上的一席之地,这个被誉为“史上最邪门儿的美国梦故事”,给了当代人许多有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