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英
近日,一些重要媒体对官员要不要“作秀”以及如何“作秀”有不少讨论,其中某些有代表性的意见值得商榷。
“作秀”一词来自对英文“make show”的音意结合的翻译,本身没有严格的含义,更不是一个科学用语,但从大众使用这一用语的习惯来看,大体将它等同于“表演”。
对于政治家或官员的“作秀”,公众会有很不相同的评价。除一些特殊情形外,如果一位官员的某个行为被认为是“作秀”,恐怕要理解为公众对那个行为多少有些不认同。
对官员的有些行为,公众并不认为是“作秀”。评论者不要自以为是地说那些行为是“作秀”,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公众。最近由网络披露的每天骑车送女儿上学的安徽芜湖市副市长,我就不认为他是“作秀”,很多网络留言者也没说他“作秀”。
由网络披露的另一件事,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微博邀农民工吃饭,是不是“作秀”?这要具体分析。这位副厅长的本职工作是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但他做了一件看起来与此无关的事,意义只在于表明他的某种社会政治倾向,好像有点“作秀”的意思。但如果再细致分析,恐怕也不能认为他是“作秀”。国内某基金会倡导做善事,让城里人请农民工吃一顿饭,陕西这位官员听到后愿意响应,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一位官员,就这样做了。如果把这说成是“作秀”,那岂不是说我们的官员只有把自己不当普通人,才属正常、才反映官场普通政治生态?除非有证据证明,那位陕西官员不履行自己的正常职责,平常言行也不受公众待见,否则决不能说他是“作秀”。
不能认为中国百姓有质疑政府及其官员善行的特殊癖好。社会上总有些过于极端的人士,对不该怀疑的东西也要说长道短。但我相信,如果有某位官员的某种言论或姿态被很多人说成是“作秀”,那一定值得政府方面作出反思,不能先怪百姓。
例如,一位领导人走访一家百姓,送了一袋面粉给人家,领导人走后,面粉被低阶位干部收走,百姓只落了个上电视的待遇,人们说那是“作秀”,我看说得没错。相反,政府做了真正可取的事,例如,摘了腐败的前铁道部长的乌纱帽,若有极端人士说那是“作秀”,我相信这种负面评论也会淹没在如海的正面评价之下。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官员不必学习如何“作秀”,否则太累,效果也适得其反。不过,官员在国际舞台上,在新闻发布会上,都需要有点“作秀”的本领;对这种本领老百姓愿意领受和欣赏。除这些情形外,政治家或官员还是保持本色好;说实话,做实事,就已是最好的政治技巧,最能俘获百姓的心。古人云:大象无形,大音无声。面对老百姓的洞察力,政治家或官员还是应多存“做事”之心,收拢“作秀”之念。(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