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不断、重复的讲解学生的错题,可教师煞费苦心,学生还是照旧犯错。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允许“一错再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 以“主动应对”的积极态度,因势利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出发,巧妙利用错题资源,让师生从错题中走向成功,共同成长。
一、全面了解学生错题产生的原因
学生犯错,常常是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的。
1.审题能力欠缺导致的错误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之外,逐渐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造成因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学生做错了题目并不完全是对这方面的知识完全没有掌握,而是在审题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如不能对题目完整理解、对关键词的把握能力不到位等。
2.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
思维定势是指人的思维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现在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实验表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维,在问题和周围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定势就能使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迅速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定势的正面效应。但在问题及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效应。
学生的出错跟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他的思维很容易受“定势”的影响。例如有一道填空题:“175是5的()倍。”就是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班上有近一半的孩子出现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看到题目中的“倍”,他们就很自然的想到了用乘法来解决,这是典型的思维定势,没有真正去审题,只是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去做,从而直接导致了错误。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不准导致的错误
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概念题上的审题失误主要体现在:填空题读题欠顺当、选择题角度欠多样、判断题推理欠得法。
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概念的精髓,也是这一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基本特征。例如,教学方程时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就是说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一个等式;这个等式必须含有未知数。如“判断8K=64是方程吗?”有的学生对此给出了错误的回答,理由是等式中的末知数不是X,而是K,所以不是方程。还有认为“4Y=0”不是方程,理由是“0”表示“什么也没有”,右端也什么也“没有”,所以不是等式,那就不是方程。这些判断错误的原因就是弄不清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让非本质属性掩益了本质属性。
4.知识结构的干扰
心理学告诉我们,前面学习的知识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这是前摄抑制;后面学习的知识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反过来干扰,这是后摄抑制。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受到新旧知识的前后抑制,产生错误。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把“25×(4+8)”做成“25×4+8”,那是受乘法结合律的影响;而又如(25×25)×4学生容易做成(25×4)×(25×4),这又受到了乘法分配律的干扰,从而产生错误。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这些错误,来自学生,贴近学生,面对他们已出现的错题,教师应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想想。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能让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价值。
二、让错题成为教师思考和有效设计教学的依据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仔细分析,就能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更有效地设计教学。如发现学生因审题能力欠缺,对关键性的字或句子理解不够透彻,在读题过程中就需要对细节进行特殊化处理,让它们在题干中凸显出来。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对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学生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对于那些因为思维定势而引发的错误,则利用正迁移去弱化负迁移,即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解题方法,把已经掌握的方法应用到新的题型当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而对于新旧知识前后干扰而导致的错误,就有意识的在课前进行新旧知识的回顾、对比和分析。
三、让错题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因此,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题。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我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
四、让错题成为师生再度学习和探究的资源
华应龙老师说过:“差错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错题不仅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更是教师的宝贵财富。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认真分析,让错题成为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得失的载体。
首先,对于学生,可以从错题中发现自己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可以通过“反省”这一环节,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可以经常和这些错题见面,避免重犯错误。对于常错题或易错题,学生可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标注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及措施,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1)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学生写的原因总是很简单,例如:“粗心”、“态度不认真”、“没有仔细审题”、“上课没有听,保证以后做好作业”等宽泛空洞近似于检讨书保证书一类的话,这其实是学生没有认真深刻分析的结果,教师应该多进行指导,要求写明具体原因,是什么地方错的,怎么错的,为什么错的等等。标注出“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计算错误”等错误原因。
(2)总结提升——在把自己错误的原因归类整理之后,学生之间还要定期相互交流,共同形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所以我特地选择了在每周五的中午,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讨论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经验得失记录下来。比如:对数学数字的观察要仔细、题目的重点词语要多加注意、对计算法则的理解要深入、挖掘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有条理地分类思考、善于运用图解法解题等。通过经验的总结,帮助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再发生。
其次,教师应该仔细认真地分析学生的错题,把学生学习中的错题分为四类:一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中的典型错题;二为单元测试中的错题;三为阶段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错题;四为考试中知识空白点的错题。再把这几类错题分类进行整理,汇集成册,同时指导学生按相同的分类方法进行错题积累。我对以上几类错题这样处理:一类错题,可以利用黑板报以每日一练的形式进行错题重做,如果错误非常集中,就在下堂课的诊断测试时精讲精练,然后在单元检测中以试题形式出现,检查、巩固错题纠正结果;二、三类错题进行错题重做与错题重考;四类错题教师重讲重练,并随时充实到课后小记中,再定期进行错题重考,落实教学任务。
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教师错题集的建立,可以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实现新课程强调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教师获得评价自己的信息。如果错题多是概念题、基本题,说明自己教学时忽视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致使学生基础不扎实,必须转回头奠定基础或在后面的教学中注意复习、巩固。如果学生错题多是“难”题,那今后要注意培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如果有的学生错题多,有的学生错题少,那就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要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这实际上也是教师对自己进行评价。做好纠错工作,让学习错误成为学生成长,教师进步的契机。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人皆有之,而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能原谅的。”针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主动应对,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地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题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内在的“闪光点”。对错误的探究与发现,让我们能真正地利用好错题资源,既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也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顾宪聪,南京市琅琊路小学,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