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等文件的指引下,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下发后,广东省文化馆积极响应,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要、方便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探索免费开放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在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中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请进来”把文化馆办成群众参与文化艺术学习培训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家园
在免费开放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为主要内容,从转变工作方式入手,以现有场地、设施、人员为依托,用“请进来”的方式,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式上力求创新。
(一)重点开展各类弱势群体艺术培训班。开办这种类型的培训班,“请进来”是工作能否开展的前提。围绕着如何请进来,我们必须把文化馆艺术培训工作建立在最需要的人群里。当下,什么人最需要关心,什么人最需要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什么人最需要得到政府的关怀,那就是弱势群体。首先,我们认为开展此项工作能很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对势群体的关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社会和谐,让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能够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学习艺术的机会。其次把对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免费艺术培训作为一项文化民生重要工作来抓。从2007年开始与东湖街办事处联合开办了“社区困难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艺术培训班”,自开班以来已有80户困难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在这里接受了三年的免费艺术培训。在这个培训班学习,不仅不交学费,就连学习用的纸、笔和颜料也都免费提供。2010年我们还开办了“困难干部民警未成年子女免费艺术培训班”。由省公安厅关工委推荐,共有40多户干警的孩子(这些孩子当中还有部分烈士和牺牲干警的子女)进入了我们免费艺术培训班,2011年我们与司法厅联合在广州未教所开办了声乐免费艺术培训班,给予这些犯了错误的未成年人在实施改造的同时也通过音乐艺术陶冶他们的心灵,我们计划长期开办这些免费艺术培训。在我馆的影响和推动下,现有中山市、珠海市、云浮市、湛江市、茂名市等地先后举办了这类培训班,均受到当地社会及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二)免费举办系列艺术讲座。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素质,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文化需求,从2008年开始,我馆举办了系列免费艺术欣赏讲座,专门聘请各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讲授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力图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不断提升普通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能力。到2009年底共举办38讲,听众达3000多人次。我馆将艺术欣赏讲座作为一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争取办出影响,形成规模,将其打造成我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
(三)持续开设中老年人免费艺术培训班。由于生活的改善,许多中老年人越来越需要在文化艺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关心了他们就关注了一大群社会渐渐被淡忘的人。其实他们最需要健康的身体,最需要满足青少年时期留下的美好回忆,最需要有追求艺术情感的梦想。自2007年开始,在场地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将培训等业务场地实行了全天免费开放。开办的中老年人免费艺术培训班,现有声乐、美术、书法、舞蹈、形体等5个专业计9个培训班,仅2011年上半年就培训学员4800人次。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学员的艺术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他们多次联名写信给省文化馆,对我馆的免费艺术培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形象地把我馆比喻为“群众学习艺术的一片净土”。
(四)把基层文化干部请进来,为他们全面了解学习文化管理知识。广东省文化馆在继续搞好面向全省文化馆站各类专业人员业务培训的基础上,把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每年接受30名基层文化馆站的管理人才到省馆进行3个月到半年的挂职培训,通过这种做法进一步推动这些地区文化馆站管理人才的成长。
(五)长期为群众艺术团体免费提供练习、排练场地。几年来,一直坚持免费为岭南风采艺术团、群星艺术团、省直工委合唱团、省委组织部合唱团等群众艺术团体和单位免费提供排练场地、空调、饮用水等服务,同时还派出专业干部辅导他们创作和排练,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努力使他们成为活跃本地文化的群众文艺骨干队伍,丰富了社会文化活动,发挥着志愿者的作为。
二、走出去,深入基层,提供适合对口的免费文化艺术服务
作为省一级的文化馆,我们认为在全省文化馆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上率先垂范。为此,我们主动“走出去”,利用省馆的信息资源、专业人员技术资源、策划活动等等资源,开展大量面向基层的免费文化工作,并把重点向粤东、西、北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我们还根据基层的需求,结合我们工作实际,积极协助为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和提升了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得到基层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实行业务部门与地级市定点挂钩制度。为密切与基层文化馆站的联系,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我们制定了每个业务部门定点挂钩联系三个地级市的制度,通过部门联系制度,把基层最需要我们扶持的辅导项目,逐一免费给予支持。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馆的工作年度考核目标,以制度形式落实各部门与基层单位的挂钩协助关系。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地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方面碰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如2009年5月,帮助云安县南盛镇组织建立了由66名农民组成的“桔乡农民合唱团”,并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南盛镇进行了近8个月的蹲点辅导,将这支原来完全没有基础的农民队伍辅导成为具有一定演唱水准的合唱团,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去年还为他们创作了他们的团歌《桔子花开的季节》。该团在参加全国农民合唱比赛,表现出色,现已成为活跃在当地的一支群众文艺骨干队伍。《中国文化报》对此赞誉不已,进行了专题报道,把广东省文化馆誉为“做基层文化的引路人”。
(二)紧密配合省文化厅举办的重大赛事开展培训辅导及送戏下基层活动。近年来,针对全省群文工作的需要和基层业务人员的状况,组织了大量面向基层文化馆站业务人员的各类免费培训班,为提高基层馆(站)业务人员的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我们开展的《幸福映像》群众摄影作品活动,就是把群众眼中各种幸福的感受通过摄影图片一一展现出来,把群众心中期望的幸福带给群众,此项活动列入了广东省首届社区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之一,并在全省进行巡展;我们从2007年起就启动了与省文化厅举办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少儿艺术等三大花会对接的面向全省的创作培训活动,从2007年启动以来,共计举办培训班46期,培训文化馆站业务干部约7000人。有培训班学员形象地说道:省文化馆把文化“种”在了我们的心田里。
在送戏下乡时,立足基层一线文化需求最旺盛的人群,如组织了清洁工人专场、保安人员专场、物业管理专场、部队专场、中小学专场和幼儿园专场等。在深圳保安文化馆小剧场的清洁工专场演出时,有位清洁女工一看完演出就走到后台,拉着演员的手,神情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啊!太精彩了。谢谢你们啊,没想到你们能专门为我们这些扫大街的来演出,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谢谢!”那场面令所有在场人员为之动容、为之感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扎根基层,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为基层文化服务上,才能充分发挥省文化馆在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方法
(一)免费开放文化馆(站)有利于公民文化权利实现。我馆从2007年就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工作,我们认为,文化馆是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的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与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乡村,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典型的公共文化机构。我们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这是衡量政府能否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尺度,而文化馆(站)是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要将文化产品交给老百姓享受,从而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免费开放文化场馆,我们需要在服务上有所创新。一个城市的文化场馆开放的多少是与城市人民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成正比的。文化场馆有蓬勃生命力并催生出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影响力的管理机制,有大批文化艺术专业人员,而最缺乏的是让广大市民走近文化场馆,接触高雅艺术的环境与机会。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切切实实地思考如何给群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在这些工作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并且有创新服务的品牌。作为省馆重要的是把文化发展的新精神带下去,把专业人员带下去,把文化产品带下去,把文化辅导带下去,把调研任务带下去,建立起长期文艺辅导、培训基地作为把文化开花变成“种”文化的结果。
(三)服务阵地与文化活动向基层前移。如何使省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最大限度地为广大群众提高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必须扎根社会,立足基层需要,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省文化馆也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示范作用。当前,我们应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文化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以免费开放作为主阵地,定期开展各类讲座、辅导培训,把免费开放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参观者既看到文化内容和成果,又学到了知识、充实了大脑;另一方面,我们把文化服务重点向粤东西北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扶持的力度。我们坚持每个业务部门定点挂钩联系三个地级市制度,把基层最需要我们扶持的项目,逐一给予支持,同时我们应针对基层文化的不同特点,采取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帮助建立和提高当地文化活动品牌,联合举办艺术辅导培训,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于公共文化保障,联合建立特色基地,让文化基地培养和凝聚更多的人才,联合调研当地公共文化建设,支持它们对文化信息的需求,提高当地群众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文化活动与服务阵地向基层前移,我们就会发现一种现象,群众参与多,必然带来群众文化活动多,文化品牌多,有效形成了群众文化服务的凝聚力,只有群众积极参与才有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只有扎根基层,立足基层需要,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省文化馆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示范作用。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基层文化干部请进来挂职锻炼和各种途径的公共文化服务,目的是如何共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与实践,这些做法不但彰显了公益性文化的特点,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把这种意识和理念,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推广到地市乃至县区、乡镇、社区文化馆站的日常工作中,受到基层单位热烈欢迎,在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示范作用。
(五)免费开放文化馆(站),有效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群众文化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文化活动参与和享受的主体,也是文化活动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他们既可以参与阵地活动,又可以协助做好组织辅导工作;既可以提供文化娱乐服务,又可以协助做好管理工作。在群众文化领域从事义工活动,是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和姿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我们相信,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与发展无疑可让公共文化服务之路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胡志强(1955.4-)男,学历:大学。广东省文化馆舞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及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