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勇
摘要:文章分析了绿色建筑推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加大宣传、立法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方面的具体措施,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能耗;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2-0086-03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大事。但建筑业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的产业,传统的建筑业往往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有大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产生,这给我国能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寻求一种建筑业可持续地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发展迫在眉睫。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工技术创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能源危机,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成熟。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引入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但直到2005年10月以后,才真正由国家主导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的法则,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和谐发展的理念。而将“绿色”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就形成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在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友好的建筑。绿色建筑也被称之为可持续建筑,它不仅仅是一种节能和环保的建筑概念,更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概念。人们在应用绿色建筑的概念时,更多地考虑了建筑物建造和建筑材料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对人类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非常符合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它是构成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环保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这样一个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早在“十一五”之前,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将绿色建筑正式列为在“九五”计划重点课题。2002年底,科技部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对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与绿色建筑相适应的评估方法。2004年,建设部和科技部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纳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进行重点研究。该课题研究了绿色建筑的评估准则和技术标准,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并力求通过将相关技术集成一体化,建立若干示范工程,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和自主创新平台。
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的建筑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绿色建筑的推广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排放有害气体、改善大气质量,也有助于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适度。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发展绿色建筑还带动了建筑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能为人们提供健康和适用的生活空间,它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自然与建筑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3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绿色建筑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绿色建筑的推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3.1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绿色建筑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可能就是提高建筑的绿化率,这显然是错误的。依这种理解,让人们增加投资去接受绿色建筑,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所以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是推广绿色建筑的必要举措。绿色建筑应该走出科研单位、走出学校,让专家、研究员以外的普通民众也增加对绿色建筑的了解,认识到绿色建筑的投资回报和长远收益,绿色建筑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针对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开发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来说,向这些群体宣传绿色建筑的意义更为重大,对他们的要求不止是理解概念那么简单,因为他们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也是应用绿色建筑的主要推动者,应该使他们认识到绿色建筑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的。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对绿色建筑概念理解不深刻早晚会被淘汰的。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们多一分紧迫感,绿色建筑的推广就能早一点实现。从具体的实施方法来讲,可以加强示范项目的推广和宣传,特别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共建筑,应率先实行绿色建筑标准,做到节能、环保,让公众真实地感受到绿色节能建筑带来的优越性。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开发带来的好处,提倡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风尚,可以改变传统的消费理念,从源头上有效地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长期以来,国家的工业、交通行业是节能关注的重点,而对建筑节能投入的精力较少。我国制定的许多政策和法律法规针对的都是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以外的行业,而绿色建筑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和民间的自发组织在进行自身调节,况且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完善,民间自发组织机构的调节能力也十分有限,造成绿色建筑的初期投入比普通建筑要高,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理,资金对普通建筑的投入肯定要多于对绿色建筑的投入,这势必会影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其实纵观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市场与法制的发展不难看出,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依赖市场经济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的,对待这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没有政府的介入而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规只有《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以及一些其他的地方性法规,真正上升到国家强制管理层面的法律体系并没有出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落后。例如,美国俄勒冈州在2001年通过《可持续发展法案》,该法案从立法的角度上对“可持续性”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还将该州的发展目标定为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法案也作为州政府及有关机构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重要依据。欧盟及其成员国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通过了一项关于建筑产品的强制法案,该法案为欧盟及其成员国境内的建筑产品的防火性能、能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低执行标准。2004年,欧盟还发表官方声明指出,欧盟将努力成为制定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相关方面的政策推动者和带头人。日本也采取了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的办法来促进本国建筑节能的发展。例如,日本政府将给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建设项目提供低利率贷款;选购节能型设备产品的企业将得到政府给予的专项税收减免政策优惠来克服节能环保设备成本较高的问题;在新技术推广应用阶段,国家将在节能技术应用及研发方面投入财政专项资金,选用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的厂家或个人仅需投入总价格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即可。日本政府的相关政策大大地推动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
除了依靠法律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要通过国家政策来加以引导,扩大宣传和推广力度等措施必不可少。以宣传为主要手段,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实施的保证。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和完善国家的相关政策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再考虑采取经济方面的激励措施。激励机制主要是经济杠杆的作用,将税收、贷款、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绿色建筑捆绑在一起,利用这些激励政策的引导,给绿色建筑的推广铺平道路。对不同程度应用绿色节能新技术的建筑可以给予不同级别的优惠,但优惠分级的比率应该经过审慎的计算确定。优惠政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补贴政策,一个是税收政策。
补贴政策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补贴。为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加生产力扩大产业规模,政府需采取措施削弱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初期存在的不利于竞争的价格因素,给予相关产业生产者一定的合理的补贴,可以弥补其在市场竞争时的不足,提高了绿色建筑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了生产者的信心。政策还要对绿色建筑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产品促销措施,消除了消费者采购绿色建筑产品价格昂贵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的一种间接补贴。
税收政策是一种调节措施,它不像财政补贴一样需要政府出资,而是采取对非绿色建筑产品高收税、对绿色产品减免税的做法,利用税收之间的价格差来补贴后者在生产成本上高出前者的部分,税收政策本质与财政补贴政策是相同的。只不过政府不需要对这部分资金进行预算,只需计算好收税部分群体与免税部分群体的比例即可。依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进行征税,设定阶梯等级的税收标准,对污染严重者多加税、污染轻者少加税、不污染者不收税,以税收的差价来补贴生产成本上的差价,同时在政策导向上加以引导,促使非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逐步转移方向,过渡到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上来。
4结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通过广大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绿色建筑一定会在我国得到大力普及,同时,绿色建筑必将会推动我国的房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更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少红.浅谈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J].科技论坛,2007,(2).
[2]任宇平.我国绿色建筑推广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7,24(6).
[3]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
[4]张智明.我国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的障碍及对策建议[J].节能,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