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心灵游离状态

2012-04-29 19:30吴志芳
科教导刊 2012年14期

吴志芳

摘要本文对《人人需要秦德夫》的现实意义进行了个人解读。这是对由传统到现代过渡时期现代人的一种时代病的昭示,体现了人们在这段时期的空虚、无所归依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时代病《人人需要秦德夫》黄凡

台湾地区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家并不多,黄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人人需要秦德夫》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是我们今日社会的一个缩影:“人的一切都为时间所操纵,一旦身边缺少了时间表,你就会变得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人们都在时间的嘀哒声中隐去了本真的自我,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一旦你有了金钱,名誉、地位、美女、豪宅就会纷至沓来,而人则处于无所追求、形如槁木的状态之下,对生活不再充满信心。在时间的摆布之下还存在着些许幻想的人不禁要问:人生的意义何在?黄凡的《人人需要秦德夫》虽然不是给我们指点明路的灯塔,但是,他将这种状态作了一个完全的展示,这引发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近知天命的中年人——我,在三十之后偶遇了一个儿时的玩伴所发生的一段故事。儿时的朋友秦德夫于穷苦、贫困的家庭中挣扎出来,凭着一双拳头开创了一片独特天地,现在是台北上流社会里几个真正有实力的人物之一。虽然人们私下里嘲笑他、鄙视他,但在任何场合他都受到广泛欢迎。在他的葬礼上,政界的人士评说他是实业家、慈善家。一群妻子儿女为他送行,新闻媒体又一次把镜头对准了他,而这一切浮华荣耀的背后透过秦的情人美霞得以昭显,所来之人不过是因为秦德夫的钱。这时的他已经成了一种财势的象征,这恐怕在他生前也早就料到了,但愿他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时候,对于这个社会我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它不一定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那样子;三十年后,观光年会上遇见儿时的玩伴秦德夫时,我甚至没来由的感伤起来。我想起那个我们记忆犹新的时代,街头翻起的柏油、三轮车、穿木屐的少女、乞丐和华西街一带懒散、昏沉、薄暮的气息。”而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又如此写道:“年轻的时候,……三十年后,在秦德夫的葬礼上,我想起那个我们记忆犹新的时代,街头翻起的柏油……”三十年过去了,年轻时的看法并未在现实中得以改变,也就是说,一切依然是老样子,但我们已经由原来的少年步入中年乃至是老年。头发华白的我因处于一生的低潮期,因此失去了丽梅,而当“我”不辞劳苦地奔赴台南去寻找我那可爱的情人时她已嫁作他人妇了,“我”对一切都感伤起来。对于秦德夫的倾诉“我”感觉到的只有烦燥、难以忍受。社会发展了,物质财富增多了,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奔波了,可是人的心灵世界却更加空虚了,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单纯而又满载亲情,朋友之间也变得非常的物质化,而人本身则处于一种心灵的无所依归的状态,对未来不再是充满希望,心中的疑问常常是“活着是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别人的一切并不令人羡慕,脑子中也是一片混沌,这就是文中“我”的一种心理状态。

秦德夫有自己的别墅、情人、声誉,但所有的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感觉到人生的乐趣。他反复地向“我”诉说着对于周围一切的不满和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在医院里,他抱怨医生、护士以及环境,对于被诊断为脑瘤,他还自我解嘲式地说是与割盲肠一样。而“我”听完了这一番牢骚后,没有任何的同情与反应,“我”想他在寻别人和自己开心,他心里也明白。然后他走了,很安详,就像睡觉没有醒一样,“我”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恸哭流涕,死者已矣,生者又如何呢?区别或许本来就没有那样大。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的那种转身于现代社会的那种无助。美国的儿子来信说他已取得了永久居住权,并找了一位华侨女子作妻子,要求我结婚的时候一定要去,“我”没有任何的喜悦,将信撕成了碎片。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儿子也只不过是一步步走向这无聊的生活罢了。

秦德夫,他拥有了人们所期望的一切,为什么他没有快乐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秦德夫是个什么东西,没有人关注他的过去,人们的焦点集中在他的现在,更直接的说就是他现在所拥有的金钱。在他住院期间,妻子们来看他是想在他死后如何瓜分他的财产,社会各界给予他的关注也因为是他用金钱来笼络了这个社会,而他自己知道,身在穷苦悲凉的童年时,他没有被人关注过。现在的他像一个木偶一样,所有的人对他来说都形同陌路,他已经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他把自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并不是特别热心的朋友,并不断地向他倾诉着心中的苦闷。

至于丽梅,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是文中“我”的一种理想寄托。她年轻、漂亮,“我”爱她,但“我”因一时不慎,她走掉了,“我”的理想破灭了,“我”又失去了灵魂,只有这身体的躯壳而已。这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换时期的一种时代病,人们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产生的一种精神空虚及游离状态。小说的题目反映了人们对秦德夫的一种非常实际的物质需求,他们为秦的钱而奔走,这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在这钱的驱使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则淡漠了。这社会一群人在为钱而忙碌着,他们“一切向钱看,为了钱会不惜一切”,而另一群人则因有了钱而变得无聊,失去了人生的目的。

在艺术上,小说最明显的就是比较的运用,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从横向来看,“我”和秦德夫是一种比较。我们从小就是玩伴,在观光年会上的偶遇使“我”对他现在的情况和自己形成对比。但因我空虚的心理,我对他没有羡慕,只是视其为一种合理的存在。虽然他已富甲一方,他已经成为社会名流,这一切引不起我的任何兴趣,而我也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他也并不是很快乐。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苦恼。我以自己的平平淡淡的生活演绎着自己的乐章,而他也在那表面浮华的背后寻找着真的人生的意义,他因为有了金钱而使他和周围人的一切本来面目得以暴露,也徒增了他的烦恼。在纵向上,作者将我和秦德夫的童年与现在我们的生活作了比较。那个充满了腐败气息的华西街一带低矮、尘封的屋檐下,一群赤着脚的孩子在嬉闹,这个童年让我和秦德夫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虽然贫穷但是快乐,而今我们走出了当时的贫困,我拥有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秦德夫也成为社会的名流,但我们并没有那时幸福。妻子,孩子等一切都不能激起我们的兴奋,我们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活着,也许生活原本如此。

这部小说是作者对人们现在心理的一种暗示,是传统向现代转变时的一种时代病的体现。现实的社会中,金钱统治着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的功利,这使人们产生了无所归依的心理游离状态,进而导致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怀疑。小说的题目或许我们应该理解为一种反问的形式吧。小说的语言简单自然而又富有哲理性,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