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献慧
摘要:福建博物院藏有林纾致陈宝琛的一封行书手札,主要论及各自的学术活动及对时局的看法等,其中涉及到很多当时著名的文人、政客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林纾及陈宝琛的学术活动以及政治态度不无益处。今将其整理录出,加以标点,并略作考录,希望可以为林纾及陈宝琛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诗、书、画俱佳,有狂生的称号。后以翻译西方文学闻名,被胡适和郑振铎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目前,林纾的书信,除了林纾自己收入其著作中的十几封已经出版外,尚有一些手札仍散落在各地未能面世。福建博物院藏有林纾致陈宝琛的一封手札,今将其整理录出,加以标点,并略作考录。
沧趣先生侍者:
得书如获重贶。知先生在百忙中尚复答我,感愧交拜矣。伏唯起居胜常为颂。尊作火色均泯,刚气内敛,宋骨唐面,愈读愈有滋味。在闽中囗囗别开蹊径。近唯海藏楼足以肩随先生。若石遗则时时露其荒率之态,顾亦已自立。纾于此道甚昧,虽知之亦无敢进规。闻珍五囗肖韩诗甚高,惜未之见。而珍五亦楚楚有致,均吾闽健者也。江南诗人得一沈子培,复得一易实甫之囗囗多叫意气,去海藏楼远矣。
伦贝子出洋,以电告东朝,言瓜分之期不远,东朝颇戚戚,召对瞿善化,善化痛哭,告以宜变法自救,然泄沓盈朝,殊无从措手。纾独怪朝士多言洋务,而严几道区区译局为荣庆撤去,魏季渚力祛杜业尔,而反得罪。只此二事,变与不变,可一言而决。昨日沈涛园上疏请加赋,尚未得明发,未知如何。囗陈玉苍忧谗畏讥,至为可悯。
纾在此味同嚼蜡,笔墨所入,多为亲党分润,一家数口,寄食京华,至以南归为乐。刻译局亦已辞差,所翻《拿破仑本纪》尚未卒业,此书为纾平生最惬心之作。顾长沙之意,竟令舍去。纾拟自购洋本,足成囗刻问世。此书为欧洲全局翻动之枢轴,关系至大,坊间所译者囗格格如教书,囗无善本,日本所译则参以议论,为书不过一小本,纾所译者可二十万言,其中战略、治术、刑宪一一具备。几道已见过,至以为然,可惜此囗不囗,纾万不能听其中辍,故欲足成之也。先生以为何如?乞示复。囗师囗囗尚有五十两来,俟收齐,大概九月中或能寄闽也。
即请道安,世晚纾顿首
整封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及其对诗词的见解。因陈宝琛在福州的居所名为沧趣楼,故有沧趣先生之称。从信中屡屡提到的诗人名字中,不难看出“尊作”应该指陈宝琛的诗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晚清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同光派”兴起,并逐渐分裂为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江西派、闽派和浙派。陈宝琛和林纾都是“同光体”闽派的重要成员,林纾早年在福州时亦经常出入陈宝琛府,结社作诗。林纾在信中称陈宝琛的诗作“唯海藏楼足以肩随先生”,可见,林纾认为陈宝琛的诗词造诣很高,只有“海藏楼”可以与其媲美。“海藏楼”指郑孝胥②。在中国近代史上,郑孝胥曾因充当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而为世人所不齿,但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他却是一个享有盛誉的诗人,是晚清“同光体”闽派的领军人物。林纾对陈宝琛及郑孝胥的诗词评价都颇高,但对另一闽派代表陈衍的评价却一般,如信中所说“若石遗则时时露其荒率之态,顾亦已自立。”,“石遗”即陈衍③,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其诗作在晚清福建旧体诗坛有着很大影响。但由此信可以看出,林纾认为他的诗虽有独到之处,却不够沉稳、高雅,至于江南诗人沈子培(即同光体浙派代表人物沈曾植④),以及另一诗人易实甫⑤,其诗词造诣都无法和郑孝胥相比,且“去海藏楼远矣”。可见林纾认为,同光派诗人中,论诗词造诣浙派不如闽派,闽派中又尤以陈宝琛和郑孝胥为最佳。
信中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林纾虽因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屡败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但他的爱国之心却并没有因此而泯灭,相反,他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这一点在此封信札中亦有体现。“伦贝子出洋”是指1904年3月4日,贝子溥伦⑥率清帝国代表团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一事。伦贝子赴美达4个月之久,由此可以推断,此信应该写于1904年3月至7月间。“东朝⑦”在此应指慈禧太后,“瞿善化”即当时的军机大臣瞿鸿机⑧。伦贝子在美期间,除率团参加世博会之外,还游历了美国各大城市,考察了美国的宪政,并电告慈禧如中国再不自强,改变积弱局面,很快将被西方列强所瓜分。然当时的满清朝廷积弊已久,即使有心变法自救,亦不知从何入手。林纾在信中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及痛心充分表达了出来,并以“严几道区区译局为荣庆撤去,魏季渚力祛杜业尔,而反得罪”二事为例,将当时满清朝廷的腐败一语道出。严几道即严复。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1904年,作为革新派代表的严复在任京师大学堂附设编译局总办时因与时任管学大臣的荣庆⑨意见相左,被荣庆撤去译局职务。魏季渚即魏瀚⑩,林纾好友,亦是推动林纾走上翻译道路的第一人。1897年,船政为了建造新式舰船,聘请法国人杜业尔担任正监督,但杜业尔在船政内独断专行,非法为法国谋取利益,损害中国主权和船政利益。后魏瀚回到马尾,搜集有力材料,揭露了杜业尔的罪状,迫使法国收回杜业尔,保护了船政的经济利益,维护了中国主权。同时,魏瀚吁请各方,振兴船政,但也因此得罪了当时的船政大臣,遭到弹劾,被迫离开船厂,船政振兴事业亦就此中断。林纾认为,清政府表面上常常言及洋务及新政,但事实上由这两件“洋务”即可以看出,以满清贵族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根本无意于真正的变革。另外,信中亦提到沈涛园及陈玉苍二人。沈涛园,即沈瑜庆{11},沈葆桢第四子,因在福州购入明朝许友{12}的“涛园”故址,建沈葆桢专祠,而自号“涛园”。陈玉苍即陈壁{13},也是闽籍在京官员。
信的第三部分主要提及林纾在京的近况及正在翻译的书稿情况。林纾在北京期间,因处于政治中心,对朝廷的腐败体会更深,亦更加痛心,故希望早日离开,以图耳根清净,但苦于生计,无法脱身,因有“纾在此味同嚼蜡”及“至以南归为乐”。林纾的著译生涯始于1897年,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曾月收入近万,但林纾乐善好施,将大部分收入都用来抚养旧友的遗孤、资助亲朋或家境贫寒的孩子上学。“笔墨所入,多为亲党分润”即是指此。
《拿破仑本纪》是林纾众多译著中的一本,是林纾与魏易合译,1905年由京师学务处官书局出版。由信中所说可以看出,当时此译稿尚未完成,因此可以再一次推断此信应写于1904年。林纾在信中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是其“平生最惬心之作”。因《拿破仑本纪》一书涉及到欧洲各国的政治时局,故林纾认为“关系至大”。可见,林纾认为《拿破仑本纪》为其“平生最惬心之作”,并不是认为此书的翻译语言最佳,而更多的原因在于其认为欧洲各国的“战略、治术、刑宪”在此书中“一一具备”,这些内容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及国民更为有用。因此,当林纾了解到当时已出版的译本都不佳,日本的版本亦“不过一小本”,且“参以议论”,并且“长沙之意,竟令舍去”时,宁愿自己购买原稿,亦“万不能听其中辍”,坚持译完出版。这里“长沙”应指当时兼任外务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瞿鸿机,因瞿鸿机是长沙人,故称其为“长沙”。林纾虽因始终主张维新、忠于光绪帝的立场以及后来“五四运动”时反对白话文等思想而被当时及后来的许多学者认为是清朝遗老及思想保守的代表,但由其对《拿破仑本纪》一书的看法不难看出,林纾不但关心国内的政治,亦对世界风云变幻极为关注,而且希望通过了解世界来改变中国。
除了在文学上对陈宝琛颇为欣赏,林纾在思想上亦与其颇为投契,因此希望在对此书的看法上获得陈宝琛的支持,故信中末尾提到“先生以为何如?乞示复。” 此外,由“伦贝子出洋”的时间及《拿破仑本纪》出版的时间,我们可以推断,此信写于1904年4月至7月间,又信尾提到“……尚有五十两来,俟收齐,大概九月中或能寄闽也。”,由此可以确定,此信确写于1904年4月至7月间。
这封信札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林纾的学术活动以及政治态度不无益处。希望此信札的录出可以为林纾及陈宝琛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注释:
①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州人。辛亥革命期间出任山西巡抚,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特谥及“太师”觐赠 。
②郑孝胥,福州人,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辛亥后,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世称‘郑海藏。著有《海藏楼诗集》。
③陈衍(1856~1937) 近代诗人。字叔伊,号石遗。曾任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著有《石遗室丛书》等。
④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
⑤易实甫,名顺鼎,清末民初之才子、诗人、名士,自称“三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 世号龙阳才子。工诗词、骈文和联语。自谓“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甲午战时曾两度赴台帮助刘永福抗日。
⑥溥伦(1869—1927年)1904年3月4日,贝子溥伦率清帝国代表团离京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在回国后受到重用,任资政院总裁、农工商大臣,是宣统年间皇族内阁重要成员之一。
⑦汉代长乐宫,太后所居,称东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东朝廷辩之” 。
⑧瞿鸿机(1850-1918)1906年参与策划预备立宪,任议政官制大臣。
⑨荣庆(1859—1917年)蒙古正黄旗人。晚清大臣,历任刑部尚书、管学大臣、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对革新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措施进行过各种阻挠。
⑩魏瀚,名植夫,字季渚。福建福州闽侯县东门乡(今郊区东门村)人。魏瀚是中国第一代军舰制造专家,曾任晚清海军部造船总监。民国元年,任福州船政局局长,被北洋政府授予海军中将。
{11}沈瑜庆(1858~1918年), 沈葆桢第四子,清光绪十一年举人,后经李鸿章推荐,踏入仕途,民国成立后,瑜庆避居上海,以遗老自命。民国4年(1915年),回福州,李厚基聘为《福建通志》总纂,一切皆由副总纂陈衍负责,瑜庆仍留居上海,后卒于虹口寓内。有《涛园集》传世。
{12}许友,初名宰,又名友眉,字有介,一字瓯香,福建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前后在世。工书善画,诗尤孤旷。少师倪元璐,晚慕米芾为人,构米友堂祀之。钱谦益尝录其诗于吾炙集中。王士祯、朱彝尊亦称赏之。著有《米友堂诗集》。
{13}陈壁(1852-1929年),字玉苍,晚号苏斋,福州人。1907年任邮传部尚书。
(作者单位:福建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