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树
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2011年则被称为“微博红年”。这一年,微博无疑成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最受关注的焦点。这一年的每周、每天甚至是每个小时,微博上都有热点话题在讨论,或关乎民生、或主持正义、或揭露内幕,抑或是扶弱济困。
微媒体大行其道
“每天从微博开始,再到微博结束。”这是不少粉丝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的一位网友说:“早晨6点半,一睁眼就拿手机打开微博,查看私信,回复留言。7点半至8点半,上班地铁中,看微小说或微电影。上班期间还会用微信和同事保持沟通。晚上浏览政府的官方微博,进行评论或转发。”
微博正在“直播”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使微媒体变成了自媒体,连各类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评价也以是否引起微博关注为指标,同时还纷纷通过微博抢发热点新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
“微博红年”有4件最具代表性的事情。从年初的“微博打拐”,到年中的郭美美事件,再到年末的校车事件,无一不在通过微博持续发酵,进而引起轩然大波,最终促成相关行业的制度建设。而“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让这一年的微博围观力量走向高潮。无数网民通过微博发挥了巨大的力量:追寻事件真相,追问问题所在,微博上传递着无数人的哀痛和关注。第一条求救微博在事故发生之后的10小时内被微博网友转发10万余次,为事故伤员献血的动员微博在12小时内被转发17万余次……微博,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当围观成为一种力量,围观的人和被围观的对象,都在被微博改变着。
除了微博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信、微小说,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发布群。“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而这种以微博为主要代表,能够作为宣传载体,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媒介,就被我们称为微媒体。
微媒体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博同样是把双刃剑。微博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的随便发布,群体的话语暴力,不负责任的非理性表达,恶的力量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被放大,将渺小的个体笼罩在它的阴影下。如不加以引导,网民在伸张正义的同时,或许也实施了新的丑恶。
回顾2011年的中国微博事件,除了许多的感动,也有许多灰色段子,甚至于是黑色幽默。有的人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杜撰一些不着边际的野史秘闻;有的人为迎合个别网民的低俗兴趣,不断发布明星名人的丑闻逸事;有的人利用一些网民的仇官仇富心态,炮制一些官商的花边新闻;更有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打着关心民众福祉的幌子,编造和传播一些让人恐惧和不安的消息,达到挑起事端、扰乱社会的企图。这些都可统称为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似毒品一般,毒害网民,危害社会。纵观2011年,几乎所有的热点事件都在借微博之力快速传播,甚至滋生为这样或者那样的谣言。一些谣言假科学之名,有极强的诱惑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毒侵入身”。
据果壳网报道,2011年,有数不胜数的科学谣言在我们身边各个角落活跃着,其中不少谣言广为流传。2011年3月15日中午,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个普通员工,在自家电脑上敲下这段不到50个字的消息,发在几个QQ群上:“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他没想到,此后短短几个小时,这条消息通过微博转发不胫而走,直至演化为两天后全国范围的抢盐风波。事后,尽管官方和社会各界不断辟谣,但北京、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等地还是相继发生抢购食盐现象,社会影响相当恶劣。
除此之外,膨大增甜剂让西瓜变“炸弹”、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夏天喝放在车内的瓶装水会致癌、美国联邦调查局披露外星人绝密档案、外星人频繁造访地球、地铁安检设备对人体有害、水牛奶比牛奶人奶更好、飞机越大越安全、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等等,都曾在一定时段内流传,被收录到“2011年度流言报告”。
就负面作用而言,微博除了传播科学谣言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快餐文化特色。微博发言是断续的、零散的、随机的、漂移的,而且往往是情绪性的,所以它缺乏真正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微博上,但见思想的碎片漫天狂舞,语言的颗粒做布朗运动,一派热闹非凡。任何人到了这里,很难沉静下来、很难不浮躁。为此,微博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言而喻。
科技媒体应该担当谣言粉碎机
流言的传播,公众的盲从,让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作为多年来致力于科技传播的科技媒体新闻工作者,任凭流言传播而不能以科学知识粉碎之,不仅是失职,更是耻辱。笔者在做好《河南科技报》与《科技文萃》编辑出版工作的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科技媒体应当而且必须充当谣言粉碎机,以及时的报道和科学的解析,全面破解各种谣言;并且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提升科技媒体的传播水平,重塑科技媒体的权威形象。
《河南科技报》是河南省唯一专业性科普报纸。由河南科技报社主办的《科技文萃》是国内少有的科技类文摘报。该报遵循“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坚持“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原则,不遗余力地展示科技成果,传播创新精华,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百姓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在与伪科学的斗争中,在粉碎谣言的过程中,《河南科技报》和《科技文萃》冲锋陷阵,作出了较大贡献。
多年来,《河南科技报》精心编排,全面策划,除了报道农业生产技术资讯之外,紧贴社会热点,着力进行科普知识宣传,为广大农民朋友传道解惑。去年甘肃发生校车事故之后,面对农村学校没有校车或者没有合格的校车这一实际情况,《河南科技报》在11月25日策划了《真正的校车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一专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现代化校车:“学生专座配备安全带;逃离通道比普通客车多;遇险时,车身玻璃一推即落;校车上特设照管人员座位……”此组报道不仅宣传了安全知识,而且给广大农村学校配备校车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仅以去年为例,《河南科技报》就先后及时刊登了《多国相继出现动物死亡事件》、《可燃烧的面条吃还是不吃》、《郑州尚未出现毒大米 消费者可放心食用》、《全球蜜蜂锐减科学家有新解》、《今秋雨水为何特别多》等数十篇专题报道。这些报道,都以快捷详尽的科学事实给广大农民朋友送上了科技大餐。
在《河南科技报》为广大农村读者服务的同时,《科技文萃》在做好城市科普方面也不甘落后。去年新春伊始,面对低碳潮流,《科技文萃》就在一版重磅推出《低碳春节36计》,从衣食住行多个角度介绍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锦囊妙计。在紧贴社会热点进行科学解析和传播的同时,我们每年坚持对社会上流传的伪科学进行盘点和批驳,无论是生吃茄子还是活吞泥鳅,无论是世界末日论还是行星撞地球,我们都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了报道和剖析,力争给广大读者一颗定心丸。
除了报纸之外,我们还开办了中国科技110网。中国科技110网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由河南科技报社主办的大规模综合性门户网站。中国科技110网以科技信息为纽带,依托强大的科技专家力量,通过网络体系、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的整体运作,建立覆盖全国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及全方位的科技综合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各大产业的科技含量,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及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在广大群众和科技专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自去年11月13日起,河南省12316“三农”热线开始与本报科技110网站强强联手,共同为我省农民提供信息服务。12316“三农”热线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河南省12316“三农”热线是省农业厅和河南联通共同打造的多媒体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一项集农业科技指导、政策法规咨询、价格信息查询和供求信息发布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在线服务。12316“三农”热线与本报科技110网站联合,正是看好本报在科普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强大优势。
由于定位准确,贴近生活,《河南科技报》连续6届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先后4次获得河南省十佳报纸称号。《科技文萃》虽然是一份年轻的文摘类报纸,但同样取得了专家和同仁的好评,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目前,省科协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2012消防知识竞赛也决定以《科技文萃》为首选媒体。
《河南科技报》与《科技文萃》一乡一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我省破解那些披着科学外衣谣言的权威媒体。
提高传播水平 粉碎科学谣言
在微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最大特点一是总是跑在真理的前面,二是总是披着科学的外衣,常常以真理之名蛊惑人心。作为科技媒体,要想击破谣言,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公布真相是最好的辟谣。以膨大增甜剂让西瓜变“炸弹”为例,《河南科技报》以记者现场采访的形式,《科技文萃》以综合多家媒体报道的形式,进行了重磅报道。有专家对产品的介绍,有瓜农的现身说法,有瓜田现场使用膨大增甜剂的照片。这一报道发布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调查,凡是本报的读者,基本上消除了对此事件的误解,众多城乡居民又重新回归了对西瓜的喜爱。
以微媒体对决微媒体。综观全国,大部分科技类报纸不是日报,即便是日报也根本无法跟上微博的节奏。所以,要想在与谣言的斗争中占得先机,必须运用微博这一平台。《河南科技报》和《科技文萃》依托独家创办的中国科技110网站,和国内知名门户网站合作,开设自己的微博,针对一些传闻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像去年流传的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水牛奶比牛奶人奶更好、维生素C与虾不能同吃等,微博上刚开始传播时,我们就及时进行了评论和跟踪,使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迅速消除影响。
科技媒体要有科学的前瞻性。作为科技媒体,不仅能击破谣言,而且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预见性,提前预判可能引起公众误解的新闻事件,及时调整报道角度,将各种谣言消灭在摇篮中。以全国最著名的抢盐风波为例,在去年日本核辐射刚刚引起全球重视的时候,《科技文萃》在重要位置用大量篇幅转载了相关文章,分析了核泄漏扩散我国的可能性,以及会造成的后果,还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辐射及对人体的影响。报道还特别提到了食盐对防止辐射没有明显作用,同时指出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辐射,只有达到一定指标后才会对人体有影响。这一期报纸发行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说他们非但没有被“谣盐”所迷惑,而且还劝说周围的人不要抢购食盐。
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像微博一样快捷、像党报一样充满责任感、像都市报一样具有新闻敏感性、像周刊一样进行深度挖掘,这是我们对《河南科技报》和《科技文萃》的科技传播提出的新要求。也许目前全面落实这一要求尚有一定的难度,但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学习各类媒体传播优势,正在成为当下做好科技传播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工作重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
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的兴起,满足了人们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但在带来便利和放松表达的同时,也表现出让人心绪浮躁、难以深入思考的弊端。而作为新闻媒体的从业者,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追逐所谓的热点,追求粉丝的关注,忽视新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反,在与微媒体的竞争中,我们仍然坚持作为党的喉舌的独立性,牢牢坚持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打造“精神高地”、凝聚“文化之魂”、创建“科学家园”的重要作用。
(作者为河南科技报社副总编辑)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