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陈梦倩
【收藏人】
沈伟,艺术史研究者,画家,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自大学起开始沉迷老东西,持续至今天,已有20余年,私藏古玩近百件。
【藏品描述】
明早期铜质鎏金麒麟水注。背部、尾部,局部鎏金,底部有微小旧补。2012年春节从南京文物市场以10万元收得。
“收到这件东西不算我的本事,只能说是捡了朋友的漏。本是一个武汉古玩圈内一个朋友在苏州的文物市场看到的,当时对方出价3万5。他有两个误判,首先认为这只麒麟的鎏金磨损(实际上是匠心独具,局部鎏金),然后又以为麒麟的左前腿断掉了(实际上只是曲着腿)。最终放弃。后来我与他吃饭时看到手机中的照片决定加价追回,幸亏苏州人将水注卖给另一个南京的文物商人,对方出价12万元,最终以不到10万元成交。”
【藏品价值】
过去若干年,中国文物市场一直由西方主导,但西方人不练书法,不看好文房。近五年来,文房市场渐渐走好,中国市场日渐兴起。曾经聚焦在官窑瓷器、名家字画上的目光,随着大宗文物的匮乏,转向早年“不起眼”的文房清玩。,“文房热”在国内拍场悄然兴起,嘉徳、西泠都出现文房专场。
文房清玩形微体轻,但这些小玩意却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知识载体,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它凝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审美,折射出古代高雅的清居生活。
文房用具的范围很广,包涵了画桌、条案、镇纸、笔筒、香炉、砚台、水洗、水注等。建议收藏者在有兴趣、有实力的条件下成系统的收藏,这一类的藏品市值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长,5年前用1000多元能买到的香炉,现在花几十倍的价格都买不到好东西。
这只水注品级很高,这就决定了当时能用到它的绝不是等闲文人,所以藏品本身蕴含的文化气息不同。而在明早期,小件制铜达到顶级水平。它的造型罕见,非市场上常见的狮子、老虎、羊、兔子、蛤蟆等兽形。在工艺上制作者匠心独运,不使用整体鎏金,而是在背部、尾部等处做局部鎏金处理,在光线下反而有了更美的层次感。
【收藏故事】
“我本人不是专业藏家,是收藏让我的绘画有了另一种眼光,有更好的审美感。”沈伟的收藏自一开始,就和他的专业脱不开干系。1993年,从武汉到西安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史的他受导师和周围朋友的影响,“迷上了老东西”。
“收藏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能接触到大量的东西;身边要有行家朋友,因为自己撞永远不能提高,写在书上的东西大都失去了意义;要有一定的积蓄。”当时身在十六朝古都西安,沈伟每周三和周六都会骑上二手淘来的二八凤凰,花45分钟冲去八仙庵的文物市场。
读研时他每月的助学补助是60元,而花在收藏上的钱将近2000元。他的这种疯狂,不是无理智的“倾家荡产”。因为他的绘画作品已小有市场,卖画所得供给收藏,得以平衡。“每次去都一定要收东西回来,否则心里就不舒服。”
“这个过程中有一半都是买上当的。” 沈伟认为那是每个收藏者必须要交的学费。同时,他花大量时间泡在学校的图书馆查阅陶器典籍,身边也聚集着一群有同样爱好的朋友。
不似其他收藏者,诸项都尝试,沈伟把眼光集中在陶器上。“现在回头想,当时对艺术品概念的认知有误差。因为长期身在南方,对陶器不多见。第一次在西安见到“秦砖汉瓦”激动异常,那种自己通过文学想象制造出来的收藏情结让我执着于陶器。”“先秦”、“2000年以上”、“古陶插花”,这些字眼让沈伟在10年中不间断的收集着各种陶器器形。
边回忆,他边指向书柜顶上的一只秦汉时期的茧形壶。“1993年我花3000元收来,现在将近20年过去了,出手的话肯定卖不到3万元。”
“当时文物市场才刚刚兴起,青铜器价格很贵,比较平民的玉器和佛像都引不起我的注意。说起来西安的三代玉很多,很适合玩玉。”沈伟反思自己的收藏生涯,“自身是做研究的人,却没注意选择艺术品本身的高度和信息含量。而这些会决定收藏品的工艺性和市值。”
1994年,一个与沈伟相熟的文物商人拿着一尊10多公分的北魏青铜佛教造像塞给他,开价400元。沈伟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价格我完全能接受,而且当时自己研究的很多内容也和佛教有关。但认为佛像俗气,陶器高雅,陷到自己的审美想象中去了。”
什么才能称作艺术品?沈伟在日后的收藏中一点点认知。“文化革命把中国的文脉革掉了,其实佛像在民国时期就有大量的造假,造假就说明了它在市场上的红火,但我在20年前却完全忽视它。因为我从小不拜佛,家里也没有佛堂。这些传统文化题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在沈伟书柜的最中央,放着4、5尊小尺寸佛像。“当年那个贩子塞给我的东西如果放到今天,保守估计价值都在20万元以上。”
“后来不玩陶了,看不长。它们源出的制作并不是艺术品,大都是随葬品,以冥器为主。它们在整个文化品制造中很低端。”当时达官贵人的生活中在用的是青铜器、玉器。于是沈伟做“好事者”的年代正式翻页,他把一部分陶器送给朋友,大多数放进仓库。“虽然不能经常把玩,那些器形还是有审美意义。”
他渐渐意识到,“真正称得上艺术品的东西都有散玩的价值”。他的收藏远离“摆着看的东西”,能触摸和使用的东西走进他的视野,“它们包含有工艺水品和设计智慧。”
这些物品中,和他紧密相关的,是书斋相关的东西,文房用具。他喜欢的原因之一是文清玩讲究书卷气息,有很好的材质和设计,有趣的使用功能。“身边好友5年前花3000元买的黄花梨笔筒今年涨到6万,涨了20倍,这大概是收藏之外的收获。收藏者不是圣人,也会随着时代的审美趋势去追随。”
“花小钱捡漏的时代已经过去。也许你还能花几千元买个老东西,譬如晚清或民国时期的粉彩或者青花的生活用品,小勺子、小碗。“沈伟给初入收藏的人提出建议,“文房用具是后来居上的项目,存世量小,价格却至少以万元起,而且鉴定很复杂,不适合刚入行的人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