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客观形势和状况。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成了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结合当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这些形势和状况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一、在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无疑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会计人员,掌握基本的财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能同时应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关系。甚至有些财会人员凭关系上岗,没有经过专门的知识培训,也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在工作中,连最起码的账务都不懂,更别说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流转程序、手续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双方未按法律规定的程度签订合同,双方的意愿、合理要求未能及时协调解决,引起纠纷不能得到有效的方式解决。二是部分流转协议条款不齐全,双方权利义务不够明确,合同未能鉴证和公证,一旦遇上天灾或承租人故意赖账,民事纠纷便由此引发。
2.村组(自然村)财务管理混乱。
表现在签字手续不到位,报销手续不严格。有的村由村主任一人签字,就可报账;有的村打张白条都可以从保管手里领钱;有的村小组的资金存款由一个人掌管,经常出现私自挪用情况发生,甚至出现因保管人员突然死亡,其家属不认账的现象发生。另外,部分村报账员财务管理知识欠缺,对一些财务术语、账面项目都不能理解,更容易产生财务管理上的漏洞。
3.对土地分配政策理解有偏差。政策规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一些村社集体没有机动地或所留机动地较少,而人员发生变化又较大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及时调整承包地,个别地方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许多人思想上还有土地分配平均化的思维定势,即人口增加就要求分配给承包地,人口减少承包地就要退包,对土地分配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因而有的在获得转包、租赁和代耕的土地后就视为己有,不履行事前的约定,从而使有的人宁愿让土地闲置也不让其流转,他们怕流出后不能再取得土地收益。
4.缺乏流转的服务组织。目前是事前信息无人收集,事中无人提供服务,事后无机构监管,有的档案资料都没人管理。要真正准确说出一个市、一个区、一个镇、甚至一个村社的土地流转情况还不是没有困难,还存在统计+估计的情况,实际是土地流转还没真正“走”起来。
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1.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村会计及合同管理人员、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镇乡、村干部及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解决合同纠纷等问题中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把握原则,指导土地合法流转。一是坚持依法流转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进行,不得违背“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二是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是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止承包方进行土地流转,同时要注意兼顾转入方与转出方两者的利益。三是坚持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途的原则。流转后的土地仍归农村集体所有,承包经营者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四是坚持承包期限内流转的原则。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流转,其流转的期限都不得超过原承包合同规定的承包期限。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当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采取“三个一点”,既政府、失地农民、土地受让方各拿一点的方式,为失地农民建立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同时要尽快建立适合于我县的农村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步改变农民靠田吃饭,对土地依赖程度很高的状况。
4.健全制度,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流转管理制度等。一要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坚持农户申请,选择对象,双方协商,集体协调,签订合同,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备案。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要明确流转的形式、流转土地的数量、质量、年限、用途、流转费与复耕费的标准及支付方式、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期满后地上附着物的归属、违约责任等。三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要按照有关政策,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对土地流转的具体内容要进行审查、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
5.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同样是农村土地流转最基础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直接制约土地流转的推进。同时要把推进土地流转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用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去引导土地流转,打破村与村、乡与乡的界限,跨地域发展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引导土地规模经营业主互相联手,形成最大化的规模效应,打造跨县跨市的农业经济优势板块,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经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