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燚
〔关键词〕 美术教学;美术鉴赏;抽象艺术;概念;审美
观念;特点;鉴赏方法;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7—0074—01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不会鉴赏美术作品,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美术作品,很多学生表示难以理解。那么,美术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抽象美术作品呢?
一、讲清抽象艺术概念,转变学生审美观念
1.抽象艺术的概念。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偏离表现对象外观的艺术。其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的结果。
2.转变学生审美观念。学生在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时,往往以像与不像为标准进行评判,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影响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转变学生的审美观念,要让他们认识到传统美术作品与抽象美术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不同,并引导他们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上去看待抽象美术作品,以使其对这些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阐释抽象艺术特点,指明作品鉴赏方法
1.对物象外观的抽象。抽象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对生活中某种物象予以抽象表现的结果。其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表现形象模糊。如,张旭的《古诗四帖》、康定斯基的《即兴之三》等作品都是对物象外观抽象表现的结果。在鉴赏这类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要去刻意辨认艺术家究竟画的或写的是什么,而是要转变审美习惯,尽量运用主观感受去品味其意蕴。
2.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抽象美术作品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如,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三》,会使人产生冲动、不安等情绪体验。在鉴赏这幅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点、线、面、形,让他们体会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情绪,使他们获得狂躁、跳跃等视觉感受,这样才算看懂了这幅作品。
3.色彩趋向于音乐性。抽象美术作品的色彩趋向于音乐性,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形成的色听联觉现象,将点、线、形、色构成了无标题的音乐。欣赏者在观看这些作品时,内心往往会产生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其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线进行分割,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就如同一首音节长短不一但却有主旋律的乐曲。在鉴赏这幅作品时,教师应着力让学生感受其音乐性特点。
4.内涵具有模糊性。抽象美术作品以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表现了不明确的物象,其内涵具有模糊性,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千差万别。由于抽象美术作品不可能像具象作品那样明确地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事物的认识、态度等,为此,在鉴赏这类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其抽象表现手法,应重视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达。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鉴赏教学方式
1.特殊肌理制作法。在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时,教师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动手制作抽象画,以使其感受创作的乐趣,进而把握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如,先让学生用水粉、油墨等在塑料板上随意涂画,以通过饱满的色彩,淋漓的渲染来形成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色彩丰富的表现力,不应太在意所表现事物的真实性。
2.中西对比欣赏法。在欣赏国外现代抽象美术作品时,很多学生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对其表示难以理解。实际上,这些作品与中国草书一样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在欣赏时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情绪反应。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欣赏,这样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其中的意蕴。
3.打散结构重新组合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进行打散结构重新组合的练习,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抽象美术作品的认识。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观察要表现的对象,如,花、草等,并将所绘物象平面进行类似剪影的处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画面需要或个人的审美情趣将其分解、组合,使其变为其他样式。最后,可将小组或全班学生的作品重新组合成一幅作品。这样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