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献谋
摘 要:文章肯定了区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结合从事教学所在的番禺区域,深入探索区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方法与实践,旨在促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有较深刻的感悟,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区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c)-0161-02
文化是多元、综合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区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区域文化影响下,构成当地人特有的文化特质。这些大大小小的区域文化,组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学校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它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和引入区域文化,开辟语文教学新路指明了方向。
各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是学生观察社会、丰富人文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课程资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只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语文教学必然会焕发无限的魅力。
1 区域文化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课文作为典范性的阅读材料,它只是供师生学习和阅读的范文。阅读量太单薄,如果仅凭语文课内学到的一点知识,深度和力度都还不够。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区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丰厚学生的阅读体验。
1.1 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教材中隐含的一些资源进行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景点、故事、诗文等作为导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即使枯燥无味或晦涩难懂的文章也会找到理想的突破口。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番禺沙湾宝墨园、南粤苑、南村余荫山房是我们番禺区的旅游景点,你们去参观游览过吗?觉得美吗?请大家说说看。”学生们对沙湾宝墨园、南粤苑、余荫山房非常熟悉,大部分学生从小就由他们家人带去游玩,所以学生们争先恐后介绍园区的景点和游玩的乐趣。在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的时候,我因势利导说:“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我们的宝墨园很美,在苏州,有一个地方比我们宝墨园更美,那就是苏州园林,它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同学们愿不愿意一起到苏州园林去游玩一番呢?”学生们情不自禁进入了“游览”境界。
1.2 拓展阅读的内容,加深对课文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走向社会是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认知的好途径、好方法,它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单元、不同课文的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区域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区域文化资源拓展阅读的内容。如在学习描写风景、记叙处所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记叙、描写本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用大自然的美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比如,《苏州园林》一文,在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结构和艺术美之后,组织学生到番禺沙湾著名的景点“宝墨园”参观,实地考察宝墨园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了解宝墨园艺术美,并根据课文内容,品析苏州园林与宝墨园两个不同景点在布局和结构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园林知识。
在学习记叙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文章后,让学生去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生在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限乐趣。在欣赏了云南的歌会,品尝了端午的鸭蛋,倾听了旧北京的叫卖声后,我因地制宜地补充番禺的一些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习俗传统,开拓学生的视野。如感受番禺的风俗节日的系列活动,观看沙湾飘色,感受三月初三沙湾的节日的盛况。走访沙湾飘色老艺人,了解飘色的制作过程。深入去了解当地的龙舟文化,了解龙舟的制作特点,以及人们划龙舟、吃龙舟饭的寓意。
这些都是区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例子,是对单元课文内容的重要的补充,教师要研究和处理课内教材和区域文化资源,而不只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
2 区域文化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源于生活,区域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生成作文的最优质的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投身于洋溢着浓郁区域文化氛围的社会大课堂,将生活与区域文化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丰富体验,就能从中获得写作素材,为学生创造性作文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1 丰富写作题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文教学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从地方中汲取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皆留意,要像摄像机那样捕捉和记录独特的区域优势资源。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同时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和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它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旅游文化名区,它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如极富地方特色的余荫山房、孔氏宗庙、状元坊、莲花塔等人文景观,香江野生动物园、莲花山旅游区、海鸥岛生态农业旅游区等自然景区,沙湾飘色、沙坑村醒狮、赛龙舟等习俗风情,莲藕、菱角、马蹄、姜埋奶等地方特产,以及蓬勃发展的家乡经济、日新月异的家乡面貌等等,都是一座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收集素材,另一方面把区域文化资源和作文教学同步链接,有步骤有计划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鲜活的生活素材。
学生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富有鲜活气息。例如,开展“体验家乡风光,说家乡之美”写作活动中,去欣赏莲花美景、化龙农业大观园等自然景观,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描述风景如画的家乡;去参观番禺博物馆,走访烈士家属,便可描绘家乡历史风貌等等。
2.2 提高审美体验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的审美因素,让学生亲近区域文化的“美”,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体验。这样,既激活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悟、审美能力提高后,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常常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收集家乡的优秀文化资源,让他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寒暑假考察、参观家乡的建筑、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学生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有了一定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例如学生“游览”了故宫博物院后,我布置了写一篇作文《莲花山旅游区》,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去了解、熟悉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并记录景点的建筑造型及图案等。于是,观音望海、燕子崖、古采石场、莲花塔、莲花城等景点成了孩子们踏足流连的地方,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在课堂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以小导游的身份畅谈自己游览莲花山旅游区的经过,尤其畅谈旅游景点之美,让人真有身临其境的美感。我想,学生在收集与积累的过程中,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情境中,定会深深感受到文化资源带来的体验与快乐,学生审美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 区域文化资源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在主动探索、体验、感受中,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
3.1 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区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而且可以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可以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可以超越了历史与现实,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说不尽的桥”的时候,我有意识结合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楼镇大岭村,利用本土有力的资源,将活动分两个主题:古桥大观、古桥文化。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每四个小组一个主题提前一周收集有关资料,还带领学生前往参观考察,并鼓励他们将收集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的去查阅村的有关资料,有的去采访上了年纪的老人,了解“桥”的故事。
在汇报交流中,他们纷纷展示劳动成果,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关桥的故事和桥的文化,气氛特别活跃。这节课不仅为学生积累了感人的写作素材,培养了相互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常见到的桥也有一种文化内涵,生活处处是学问。
3.2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靠课本上提供的交际练习远远不够,必须为学生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空间,创设与日常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充实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增加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语文教师要采用了多种形式组织活动,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创设了条件。笔者所在的莲花山中学,位于风景如画的莲花山麓。作为番禺区域文化之一,莲花山旅游区以“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闻名于世,集观光、考古、游览于一身,溶粗犷与秀美,古代与现代于一炉的风景名胜区,堪称岭南一秀。
在开展以“莲花山旅游区生态旅游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设计了对游客、村民、专家的调查采访环节。学生事先进行了模拟练习,在采访中很注意口语表达和访谈对象的变化。学生从不愿与陌生人说,到愿意说一些,再到有条理流利地谈话,他们口头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阅历,是一种宝贵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对游客、村民、专家的访谈进一步培养学生机敏应对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言语的力量,感受到语文的实用功能。
综上所述,区域文化是组成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的不可缺的部分,是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社会、丰富人文情怀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和研究区域文化,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把区域文化融入到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开放而又有创新活力的课堂,引导学生去亲近区域文化,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学生的视野见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2] 肖川,黄超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3] 李丽芳,张晓明.传统区域文化背景下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学思考-—基于岭南文化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4] 卢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文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6A).
[5] 黄革.面对语文新课改,构建民族高师新型语文教学论课堂[J].百色学院学报,2005(3).
[6] 鲁纪权.语文教学要筑建优秀文化的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7]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