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

2012-04-29 09:41:14朱平彭银年蒋庆斌裴智民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18期
关键词:顶岗工作站校企

朱平?彭银年?蒋庆斌?裴智民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63年,现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多人,教职工600多人。学校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办学,联姻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近500个校企合作基地。

内?涵

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四方三层”中,“四方”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代表成员,“三层”指理事会中“规划、组织、实施”三个层面。学校组建由四方代表成员参加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

校企合作理事会:规划层

理事会负责制订章程及有关制度,明确理事会职能、理事成员单位的推荐和选举办法、各方权利义务等事项。

第一,政府。负责制订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科技项目、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和各类平台建设,制订招生考试改革办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等相关制度,优化办学环境。

第二,行业。制订行业规划和行业标准、通报行业发展情况、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学校相关专业建设。

第三,企业。有合作往来的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兼职教师储备基地和实训基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第四,学校。调整部门设置和职能,深化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使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打造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开展社会培训,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服务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建设。

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组织层

第一,区域合作委员会。在学生实习和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依托各地高新园区,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成员共同参加的区域合作委员会。负责推选并产生区域内的理事单位,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联系,掌握校企合作情况,建设并管理校企合作工作站,推进“厂中校”和星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第二,专门委员会。根据校企合作载体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成立政策与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8个专门委员会,分别对应成立专项工作组,挂靠相关部门,搜集相关信息并开展专项工作。为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提供各种条件和保障。

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实施层

由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学校聘请)和各系教学骨干等组成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安排专任教师的培养与兼职教师的聘任等工作;负责校外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工作;负责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组织教师参与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负责监控专业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以及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质量保障。

运?行

校内运行

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运行机制主要分校内、校外两部分。校内主要采取专项工作会议形式。

在理事成员年度大会上,围绕学校的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展开, 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模和层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学校广泛听取意见, 认真采纳理事单位的建议和意见, 促使学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学校用实际行动给予理事单位回报。

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校企合作理事会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站。理事会通过秘书处、各理事单位的联络处和联络员之间交流、获取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后交由相关职能办公室公布、处理,为各自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渠道。

教研学互融的合作育人。根据学校制定的《“校中厂”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根据“校中厂”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员工等,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兼职教师等,建立利益共享动力机制;通过例会、座谈等形式,保证校企双方有效沟通,保证“校中厂”高效运行,建立沟通与反馈机制;通过实施“校中厂”在教学功能、师资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考核,促进“校中厂”良性发展。

校外运行

学校依托区域合作委员会,在学生实习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打造由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外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工作站,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以“厂中校”建设为突破口,稳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各区域合作委员会制订《“厂中校”建设与管理办法》,会同有关专业筹建若干个校外实训基地,并根据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教师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参加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制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工作站”为中心,稳步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合作企业的规模、效益、信誉度和校企合作紧密程度等要素,制订《星级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探索并形成校外实训基地分层建设机制。

以“订单培养”为抓手,实施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工作站”修订并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办法》等制度,根据星级校企合作标准,全方位推进“订单”培养教学工作:校企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变车间为课堂,实现“教室、实训室、车间”一体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各类技能培训。

以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储备基地为主阵地,校企互聘人才。根据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专业教师按计划轮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工作站”协助师资队伍建设专门委员会在区域内星级校企合作基地中建立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在“工作站”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场所的同时,也搭建了学校发现、吸引和培养兼职教师的平台。修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准入机制,发挥“工作站”优势,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以客户满意度为导向,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区域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站”推动区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收集校企合作信息、整合区域资源,建设企业资源网络、企业需求信息网络、实习就业管理网络,并认真开展校友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行业企业人才状况调研三大资源库建设,协助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收集专业设置、招生等信息。

成?效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与江苏省模具工业协会为代表的16个行业协会建立密切联系,确保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一个行业协会支撑,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确保学生、企业、学校共同受益。近年来,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135个,顶岗实习信息库企业4912个,实现了高质量的顶岗实习,吸引企业投入教育基金280万元,为企业开发项目62个,开展订单培养1152人。

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2010年以来,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2金1银1铜,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称号;学校2010、2011两届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85%以上被企业提前录用为正式员工;《高职院校“工作站”式顶岗实习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来,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在96.5%以上。

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2011年,学校科研到账经费达357.6万元,授权专利33项,被SCI、EI检索的论文20余篇,产学研新产品“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通过部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学校共开展社会培训17510人次,新建成人教育企业办班点2个,面向合作企业开展培训27584人次,社会培训到账经费500.2万元,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作者朱平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彭银年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蒋庆斌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裴智民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昆山工作站站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顶岗工作站校企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电脑报(2020年32期)2020-09-06 13:55:2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校企合作五反思
移动式CIP及SIP工作站(可记录型)
机电信息(2014年23期)2014-02-27 15:53:31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