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宇,张在军
学魏书生的故事之四十二:课前一首歌实验
魏书生老师班里的学生爱唱歌,从1979年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爱唱。每年都唱,每月每周每天都唱,甚至每节课前、自习前都唱一首歌。
20世纪70年代的课前一首歌,学生在座位上愿怎么唱就怎么唱,有的坐直了唱,有的伏在桌子上唱,有的边写作业边唱,有的一心一意地唱,有的三心二意地唱。
到了80年代,文娱委员说这样唱不好,太随便了,歌唱得也没劲儿,大家也觉得不好。于是,关于唱歌的班规班法中便订了一条班规:课前一首歌,从文娱委员起歌开始,全班同学都要停止别的活动,在座位上坐直,手不能放在桌子上,更不准翻书和写作业。如果谁在大家唱歌时写作业或是手放在桌子上,便要写500字的说明书。
1990年和1991年,魏老师多次强调:只有一心一意地唱歌,才能达到唱歌的目的,既使大脑得到了短时间的休息,又使人陶醉在美好的歌词中和悠扬的旋律里,使身轻松,使心愉悦,使人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
1992年初刚开学,魏老师对课前一首歌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文娱委员一起歌,全班同学立即坐直,都把目光集中在前面黑板的中缝的中点位置,十分整齐,就像一个大合唱队在剧场里把目光都对准了指挥。
鉴于长时间对准中缝的中点位置容易疲劳,也使人感觉索然无味,魏老师便要求学生:把视觉与想象结合起来,把前面那一点看成一个面,变成一个图像,甚至变成一个小宇宙;那里面有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鸟草虫。总之你唱什么歌,那里面就放映什么图像,那图像就是歌词内容的再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中缝那一点,便映出红日蓝天白云下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的画面,紧接着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们唱着嘹亮的歌声,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
“跨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那一点上显现出巍巍的青山、宽阔的平原、咆哮的黄河、波浪翻滚的长江等画面。
这画面不该是黑白的,而是彩色的,色彩越绚丽、越逼真越好。
过了一段时间,魏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把一点看成画面,看成彩色的图像,最重要的是要调动身体更多的感觉器官,把那图像变成生动、具体、可感知的某种境界,或者那境界从点中走出来,来到我们的身边,或者自己进入那境界中去,参与那境界中人们的活动,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
“跨过高山,越过平原……”就感觉高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我们正在登山,我们正在广阔的大平原上纵马奔驰。
有同学说:“以前我唱歌总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唱跟没唱差不多。现在全身心地唱歌,进入了歌的境界,感受到诗歌的美、音乐的美,陶醉于诗歌中、音乐中,情操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全心全意地投入一首歌中以后再上课,心情特别好,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
魏老师认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前一首歌中,好处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受自己意志的支配,随时朝向应该注意的位置。
其次,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学会将文字符号变为色彩绚丽的图像,甚至变成生动可感的场景。
第三,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
第四,当然最直接的效益是有利于唱歌之后那节课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一首歌之后,排除了不利于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干扰课堂内容的信息得到了抑制,课堂学习效率当然会提高。
悟魏书生的故事之四十二:让死神却步的歌唱
1999年10月,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在英国斯特兰腊尔西岸的布里斯托尔湾的海面上,发生了一起不幸的事件:一艘载着104名乘客的“洛瓦号”船在暴风雨中触礁沉没。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艾利森国际保险公司的督察官弗朗哥·马金纳从下沉的船身中被抛了出来。他在黑色的海浪中奋力挣扎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觉得自己已经力不从心,气息奄奄了。附近的呼救声、哭喊声也逐渐地消失,周围死一般的沉寂,似乎所有的生命全都已被海浪吞没了。
就在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时刻,谁也不会想到,海面上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歌声。那是一个女人的歌声,歌声不仅没有丝毫地走调,而且也听不出任何的恐惧,简直就像面对着大厅里的众多来宾进行全神贯注地表演一样。
弗朗哥·马金纳静下心来倾听着,歌声让他的心境完全复苏了,振奋了。他循着坚定、悠扬的歌声,朝那个女人的方向游去。
靠近之后一看,那儿浮着一根粗大的圆木头,可能是汽船下沉的时候漂出来的。几个女人死死地抱住它,唱歌的人就在其中,是个很年轻的姑娘。就是在大浪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的时候,她也仍然镇定自若地放声歌唱。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为了使她们不致因寒冷和失神而放开那根救命的圆木头,为了使她们不丧失求生的信心,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她们坚持、坚持、再坚持。
深受震撼的弗朗哥·马金纳豁然开朗,是啊,面对困境、绝望或死神,与其恐惧、绝望地哭泣或哀号,倒不如把恐惧、绝望放在一边,英勇无畏地纵情歌唱。这样一来既可以放松自己,又可以鼓舞别人。他也精神抖擞地加入了面对死神的歌唱。在漆黑的海面上,时而回荡起那个年轻姑娘的歌声,时而回荡起弗朗哥·马金纳的歌声,时而回荡起男女混声的小合唱……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死神在一分一秒地逼近,生命在一分一秒地抗争。就像弗朗哥·马金纳借助姑娘歌声的引导游靠过去一样,有一艘救援小艇以那优美、悲壮的歌声为导航,穿过黑暗驶了过来。于是,弗朗哥·马金纳、那歌唱的姑娘和其余的妇女都被救上了小艇。大概是被歌唱感动了吧,死神终于望而却步了。
生活就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每个人就好比是大海上的一片树叶。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中,每个人难免有忧愁,甚至有挣扎。无论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是在浪尖风口的时候,我们都不要忘掉用爱心来歌唱。用爱心来歌唱也许不能使我们变得伟大,但却可以使我们接近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