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调查问卷
我们将那类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涉及根本、关乎全局的危机称为“无察觉危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二期(2012年04月)推出《无察觉危机研究》专题,邀请领域内著名专家,深入剖析无察觉危机表现、成因、对策等,引起广泛关注。公众如何认识、理解无察觉危机?无察觉危机发生在册的典型案例有哪些?还有哪些核心问题亟待厘清?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对无察觉危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调查结果
高达96.9%的受调查者危机意识强烈
“司法公正”、“利益分配”和“干群关系”问题最易诱发无察觉危机
无察觉危机最可怕之处在于“难以调控”
半数以上受调查者支持通过“完善多渠道利益表达和争端解决机制”应对无察觉危机
无察觉危机,隐蔽于现实,诱发于无形,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巨,往往令人始料不及。这类隐蔽性强、关乎全局的无察觉危机,一旦爆发,危害程度几何?公众的危机意识如何?应对无察觉危机的关键何在?为了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近日人民论坛联合搜狐网推出了“哪些问题容易诱发无察觉危机”的问卷调查。调查参与人数4041人,网络反响热烈。
高达96.9%的受调查者危机意识强烈
在问及“您觉得当前无察觉危机多吗”,高达96.9%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存在很多无察觉危机(其中72.8%选择了“非常多”,24.1%选择了“比较多”);仅有1.4%和1.5%分别选择了“一般”和“不多”;选择“没有”的为0.2%。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调查者危机意识极其强烈。在人民论坛记者的面访过程中,许多受访者回答此问题时几乎脱口而出,不约而同地回答“很多”。
公众的危机意识为何这样强烈?归纳梳理受调查者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类原因:一是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和争端较多,人们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剧;二是一系列突发的社会安全话题涌入公众视线,如房屋拆迁、土地纠纷、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众生存状态,使之对个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衍生出诸多不确定心理,自然而然地滋生出强烈的焦虑、忧患情绪。
有受访专家进一步谈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面临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经济结构缺陷、法制建设不足、社会共识分裂、文化信仰流失以及因个别官员的不当举动致使政府公信力受损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孕育危机的温床。而近年来重大社会安全事故频发,更引发了公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这也是公众普遍危机意识强烈的关键因素之一。
“司法公正”、“利益分配”和“干群关系”最易诱发无察觉危机
“您觉得哪些问题处理不好,容易诱发无察觉危机”?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司法公正”、“利益分配”和“干群关系”三个领域存在无察觉危机的担忧程度最高,这三项的得票率分别为82.3%、72.4%和70.1%,遥遥领先于其他各选项。
有受调查者认为,司法争议、利益分配和官民冲突已成问题最多发、最易引起公众热议和争论的热门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对公权机构和其他社会成员心生隔阂 、猜忌、不信任、抵制排斥等负面情绪。另有受调查者建议,存在于这些领域内的问题和危机似乎已暗流涌动,应当引起当局者的高度重视。
有受访专家谈道,当一个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天平倾斜,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官民矛盾不断升级,可能就容易引发社会怨愤情绪,导致公众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信任度下降,甚至会出现一些制度边缘乃至制度外的“自我救济”行为。这些都有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引发连锁效应,导致其他危机的显性化,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此外,公众评选的最易诱发无察觉危机的前十大社会问题依次为:“贫富差距”,得票率63.8%,排在第四位;排在第五位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得票率为61.9%;“道德沦丧”得票率为59.8%,排在第六位;“信仰缺失”得票率为52.9%,排在第七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医疗改革”依次排在第八、第九、第十位,得票率分别为52.1%、46.3%和42.1%。
无察觉危机最可怕之处在于“难以调控”
既然公众的危机意识如此强烈,那么在公众眼中无察觉危机的最可怕之处是什么?50.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难以调控,一旦爆发则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居首位;32.8%的受调查者认同“难以量化,累积具有渐进性、长期性,易突然转变为重大显性危机”,位列第二;14.7%选择了“难以观察,长期存在,容易产生心理麻痹,主观逃避认识危机”,排第三位;另有1.9%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难以调控、难以量化、难以观察是无察觉危机的三大可怕之处,其中,调控之难当居首位。历史的教训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无察觉危机一旦爆发,往往已经无法防范、无法逆转、无法挽回。2007年8月,次贷危机席卷美国,多国中央银行注资救市也未能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看似寻常的突尼斯大学生的街头自焚事件却掀起了2011年阿拉伯世界的飓风,多米诺骨牌连番倒下……潜伏性和隐蔽性是无察觉危机的保护色,为其营造了不断增长的空间和可能性。当危机发展越过爆发的临界点,往往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测性,负面情绪的煽动、逆流思潮的影响、从众求全的心理暗示都可能让受影响群体丧失辨别能力和基本理智,而危机之始源则可能在混乱氛围中显得扑朔迷离,令政府的调控和治理工作难上加难。专家建言,对无察觉危机的处理,宜早不宜迟,宜疏不宜堵。
适当的表达和争端解决机制是政府应对无察觉危机的重要策略
关于“应对无察觉危机的关键”,不同领域的专家纷纷根据各自研究特长各抒己见。那么,公众最认同的是哪一种看法呢?52.1%的受调查者支持“倡导社会公平,强化法律体系,完善多渠道利益表达和争端解决机制”,排在第一位;17.2%的受调查者选择“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问题意识”;15.5%的受调查者赞同“因势利导,关注社会心理,化危机于无形之中”; 13.7%的受调查者选择“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透视力和把握力,见危机于渐进,化危机于未成”;另有1.5%选择了“其他”。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多数受调查者赞同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倡导公平正义的方式来表达诉求和解决争端。法律的公平完善能促进程序正义的实现,构建适当的利益表达和争端解决机制,让矛盾在既定制度和框架之内得以解决,这正是政府可为范围内应对无察觉危机的重要策略。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肖楠)
责编/杜凤娇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