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进校园 塞上歌声甜

2012-04-29 00:44:03唐祥
群文天地 2012年13期
关键词:进校园花儿宁夏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其唱腔高亢、婉转,唱词朴素、自然,曲调丰富多彩,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0年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河湟谷地: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

青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在六盘山下:六盘山是山盘山,宁夏川是川套川;

山丹花红映牡丹,沙枣花香醉少年。

然而,近年来,随着传承人和老歌手相继去世,能够掌握多首曲目和风格的歌手越来越少了。“花儿”这种植根民间的质朴艺术,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2007年7月,宁夏首次将“花儿”引进中、小学校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通过工作实践,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花儿”进校园这一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仅供商榷。

一、宁夏“花儿进校园”的缘起

西北高原,地厚天蓝,人民勤劳,民风纯朴。劳动人民用诗化的语言、嘹亮的歌声或说、或唱、或喊、或吼,用发自肺腑的最强音呐喊出心中的情感,心底的期盼。流淌在大西北辽阔秀丽的山川,流淌在汉、回、土、藏、东乡、裕固、撒拉、保安、蒙古等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心田。

真可谓:牡丹开在田野间,少年响彻黄土塬;

男女老少漫花儿,情洒山川说心愿。

日月如梭,时光流转,几百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今天,西北人民已经走上了通向富裕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但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民歌的精灵,那凝结着西北汉子博大情怀和美好向往,那滋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并广泛传唱于民间的优秀的民族艺术奇葩——灿烂的“花儿”哟……却风光不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就“花儿”而言,正如北方民族大学教授,“花儿”研究学者武宇林博士所总结的:“年纪大的人会唱,年轻人不会唱;不识字的人会唱,识字的人不会唱;农村人会唱,城里人不会唱。”

“花儿”的这种存在状态虽然令人担忧,但却真实反映了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社会文化多元发展所产生的冲击。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富裕、文化生活越丰富,生活节凑越快,“花儿”存在的空间就越小,唱“花儿”的机会就越少,唱“花儿”的人就越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特别是西北地区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的各级文化馆、“花儿”学者、“花儿”歌手都在想方设法积极抢救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从理论研究、“花儿”歌曲的改编创新、“花儿”演艺市场的开拓、“花儿”歌手的培养、以及“花儿”音像制品的制作、发行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使“花儿”揭去了旧时代的面纱,换上了新时代的新装,从深山走入平川,从农村走向城市。步入了“花儿”茶社,旅游景点,展现在民歌大赛的现场,活跃在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和影视屏幕上。

“‘花儿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传承的一次大胆尝试。2006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就提出可以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学校教学内容。2010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学校要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责任”,为“花儿”进校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7年7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宁夏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著名花儿研究学者、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武宇林博士亲自授课,率先在宁夏举办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骨干音乐教师‘花儿培训班”,有60多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脱产培训。期间宁夏的“花儿”歌手马汉东、闫青霞、安宇歌、孙国全和我及青海“花儿”歌手索南孙斌、卓玛等多次被邀请进行专题“花儿”讲座并现场演唱花儿。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花儿”的相关知识,欣赏和学唱了“花儿”名曲,感受了“花儿”的魅力。学习班结业时,学员们精心排练了一台花儿节目,到学校、部队、厂矿巡回演出,展示学习班的成果、宣传“花儿”。这些学员回到所任教的学校后纷纷举办“花儿”培训班,开设“花儿”课,揭开了宁夏山川大地“花儿”进校园的序幕。时至今日,宁夏全区已有20多所学校开设了“花儿”课,其中17所学校被自治区非遗中心命名为“宁夏回族‘花儿传承基地”。仅2009年就有1800多名学生接受了“花儿”课程的学习,宁夏山川大地“花儿”进校园活动蓬蓬勃勃开展起来。

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浪打的花池儿响哩;

音乐教师教“花儿”,校园中娃娃们唱哩。

作为一名喜爱“花儿”的中学教师,一名“花儿”歌手,早在2003年,我就在原银川五中王剑明校长支持下进行了“‘花儿进校园”的尝试,还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征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从2007年至今,在原银川五中张建学、马晨晓校长和现银川回中马正鹏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两所学校开设“花儿”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有校长任组长的“花儿”课题研究小组,购制了音响设备,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花儿”教室,把“花儿”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按课表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从没听过“花儿”到听到了“花儿”;从不了解“花儿”到知道了“花儿”;从听“花儿”学“花儿”到唱“花儿”喜爱“花儿”。上学路上、自习课上、校园里、操场上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漫几句“花儿”。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中,独具民族特色的“花儿”也成了最耀眼的亮点。

二、宁夏“花儿进校园”的推进:银川市回民中学的尝试

银川市回民中学“花儿”课的开设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也大力宣传“花儿”进校园所取得的成果,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来宁拍摄了“地理老师教‘花儿”、宁夏电视台《倾听》、《大话十分》、《老王茶馆》,银川电视台《文化银川》、《成长》等栏目,拍摄了“‘花儿要从娃娃抓起”、“校园‘花儿访谈录”、“幸福像‘花儿一样”、“草根明星”、“多情的‘花儿”、“‘花儿情结”、“‘花儿与少年”、“唱响‘花儿”、“‘花儿漫在校园里”等多部专题片,宁夏广播电台录制了音乐专题片《回乡花儿惹人醉》,多次在各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出。2010年2月香港阳光卫视还来宁录制了《漫花儿》上、下两集并于5月8日在全球华语国家播出。宁夏日报、华兴时报、银川晚报、新消息报、小龙人报,新华网、中国人民网、新浪网等20多家媒体,也分别以《花儿悠扬入校园》为题多次做了报道,对宣传“花儿”、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丽群多次来我校观摩研讨“花儿”课教学,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宁夏山‘花儿进校园”的调查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冰考察了我校“花儿”教学课后,对“花儿”课的开设十分赞赏并就“花儿”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与我交换了看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国权、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陶雨芳、自治区非遗中心主任靳宗伟、文化厅社文处长贺亚平、教育厅文体艺处长石丽文,银川市文广局长关琪、非遗中心主任季妍,北方民族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武宇林博士、著名指挥家刘阳生教授、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张爱琴博士、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牛力教授、马冬雅博士,宁夏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电视台副台长、特级音乐教师韩宏等各级领导和专家多次到我校视察、观摩“花儿”课教学,对“花儿”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提出了宝贵意见。银川市非遗中心还给“花儿”课教学划拨了专项资金。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马启智先生听到“花儿”进了校园非常高兴,先后两次为银川市回民中学提笔书写了:“花儿进校园、塞上歌声甜”、“弘扬花儿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条幅。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题写了“花儿是人民的心声”,勉励银川市回民中学开好“花儿”课,传承好民族文化遗产。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课程设置

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不影响中学生升学考试和不过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考虑到“花儿”高腔山歌不易在学生变声期演唱的特点,我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设置为期一年的“花儿”课,每周0.5学时,全学年20学时,并在八、九年级建立“花儿”兴趣小组,延续“花儿”课的学习。

2、教学内容

一是“花儿”知识的普及。介绍“花儿”的起源和流传区域;“花儿”歌词的文学特点和音乐特点;“花儿”会及“花儿”歌手;二是“花儿”的存在现状和传承保护;三是“花儿”的欣赏和学唱。系统的给学生播放讲解洮岷“花儿”、河湟“花儿”和六盘山回族山“花儿”的代表作品,学唱10余首经典“花儿”。

“花儿”是山野之歌,而且以情歌为主,我们在给学生教唱中,既要注重曲调的选择,还要注重唱词的选择和改编。我们选择了“抓蚂蚱”、 “园子里长的绿韭菜”、“渴死了凉水你嫑喝”、“吆骡子”、“下四川”等曲调平缓的“花儿”教给学生唱,有些歌曲还改编了歌词。

而把“河州大令”、“直令”、“三闪令”、“水红花儿令”、“绿绿山令”、“干散令”等演唱难度较高的“花儿”,只作为欣赏曲目展示给学生听,扩大他们的视野。

3、教材的编写

“花儿”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教材,2007年至今,宁夏各地、各校自编了一些“花儿”教材。仅银川地区就有:兴庆区回民一小金学林、孙伟编写的小学“花儿”教材《绽放的花儿》;银川三中王丽编写的中学“花儿”教材《花儿飞出心窝窝》;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刘明、靳宗伟、唐祥、刘同生编写的大中专院校“花儿”教材《花儿十讲》;武宇林、韩宏、唐祥、张爱琴共同编写的《花儿综艺》教程。这些教材基本上满足了大、中、小学“花儿”教师的要求。

4、教学方法

首先,对一首“花儿”,教师先讲解这首“花儿”产生的历史背景、词曲特点,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尽可能体会演唱者当时的心境,产生和演唱者相近的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穿越时空了解“花儿”、理解“花儿”、愿意学习“花儿”。然后选择不同“花儿”歌手演唱的同一首“花儿”,来提高学生学习“花儿”的兴趣,让学生从没听过“花儿”、不熟悉“花儿”,到听到了“花儿”、熟悉“花儿”,从不顺耳到顺耳,从学唱“花儿”到爱唱“花儿”。

如:“下四川”歌曲的教唱,我先介绍脚户哥在过去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赶着牲口运输货物的艰辛。由于牲口走路慢,从西北地区到四川一个来回要几十天,风餐露宿,山路崎岖,不通音迅,寂寞孤独,还有可能一不小心马失前蹄货物失散,甚至丢掉性命。所有这一切都加深了脚户哥对亲人的思念,从而产生出“夜夜的晚夕里梦见”和“喝油也不长肉了”这样如泣如诉的歌声。然后分别选择了姜嘉锵、何清祥、张朵儿、索南孙斌、张存秀和我演唱的《下四川》,朱仲禄大师演唱的《放羊歌》、《脚户哥下了四川》,王娟演唱的《尕妹跟你下四川》放给学生听。不知不觉,同学们理解了歌曲的含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轻声跟着唱了起来,老师再教上几遍,学生们就很快的学会了这首歌。为了方便教学,最好把歌谱或歌词发给学生。为避免学生忘记歌词,我尽量要求学生配备一个小小的记录本,把歌词摘录下来,带在身上,有时间得空想唱的时候拿出来唱一唱,效果很好。

三、关于宁夏“‘花儿进校园”的总结与展望

(一)宁夏“‘花儿进校园”取得的成效

“‘花儿进校园”是我们对“花儿”传承、保护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学校开设“花儿”课取学校教育之长,能在短时间内使一大批学生了解“花儿”、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1、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

以原银川五中和现银川回中为例,从2007年到现在短短4年的时间就有4000多名学生系统的接受了“花儿”知识的学习,“花儿”名曲的欣赏和学唱。通过“花儿”课程的学习他们知道了有关“花儿”的基本常识,知道了“花儿”民歌的演唱特点;知道了“花儿”会;知道了“花儿”宗师朱仲禄、知道了马生林、何清祥、马汉东、王德琴、李凤莲; 知道了“花儿”曾经怎样在西北地区广泛传唱。知道了“花儿本是心上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知道了“花儿”曾经是西北广大人民群众医治心灵创伤的护心油和精神期盼。

2、“花儿”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毛泽东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我们开设的“花儿”课近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只要在青少年心中播下“花儿”的种子,她就一定会生根开花结果。如果全社会都来传承这一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都知道了“花儿”,那么“花儿”就不会失传。“花儿”必将迎来更灿烂的春天。

3、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花儿”课的开设,活跃了学校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听着故事唱着歌,了解并传承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乐有所学,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愉快教育的理念。“花儿”演出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如2009年银川五中“庆六一‘花儿演唱会”,2009年宁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青少年吟唱作品选”发行仪式上银川五中的“花儿”表演,2011年银川回中 “迎新年‘花儿演唱会”,2011年银川回中“欢迎全区百名优秀校长观摩团”的“花儿”表演,特别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举办的“千人漫花儿,万人升国旗”活动,银川回中800多名师生穿着鲜艳的回族服装,组成了“山丹花”“沙枣花”“马兰花”“牡丹花”四个方队。载歌载舞演唱了《吆骡子》、《宁夏数花》、《绿韭菜》以及我校音乐教师赵双林作词作曲的获奖歌曲《山花美》等“花儿”。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宁夏回汉人民以特有的方式庆贺祖国母亲60岁生日升国旗盛况。区内外几十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党、政、军领导以及一万多名干部群众现场观看了表演,展示了我校“花儿”教学的成果,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生和家长欢欣鼓舞,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花儿”的积极性。

4、提升了学校的品位

由于学校开设了“花儿”课,校园内经常会有各级领导、研究学者观摩“花儿”课教学,电视台的记者更是频繁扛着摄像机在校园内拍摄、采访。十多位学生在摄像机镜头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有的学生还因为其在电视节目上流利的言谈,文雅的举止、演唱“花儿”而成了同学们关注的校园明星,宣传了学校,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的影响。原银川五中和银川回中还先后被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中心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传承保护基地”。

(二)“花儿”进校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宁夏在“花儿”进校园活动中,虽然做了一些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专业的教师。二是传承力度不大。虽然许多学校把“花儿”引进了校园,但大多数学校没有把“花儿”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只是作为音乐课的补充而已。三是学生兴趣不浓,毕竟“花儿”离我们太远,大多数学生们认识不到“花儿”的价值,加上方言的障碍,“花儿”课的开设步履艰难。

(三)关于“花儿进校园”的几点建议

1、“花儿”进校园要注重“花儿”文化的传播

“花儿”博大精深,“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社会内容的地域性歌种。它涉及音乐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美学以及史学和文化地理等多个学科”。所以“花儿”进校园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花儿”,让“花儿”文化在学生心中扎下根,而不是只教唱几首“花儿”,把“花儿”课上成“花儿”唱歌课。那种认为教学生唱会几首“花儿”就传承了“花儿”的做法是达不到传承目的的。

2、“花儿”进校园要重视校园的选择

大、中、专音乐院校和“花儿”流传地区的中小学最适宜开设“花儿”课。

大、中、专音乐院校承担着培养音乐教师和音乐演出人才的双重任务,学生嗓子发育成熟,音乐基础好,对民族文化理解能力强,开设“花儿”课条件最好。“花儿”流传地区是“花儿”的故乡,很多人会唱“花儿”,中小学生从小耳闻目睹了“花儿”演唱,更没有方言的障碍,开展“花儿”教学要比其他地区容易得多。

3、“花儿”进校园,师资是关键

选择爱好“花儿”的音乐教师举办“花儿”培训班,系统全面的传授“花儿”知识,学唱“花儿”歌曲,结业后在其任教的学校开设“花儿”课。聘请“花儿”传承人、“花儿”歌手到学校兼任“花儿”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宁夏地区海原县职业中学、海原县实验小学聘请“花儿”歌手马汉东,西吉县回民一小聘请“花儿”歌手李凤莲,银川市回民一小聘请“花儿”歌手赵福朝和我上“花儿”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效果良好。

4、举办“花儿”讲座

对于没有条件开设“花儿”课的学校、机关、企业和社区,用举办“花儿”讲座的形式进行“花儿”传承,切实可行。

早在1953年,“花儿”宗师朱仲禄就在中央音乐学院吕骥邀请下,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唱“花儿”、举办“花儿”讲座,把土“花儿”唱进了洋学堂,开创了“花儿”进校园的先例。2004年至今,宁夏文化馆、银川市文广局先后在靳宗伟馆长、郭振强局长带领下,组织刘同生教授、武宇林博士、孙国全、安宇歌老师和我在兴庆区回民一小、金凤区回民一小、银川三中、银川红花高级中学、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班、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银川市文化专干、银川市社区文化团体、社区老年大学、小燕子艺术团、宁夏沙湖旅游集团、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政协举办了30多期“花儿”培训班并教唱“花儿”。包括自治区政协主席项宗西在内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听了“花儿”讲座,学唱了“花儿”,扩大了“花儿”的影响。今天的银川中山公园每到周末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花儿”歌声。沙湖旅游景点的导游和船工也不时的给游客漫几句“花儿”。他们中的佼佼者赵锦艳把“花儿”唱进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退休干部胡兴忠、郭晓英,老两口因为在公园唱“花儿”而被宁夏卫视《倾听》节目选做嘉宾;周玉兰、景波等十多位“花儿”歌手参加了宁夏电视台《我是明星》演艺节目的演出;小燕子艺术团的5岁小朋友李梓坤、马思瑶唱着“上去高山望平川”“毛毛细雨抓蚂蚱”参加了中央电视台2010年“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花儿”走上了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

2008年以来青海省文化馆颜宗成馆长带领“花儿”学者、“花儿”歌手分别多次在天津音乐学院、新疆昌吉市、昌吉县举办“花儿”讲座并演唱“花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几年来的“花儿”教学,使我感到作为一个“花儿”传承者肩上的责任,2011年,我又被命名为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银川市社会文化辅导员,这更加激发了我传承“花儿”的热情。虽然方言的障碍和各种影响因素,使“花儿”的传承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不管怎样,就如青海省文化馆颜宗成馆长所说的那样:“‘花儿传承传总比不传强,我们不要担心学生学习不到正宗的‘花儿,仅仅是‘花儿知识的普及、‘花儿歌曲的传唱已经为‘花儿的传播、传承做了铺垫工作,只要‘花儿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今天的校园传播必将在未来开花结果”。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丽群的研究表明“‘花儿进校园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进行的有效尝试。符合‘淡化知识技能,充实文化素养的新教学理念,歌唱教学从原来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两部分,拓展到包括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部分,使音乐教育的内容在丰富性、民族性、生动性等方面都有所增益。”她说“当今,许多国家都在音乐教育中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张以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为‘根,采用本民族的音乐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提倡是用本民族母语歌唱,通过传承、熟悉和理解本民族的主流音乐,来培养下一代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促进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就在本文结稿时,又听到颜宗成馆长和“花儿”皇后苏平到青海师范大学举办“花儿”讲座,在南京举办“花儿”演唱会非常高兴。其实,青海省文化馆在“花儿”的传承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省文化馆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自2005年以来连续七年每年“六月六”民间传统“花儿”会期间,在青海各地和“花儿”宗师朱仲禄的家乡举办“西北五省(区)大型花儿演唱会”,近百万群众观看了演出。为传承西北“花儿”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弘扬了“花儿”艺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颜馆长对“花儿”的痴迷和热爱,传播“花儿”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

青海省“花儿”研究学者滕晓天、吴红英、才登、甘肃“花儿”学者张君仁、马永清也多次在其文章中提出要“从源头上培养广大、中、小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大胆开设地方文化讲坛讲座”,倡导在校园中传承“花儿”。期待“花儿”进课堂。我还听到新疆“花儿”歌手寇红也在校园中开设了“花儿”课。可见“花儿”进校园活动已经在西北地区形成共识,“花儿”已在校园中长出嫩芽。愿“花儿”之树常青,愿“花儿”在校园中美丽绽放,愿“花儿”在西北大地越开越艳。

花儿虽是山里花,校园沃土能养它;

山里野花香气大,校园花开也典雅;

不怕山花花不开,就怕无人育山花;

修枝剪叶勤浇灌,吐故纳新发新芽;

社会各界齐努力,西北盛开牡丹花。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回民中学)

猜你喜欢
进校园花儿宁夏
宁夏
宁夏画报(2019年5期)2019-09-19 14:42:26
亲近不得的花儿
大灰狼(2019年3期)2019-04-02 17:39:06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优秀剧目进校园
宁夏煤电博弈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0
宁夏
宁夏画报(2016年5期)2016-06-28 05:48:08
春天的花儿
娃娃画报(2016年3期)2016-04-05 19:35:04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