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珏
陈强带给我们的是,一部中国体制内所能表现的最高戏剧水准的偏角电影史。
6月26日,一份报纸刊登的标题是《陈佩斯之父陈强逝世》。这样的写法伤害了老影迷们的感情。不论在他们眼里,还是在新中国主流电影史上,陈强都无可辩驳地位列一线“老戏骨”之流。
1961年6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召开文艺座谈会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突然说,“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的22个大明星照。建国都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明星的照片?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嘛!”于是,经过周总理的精心挑选,22名明星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表演明星,陈强便在此列。
而事实上,陈强的表演事业崛起与新中国的创建史同步,或者说,新中国的历史给予陈强以表演的素材和动力,而陈强的艺术亦是见证中国历史进程的管窥之作。
生于1918年的陈强,家境贫寒。贫寒的程度让全家人无以为继,他不得不随父母逃到山东。左摇右晃,半推半就地他来到了延安,这是1938年。热血青年陈强来到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表演理论和表演技巧,1939年毕业后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戏剧演出活动,1942年主演喜剧《二大伯》受到欢迎,1944年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演员,勤奋认真的学习使得陈强的表演水准也不断提升。
1945年,这位单身小伙得到领导的批示,饰演黄世仁。陈强参演前的担忧终于出现在大型歌舞剧《白毛女》的现场。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的他,居然差点被观影的战士开枪打死,否则电影史还将改写。这一方面看到了农民群众对于过去的阶级社会对立的憎恨,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陈强精湛的演技。因为刻画黄世仁凶残丑恶的嘴脸而一举获得成功,脸谱化、个性化成为那一时期的电影标准。1953年他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崔永元曾经在和许多老电影人聊完天后,感慨道:“老电影人是很笨的。他们花8年拍一个戏,现在呢,8年可以搞4部戏。”陈强的电影坚硬的品质背后,是时光机器的打磨,只有精细运行,才能愈发凸显它的作用。
转眼数年,陈强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男配角——地主南霸天。这一次,陈强一反“脸谱化”的手法,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并以多种手段表现人物的复杂性,使人物形象真实自然。陈强对电影大胆的探索,于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陈强不仅擅演反派角色,还参加拍摄多部喜剧片,如《三年早知道》《父与子》《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等。不过,有意思的是,陈强的角色从来是以一种时代观察员的身份在窥探、质疑、反思所处时代的特质。从与人的配合,到对时代的自觉性追随,能做到爱电影如陈强者罕见。
1962年《魔术师的奇遇》描述当年魔术师因为被反动派逼走国外,并不放心国内的环境,在所见所闻受到感动之后,他依然选择舍弃国外的光怪陆离,回国参加建设。魔术师本身的想法并无悬念,重点在于借魔术师之眼看到的新中国的变化。《三年早知道》也属此类电影,一个精于算计的小农如何受到党的政策感化,弃暗从明。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电影体制弊病带来的模式化问题不能由个人解决,而陈强的几次大胆探索将体制内电影表演事业向前推进一步。
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主流电影的关注话题与表演形式开始转变。1979年《瞧这一家子》,以及80年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中,陈强都以顽固不化的保守形象出现,为新生代的表演提供矛盾的张力和节奏感。一系列喜剧角色,不断强化陈强在中国电影喜剧表演的特色。
亦正亦邪,不走寻常路。1997年冯小刚拍摄出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之前,陈强的父子搭档是喜剧电影最为重要的力量。陈强的从业史亦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电影史。与众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史里的欢乐最多。陈佩斯说,父亲告诉他,中国老百姓活得太苦了,需要为老百姓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