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娥
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语文水平的标尺和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畏惧写作,尤其是基础较差的中职生,一写作就“挤牙膏”、胡乱拼凑或干脆“拷贝”“诗言志”的快感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无奈与苦涩。因此,如何让学生乐写、善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营造自由表达和乐于表达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作文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想”。在此,我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心得,简单地谈一谈。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学生的积累至关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大阅读量,课内诵读、课外阅读两手抓。教师先将课内外的名篇,借助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引领学生去看、去听,从视听角度刺激、感染,使他们真正地融入其中,切实体会作者的深厚情感,感受文章美。再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指导,尽量使其融入情感,模仿诵读。然后师生或学生之间PK,学生点评,促进诵读,培养语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对语文的热爱。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既可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写作欲望,逐步丰富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写作规律,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教师应研读教材中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引导挖掘,推荐书目,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读,并养成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好习惯;选取并推荐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影视作品,带领学生观看、讨论并写观后感,内容自定,写出最大的感触即可;设置第二课堂,提供高质量、有价值、有思想的报刊供学生阅读,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生活时事,增加其兴趣,引起思考、讨论并形成文字。
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利用教材这一绝好范本,注重随文练笔对课文进行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这是起步阶段不可少的好方法。教材是教育专家们精挑细选出来的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因此,以课文为基础,让学生熟读成诵,感受语言的丰富、语法的规范、修辞的妙用,为学生的习作奠定高起点的模式,这是作文的阶梯,也是随文练笔的主要形式。不少课文言虽尽,意未止。顺着作者的思路,挖掘每一个值得写的地方让学生进行,既加深了思考,又活跃了思维,还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学完《雷雨》,就鲁侍萍与周朴园的情感的真假展开讨论,然后写成书面性的文字。为加深对《项链》主题的印象,让学生从“舞会上项链没丢”或“项链是假的”部分开始续写马蒂尔德的命运,效果非常不错,想象丰富大胆,自圆其说,洋洋洒洒三五页,意犹未尽,全然不是搜肠刮肚的样子。学生对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诗歌)进行了改写,从不同的叙述角度将女子内心细腻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鸿门宴》《落叶归根》《茶馆》《骆驼祥子》《悭吝人》等经典影片让学生感触颇深,视角独特,真挚而细腻,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水平。
教师还可灵活多变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开展成语接龙、巧对对联、介绍最喜欢的诗文、诵读名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多彩的活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一旦被激起,就会主动去写,写自己想写的、想说的事。学生喜欢视觉刺激,教师可以利用其对影视的兴趣,布置影视剧作业,写简单影评,还可写游记、日记、想象作文等。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对写作不再恐惧,甚至充满期待,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教材为主,生活为辅,循序渐进,树立自信。由片段到小短文,由易而难。教师可提供学生相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关键词,紧扣生活的话题,或课文延伸拓展,根据要求,成段成篇,自圆其说即可。初写时,教师可范读一些例文指导。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适当开展简单的大作文训练。教师提前搜集学生相对熟悉、有话可说、空间较大、可多角度展开的实用话题、材料、命题等,认真研读,吃准、吃透,然后将材料交给学生,由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这样,能让学生准确轻松地审题,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路,以教材或生活中较熟悉的人和事为素材,写出好的作文。
每次作文,教师都应认真客观评改,将目光停留学生的长处上,鼓励好作品。谁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称赞,再差的作文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好作文、好片段,甚至一个好句子,都要充分赞美,带着一颗爱心、一分尊重去夸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这种成功的快乐是唤起学生写作信心的最佳方法, 能让他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我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美酒,又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当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是有一定难度的。随着学生水平的发展,可进行作文专题指导如审题、立意选材、拟题、开头、结尾等方面,分阶段,讲练结合,逐步有效地推进。
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生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也要热爱生活,并把这份热情传给学生,使他们感受生活处处皆美好、处处皆材料,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带着感情亲近大自然,去观察体验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去寻找、积累材料,自主写作、自由抒发、创意表达,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写出富有新意、别具一格的文章来。
读得多,必然思得多、思得深,视角自然独特,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情感自然真挚。只有“读——思——写”相结合,循序推进,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作文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我们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就一定能走向阳光,结出硕果。
(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