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
摘 要:本文采用实验法、问卷法及数理统计法,以华北科技学院80名肥胖的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有氧运动处方式教学对改善肥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式与体育教学结合式教学模式对心理调节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心理健康因子躯体、人际、抑郁、焦虑四项因子上,优于只有体育课堂教学的对照组。
关键词:运动处方式教学肥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50-01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己经成为一种慢性非传染病。近20年来,肥胖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女大学生在全国青年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体质状况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群体乃至国民整体的体质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与身体状况同等重要的心理状况同等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女大学生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匀称和健美,是很重要的,必将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之前对本校普通女大学生研究可得,60%FCMax运动强度,每次运动45分钟,每周训练5次的训练方案可很好的提高女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为运动训练的最佳条件。故在本研究中拟试用这一运动处方,对本校肥胖女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期得出运动处方对于肥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12月学校体质测试数据中测试结果为肥胖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中随机选取200人,在说明研究目的之后,80人表示愿意参与本次实验。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人。经检验,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差异。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以运动处方,体育教学,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四个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与相关资料30多篇论文。
2.2.2 实验法
(1)实验方案设计:首先,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期内都按照原来的体育选课结果进行上课,同时实验组除平时体育课以外,采取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照组为体育课授课,无运动处方,实验期为15周,每周安排以60%MAX心率的运动强度,每次运动时间为45分钟,每周运动5次。
(2)实验过程相关监督:合理饮食:要求实验对象适当控制进食量,一日三餐(不允许吃夜宵)。建议调整膳食结构,多吃带叶菜,减少动、植物脂肪摄入,减少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少吃食盐、刺激食欲食物,戒酒,培养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3)测试指标及因子:心理测试指标。心理健康测评:选用心理健康症状问卷(SCL-90)部分项目,以团体测试的方法进行,在实验前及实验后被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及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均数(X)±标准差(SD)表示,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以P >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4 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后得出的数据,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角度,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好的推进有氧健身跑课程高校中的开展,发展与提高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运动处方对受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实验前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测试中都有一定的变化,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等方面都有一定改善。这说明了不管是进行体育授课,还是体育授课结合运动处方,对受试的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影响,都提供了一个受试者体育锻炼,与他人交流的场所,同时有氧健身跑特有的缓慢、持久性锻炼方式以及对于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有节奏的呼吸调节,对受试者的心理都有一定的改善,因而实验组以上几个因子的变化较为显著,而相比较之下,对照组的变化较少;另外在抑郁、焦虑及偏执三个因子中,实验组实验前后变化较为显著,而对照组无变化,或变化少,说明结合运动处方的锻炼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抑郁,焦虑及偏执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显著。
4讨论
4.1 运动处方对受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氧健身跑运动处方对心理调节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对提高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效果明显。虽然一定的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部分因子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但体育课堂教学结合有目的的运动处方的实验组锻炼方式在躯体、人际、抑郁、焦虑四项因子上,优于只有体育课堂教学的对照组,更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翟一飞,蔡先峰.运动处方在增进心理健康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63.
[2] 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2,9(4):57~58.
[3] 任弘.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