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艳
摘要:能源诚然是一国发展之战略要素之一,在地缘政治层面尤其如此,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当建立“中、日、韩、俄”的东北亚能源共同体。但是在现实的看来,我国有着更好的战略选择,应该对以俄罗斯为核心上和组织和一日本为核心的中日韩自贸区采取能源合作战略,并尝试分别建立“上合组织俱乐部”和“中日韩能源联合采购中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日能源竞争区域能源区分战略具体策略
一、 中日两国的能源竞争现状
(一)中日两国的能源同构性角逐
中日两国占据了本地区油气能源的绝大多数需求份额,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而中国对以上能源虽然具有自我生产的能力,但是由于发展需要,对外各种能源进口逐年增减,已经进入能源预警期。因此,基于两国在能源方面的需求结构,不可能是一种供需合作的关系,是一种能源消费型的同构性竞争。对于同构性的竞争环境,日本对我国采取了“以邻为壑”的“能源相对获益”战略。日本在与中国争夺俄罗斯能源进口上,采取了“相对获益”零和博弈模式。从结构主义的角度看,国际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国际事务的常态。因为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缺乏能够强制执行各项协议的国际权威。因此,各国对体系结构中国家之间相对实力的变迁非常敏感。在是否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问题上,国家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最大获益,而是阻止他国实现有利于增强它们相对实力。
(二)能源运输的马六甲困局
我国原油运输主要依靠的中东航线、非洲航线和东南亚航线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80%以上的进口原油依赖这条充满变数的咽喉要道。而马六甲海峡日本的主要海运中转点,承担了其90%的原油运输中转,因此,日本企图控制马六甲的野心也不难理解。当代的海盗已远不如传统印象中那般猖獗,日本的商船更是几乎没有真正收到过海盗袭击,但是日本频繁出动海军至马六甲附近海域,在笔者看来,这是日本“借海盗之尸还军国主义之魂“的表现罢了。
二、中国的能源区域区分战略
(一)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
从当前来看,考虑到中日两国之间的特殊地缘政治特性与历史纠葛,即使中国主动示好,日本也未必会改变“以邻为壑”的能源外交战略现状。相反,在我国的东北亚地缘联系中,俄罗斯、伊朗、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均是亚洲地区的能源生产大国。因此,上合组织无论是地缘政治还是经济合作,都是不二选择。从地缘政治上看,中国与俄罗斯在“高级政治”方面的互赖合作共同构成了制衡美国的重要力量,从合作需求上看,由于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俄罗斯认识到对能源价格的敏感度过高导致的经济的脆弱性,,而通过某种程度上的能源与经济一体化,其经济弹性将会有大幅改观。因此,从战略上看,相比于“中、日、韩、俄”之间的能源共同体的建构选择,上合组织的“能源俱乐部”的共同体则是一个更优战略选择。
(二)中日能源采购联合议价战略
当然,上述战略的选择并不意味着对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非合作化。在多边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变得几乎不可能时,从较低的起点做起,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战略选择。笔者以为,在供求失衡的能源领域,议价能力的大小决定者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程度,因此,双方只有联合起来,形成进退一致采购协同战略,将单个国家的议价能力进行捆绑处理以增强对世界资源市场供求的影响力,扩大东亚地区在国际资源价格谈判上的主控权,进而减少不平等要价对双方的经济损害,显得更为务实与可行。
三、能源区分战略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
虽然上合组织的能源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但是仍然缺乏一个专门就能源领域的合作对话平台。笔者以为,该俱乐部应当是一个建立一个以企业主导、政府协调的多边半官方能源合作平台。首先,强化成员方之间的交通运输合作,能够形成一个“区域性的交通运输建设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为成员国在资金、技术方面提供援助与支持,能源运输管道与能源陆路、铁路运输渠道建设,缓解我国在能源进口运输渠道对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依赖。其次,建立第二,建立非诉性的纠纷解决机制,运用外交磋商解决成员方与观察员之间的矛盾冲突,避免将矛盾尖锐化。最后,坚持该组织的封闭性。有中国学者也认为,基于ECT对各成员国在运输通道、能源进口与投资方面的成功,借此呼吁我国也应当在东亚地区建立能源共同体。事实上,ECT的产生是在东欧剧变后,多数前苏联成员国中的能源国家纷纷倒戈转向了资本主义,为在国际投资浪潮下分的投资利益的一杯羹而在《欧洲能源宪章》基础上与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能源协议,这与当前东亚的政治环境并不相符,不能简单套用。
(二)建立“中日韩能源联合采购中心”
由于中日两国对中东地区的原油进口依赖,使得任何一方与中东国家的原油议价能力及其弱小。亚洲溢价是指,中东国家在同一时间就同一质量的石油卖给亚洲国家的离岸价格普遍高于卖给欧美国家的离岸价格。中日韩三国在石油进口方面都面临着“亚洲溢价”的困境。因此,笔者认为,三方可以尝试建立政府间的区域国际组织——能源联合采购中心,该中心负责各国在中东、非洲等国家的所有能源进口事项,依据事先的能源需求进行协商,以能源中心的名义对外进行采购,在能源运出之前不做分割,在运输途中能源的性质应当为联合采购中心所有,在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后到达指定目的港后,再按买卖协议约定的配比关系进行分割。這样做可谓一举三得:首先,将三国在中东市场上形成的巨大消费份额转化为进口议价能力,减少亚洲溢价和竞争内耗成本,有效的减少了成本开支。其次,由于穿越马六甲海峡之前,能源产品是三国的共同共有财产,三方都有权利同时也有义务提供相应的军警力量保证海上的运输安全,这同时可以给我国军警出海马六甲提供了正当理由,不仅可以有效遏制美日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而且避免三方在马六甲海峡方面“以邻为壑”的困局。第三,这样的合作性采购方式将三方的之间的能源竞争矛盾有效转移到了中东能源输出国家,对东亚本身稳定、三方政治互信和新能源合作的外交环境也不无裨益。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
参考文献:
[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伍福佐.《中日能源竞争与合作之结构现实主义诠释》[J].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
[3]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彭云.《东亚从资源消费联盟做起》[J]《世界经济》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