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张景彪,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市行知奖、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近年来,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3项省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多年来,专注于“素养教育”的研究,主编、出版了《素养教育——一种以养为道的教育》一书。
【人物速写】
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1982年,19岁的张景彪从晓庄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任教。他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数学,形成了“趣、活、实”的教学风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余,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课外兴趣小组辅导中。1991年,在第三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中,他辅导的学生获得一等奖,捧得华罗庚金杯。28岁的张景彪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赢得了“金牌教练”的赞誉。如此年轻就获此殊荣,当时在南京还是第一人,张景彪创造了他教师生涯的第一个奇迹。
正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位年轻小伙时,1993年,一纸调令,他来到了江宁区作厂中学,担任了这所当时人们眼中的“后进学校”的校长。他以抓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首创“师生同做中考卷”,要求老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责任到人,同时强化教育管理、以纪律制度规范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短短3年,作厂中学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1996年起,每年中考学校都有一大批学生升入省、市重点中学,其中还有6名学生分获历年全区中考的“状元”和“榜眼”;在全区初中综合排名中,作厂中学一直名列三甲,每年南京市区近百人慕名转入该校借读。不仅如此,作厂中学还被评为省、市德育先进学校,省示范初中及市模范学校;他主持开展了省级十五规划课题《农村初级中学名校发展战略抉择的研究》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将一所后进学校改造为农村名校,张景彪在管理中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治校能力,又一次创造了人们眼中的奇迹。
2003年,南京市江宁区决定创办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张景彪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建之路。当时的东外一无所有。没有校舍,借址办学;校舍不够,搭建简易教室;没有师资,遍访区内名师,引进外地优质师资;生源不足,他亲自召开家长会,推心置腹,打消家长的疑虑……两个月后,在众人的担忧和疑虑中,东外如期开学了。东外创办伊始,他提出了“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的管理理念,带领全体教师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学期结束,期末统考各科成绩均居全区第一。三年后,这批孩子中考人均总分位居全区第一、南京前三。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东外一下子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名校”。正在老师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2006年,张景彪又果断地提出了要创办东外的高中部,他敏锐意识到这将是东外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
又一番艰苦创业的过程开始了。东外高中部首次招生,作为新开办的民办学校的高中,生源并不理想。在一片质疑的目光中,凭借自己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对教育的理解,张景彪理性而坚定地把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追求,将“涵育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作为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他认为,教育不是分数和上线率的比拼,教育是生长,是树人,是养心,是提高人的素养,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素养的形成需要有效指导,需要环境影响,需要爱和期待,更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追求。
在他的领导下,学校营造了浓郁的素养教育氛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标识他都精心设计,让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草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通过素养德育培养学生的九大习惯;素养课堂致力培养学生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大量开设各种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与广泛爱好……而今,他倡导并坚持的素养教育已成效初显,学生以“举止高雅、气质高贵、品德高尚、志向高远”而被人称颂。2009年,首届高考本二以上达线率名列全区第一、全市前列,并成功培养出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师生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崭露头角。一大批学生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素养教育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办学特色愈加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学校因素养教育成绩显著,在首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推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特色学校”。
人们说,他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生活中,他是个情趣高雅的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木、石、瓷、陶、古书、兰花,他皆有所涉猎。尤其是在对木石盆景的养护中,他悟出了育人的真谛:教育是慢活,需要用心养护;按规律办事,方能守正出奇!
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执着追求;在教育中灵活处理坚守与变通、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不断挑战自己,敢于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这也许就是他一次次创造奇迹的原因吧!
他说,他愿意成为一个创造奇迹的普通人。
一、素养教育,我们的教育追求
素养教育是我们这所年轻的民办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办学特色,也是我校在十年创业、十年求索过程中办学思想和经验的积淀、提炼和完善,更是我校基于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思考与校本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涵育学生终身受用的高素养”为办学宗旨,以培养“举止高雅、气质高贵、品德高尚、志向高远”的学生为目标。不一味关注学生分数的高低,而关注学生心灵世界的完善;不功利追求少数学生的优秀和升学,而更看重每一名学生的健康而充分的发展;不仅仅着眼学校一时的名利,而是放眼学生一生的幸福。力求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胸怀、有情趣、爱学习、爱生活、善思考、能创新的人,引领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发展中获得幸福,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办有思想、有良心、有品质、有生命力的教育,是我们理解的素养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我们理性思考、良知叩问和思想顿悟的结果。
1.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古希腊柏拉图说教育就是“唤醒沉睡的灵魂”,关注人的内心成长,由蒙昧转向睿智、澄明;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罗素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获得爱和幸福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漫溯教育长河,从孔子到陶行知,从卢梭到杜威,都通过“教育即生长”这个论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在对话古今大师,经受思想的洗礼的同时,也逐渐明晰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树人”,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一生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
2.从现实无奈处转身
然而时下,放眼周边各级学校和整个教育状况,不少学校把教育简化为单一的教学,把质量等同于显性的分数,把高升学率奉为教育的成功,通过严管苦练、加班加点等“汗水加时间”的高耗方式在苦挣分数,渴求好的考试成绩和高升学率来赢得认可和赞誉,无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和身心健康,忽略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个体存在和群体发展,用一种模式禁锢所有人,用一把尺子衡量各类人。学生在分数的获取和竞争中耗尽了心力、压抑了个性、泯灭了创造力,内心充满自卑、焦虑、苦闷和挫败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我们认为,这种狭隘片面、急功近利的教育追求是短视、错误甚至罪孽的,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在痛心忧心的同时,我们开始转身寻觅充满人性与良知、真正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
3.朝素养教育的方向探行
素质教育前景光明,但在如何实施推行方面却很少有可操作的样本,而且也无法绕开考试、升学的社会评判标准。现实中对素质教育曲解、浅行、敷衍的现象还较严重:有喊喊口号只做表面文章的;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一些活动、减少一些学业负担的;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一些表演才艺的;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走出校门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的,有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放手不管、任学生自由活动的等等。即便一些真心实意认真践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校,也还存在着重课外轻课堂、重技能轻素养、重亮点轻全面、重热闹轻内涵、重活动轻课程、重速成轻发展、重模仿轻探索的现象。实施的层次还较低,走的还是附加式、改良式、局部式的路子,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还是处在隔离的、零散的、随意的状态,没有整体的全面的落实。然而,通过对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的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还是从素质教育先进的理念中看到了无限美好的前景,找到了自己教育的方向和愿景。没有现成的路可循,就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来探寻、来创新,走出一条基于校本的、真正践行素质教育思想的成功之路。
素养教育,就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二、素养教育,我们的教育理解
“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我校基于自身实际状况和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及实践路径,不仅体现和传承着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特性,也有我们自身的独特理解和建构。
1.“素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
素养一词为中国所独有,“素”本义是“以麦杆为原料的草编工艺品或未染色的丝绸”,具有“本来的、原有的、本质的、本性的”等含义,又引申为“日常的,平时的,一向的”等义项。对教育而言,“素”便是生命所拥有的天生潜能,正是“素”提供了“养”的基本凭借和发展可能,同时也表明素养的形成需要“平时”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养”本义是“放牧羊群”,引申为“养育、培养、养护、修炼”等行为实践和由此达成的结果——“教养、学养、涵养、修养”。“养”是生命情感及时间上持续投入的关照行为,是素养形成的最根本方式和状态。
2.“素养”与“素质”并不等同
“素质”往往是先天生成和后天练成,后天方面也更多体现为某种知识、技能的具有;而素养是慢慢养护和修养而成,是人的趣味、品质、个性、思想、心胸、情怀、创造力等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直达人的灵魂的内在修为,更具人文精神、人格意义和心灵指向。有素质并不等于有素养,当前,食品安全、诚信危机、人心冷漠以及郭美美、药家鑫、瘦肉精等事件的出现,并不都是由于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素质,而主要是因为他们道德、责任、良知等人的素养的严重缺失。当然“素养”离不开“素质”的基础,“素质”经由心灵的涵育转化,也可由“知”到“识”、由“技”到“能”、由“才”到“品”地升华为“素养”。所以,“素养”一词比“素质”内涵更丰富,更能体现教育和修行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无比敬畏,对人高贵的心灵世界的无限追求。
3.从“素”出发,以“养”为道
素养教育应当是一种从生命原点出发,唤醒生命潜能,养护个性品质,提升心灵素养,激发主动生长,促进和谐、充分地发展的教育。为此,我们提出要在中国传统四养教育“性、正、志、德”的基础上,发展适应新时代社会的新素养内涵——潜能禀赋、思维智识、意志品质、内心秩序;依循“自我教育”法则和“不教而教”法则,通过教师的“尊重——引领——协助——解放”这一基本教养路径,来唤醒学生的主动成长欲求、向上发展本能和才华展现模式,帮助学生达成生命内部能量的顺畅流淌和良性滋长,以最终实现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快乐成长、积极学习和幸福完满人生的教育。
三、素养教育,我们的校本实践
素养教育理念在养,方式在养,过程在养。养是素养教育的显著特征和实践途径。学校好的风气、好的文化、好的生态、好的质量要靠养来形成;学生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学问、好的能力、好的身体、好的志趣、好的个性,要以养为道。顺其自然,行其当然,成其必然,才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只有真正作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体验的主体的时候,他才会成为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尊重主体是教育的真情怀,学会放手是养的大智慧。素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很鲜明的“儿童立场”,蹲下身子倾听学生,敞开心扉信任学生,教师敢于放手、巧于示弱、善于激励,给学生自主的权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采用尊重、引领、协助、解放等教养方式,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放手不放任,管理不管束,宽容不纵容,得法不拘法,既给足自由自主,又体现着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和神圣职责。这样使学生的发展有方向,无框框;有底线,无上限;有起步,无终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由生长和自主发展。“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育呈现出自由和谐、活力无限的生态。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以培养学生学习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在素养教育理念下的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宰和主角,他们自主设计、自主研学、自主展示、自主评价。每堂课黑板上都呈现着满满的“我的问题”、“我的疑惑”、“我的发现”、“我的收获”,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决定,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可以参与出题。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学会了“学”、“问”、“思”、“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激发了学习的动力,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力。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学校除了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管理的作用,还成立了学生校务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各类志愿者组织,从班级、宿舍、食堂到校园内的环境、秩序、纪律、安全、服务等各项事务都有学生参与管理,量化考核和各项评比标准与执行都由学生完成,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人人都做班级、学校的主人。这样的管理,管得及时,管得用心,管得成功,在管出成效的同时也管出了学生的能力、智慧和快乐,让学生学会了合作与担当。
(3)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好的学校一定是活动开展得丰富精彩的学校。我校自创办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各项活动的开展,如:爱心义卖、校园达人秀、英语节、艺术节等,这些活动我们都让学生自己策划筹备、自己组织分工、自己表演实践。学生在活动中开启了智慧、锻炼了能力、展示了才华、磨练了意志、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合作、懂得了规则、体验了成功,在“知、行、情、意”的统一中锻炼成长。
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蹲下去,学生才能站起来;只有教师退后面,学生才能走上前;只有教师做观众,学生才能成主角。以养为道的素养教育,尊重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专长、精神有自己成长和表现的时空,学生真正地感到了主体的尊严、力量和价值,自由地、充分地表现着自己,锻炼着自己,享受着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2.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从学生出发。每个学生生来都有自己的潜能禀赋(即“素”),在进入校园学习前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素养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生命的原点出发,把学生潜在的人性和智慧焕发出来,恰当地定位教育教学目标,选取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在契合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荡学生的心灵世界,激扬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给学生的自我实现提供可能,从而达到养的效果。
(2)教育是学生的主动生长。生命赋予了每个人向上向善的本性,生命始终充满不断探寻、不断生长的力量,是花就要绽放,是鸟就要飞翔,是水就会流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所以,以养为道,就是保护、顺应和促进这种成长的能量,不压抑、挫伤、阻碍学生的主动成长。道法自然,把教育看作林业,将受教育者看作一棵棵在良好教育生态中不断自然生长的树,用心养护,真情付出,给予阳光、水和养分,激发其潜能与活力,用爱与智慧滋养出其生命的蓬勃与美丽。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着成功,收获着自信和快乐,就会不断增强他们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能动的状态,教育就逐步走向自我生长、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
(3)教育应该循序渐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成长具有阶段性和阶梯性。所以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计划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针对不同年龄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比如:对于初一、高一新生,我们主要是采用强化式严格管理和教育,从“穿好衣、吃好饭、睡好觉、走好路、做好操、上好课”几方面严格要求,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尽快适应我校的管理和文化,开启自己美好的学习生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各种素养的培养再采用不同的方式、途径,阶梯式循序推进,逐渐由规范约束到引领协助再到放手助推,达到“规范而自由”的理想状态。
(4)教育是慢的艺术。素养教育以长远眼光和平和心态看待教育,能包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注重教育文化场和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在无声无痕中潜移默化地育人; 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追求,引导其主动修行内化;更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指向未来,“为美好生活做准备”的重要活动,不急功近利,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今天的教育行为。
3.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禀赋是生来有异的,同时也正是差异造就了世界的缤纷美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也从科学理论角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特点是各有所长的,同时人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所以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努力创造条件和自由,保护和促进学生才能个性的多元发展。
我校素养教育在以养为道的理念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这一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主渠道成为学生才华展示、思维碰撞、思想交融、智能发展的乐土;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和活动社团,开发、开设上百种贴近学生实际和需求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和竞赛,给学生创造锻炼展示的机会;对于一些有特别专长的学生还专门聘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培养;全面改进、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创造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发展的条件。
4.营造学生成长最佳生态区
学生的素养,不仅是课堂培养出来的,更是环境、文化熏陶出来的。我校素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构建立体的校园育人场,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文化氛围的和谐共生,营造出学生成长的最佳生态区,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这种养护的效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深入持久,融入血液,渗入灵魂,是以养为道的最高境界。
校园内师生员工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乐观开朗、奋发向上、追求卓越、互帮互学、乐于钻研的良好氛围,营造了精神的育人场。校园内整体设计、精心布局的环境设施不仅让人赏心悦目,又无声地浸润着大家的心田,启迪着师生的思想,成为了良好的育人生态区。
学校门口巨型泰山石的正反面分别镌刻着校训“守正出奇”和校风“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清、慎、勤、忍”的君子四德以浮雕形式呈现。各类建筑物以“养”命名,廊道楼壁上分别呈现着“举止高雅、气质高贵、品德高尚、志向高远”的培养目标,“同心同德,尽心尽责,自尊自强,共存共荣”的员工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养”文化的九十九个不同年代名家、不同书体的“养”字青铜浮雕壁。蕴含着学校“鹰雁”文化的校徽;52盏路灯上的素养教育细节;散布于校园各处28块大石头上的素养教育箴言……无不渗入全校师生内心,成为大家的精神力量、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南。
建筑设施上最突出的是学校的廊道文化。教学楼每层廊道上都有素养细节的大拇指激励的温馨提示,每个班级、年级以及学生会、团总支都有一块文化展示和宣传的专栏,廊道上悬挂着师生们自己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剪纸、摄影等作品,还有各类获得表彰的师生照片和简介。尤其是一层一个主题的十大文化长廊,如:金陵文化长廊、思想文化长廊、航天科技长廊等,更是令师生们流连忘返,受益匪浅。
校园环境中特征最鲜明的是植满全园的近300棵品种齐全的校树——桂花树,让校园也变成了香气四溢的桂花园。最大的一棵桂树王已有近200年树龄。每一棵桂花树都有班级护养,还成立桂文化研究团队,开发桂文化校本课程,在人与树的生命关照中共生互养。桂花树清逸淡雅的气质、质朴贞定的品格、美丽动人的传说、蟾宫折桂的寓意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沁润人心,树人品格,具有深远的育人功能。学校每次表彰师生,还以丹桂、金桂、银桂等冠名奖项,并给获奖者佩戴“桂冠”。
素养教育理念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不仅让我校有了自己鲜明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追求,明确了我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也逐渐构建和充实了属于我校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素养教育的实施,使学校充满活力,洋溢快乐,生机无限。一张张快乐成长的幸福笑脸,一封封已经毕业的学生们充满怀念和感恩的来信,一句句家长们发自心底的感激和赞美,一批批领导、专家的考察和肯定,一次次学生们在国内、国际各种比赛和表演中所表现出的高素养,无不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素养教育正承载着我校丰富的学校文化,引领和涵育着师生们的成长发展,推动着学校向更高层次稳健跃进。
追寻着教育的理想,践行着理想的教育,我们正走在幸福的素养教育之路上。
(张景彪,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