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在民俗活动中的创新

2012-04-29 06:38:50卢焕堂
群文天地 2012年2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

卢焕堂

摘要:本文以群众文化在民俗活动中的创新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释。主要介绍了发展民俗旅游、发展民间工艺品市场、构建群众文化的网络辅导等内容,希望能够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群众文化;民俗活动;创新

当新年的钟声在天际欢乐地响起的时候,神州大地上有多少人家忙着放鞭炮、贴窗花和春联?为了迎接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忙碌了一年的华夏各族人民,无论生活在大城市还是边缘农村,都早早地做着准备,进入农历12月20日以后,家家要掸檐尘、置年货、做糕团、剪窗花、贴春联……这就是民俗!这也是群众文化!民俗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使多少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民俗为群众文化的创新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发展民俗旅游

双休日、节假日的旅游正在成为新的民俗,民俗旅游正在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时尚。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历来就是旅游内容的一个方面,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范围,给人以文化享受。民俗旅游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新领域。

民俗旅游是以展现传统民俗为主,展现地域民俗为主的旅游。民俗旅游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其能得到大力发展的原因。民俗旅游顺应了双休日、节假日旅游的需要,也是其得到大力发展的又一原因。因此,各地越来越重视展现地方民俗风情的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文化产业。

但是,民俗旅游的误区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处民俗馆成功了,紧接着一处又一处模仿,显得缺乏本地特色。有的地方用图片、实物展示民俗事项,显得手法陈旧、呆板。有的地方民俗村、馆的选址不尽合理,地理位置太偏僻,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伪民俗”,必须纠正民俗旅游的误区。

发展民俗旅游,应当让群众在民俗旅游中强烈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有些民俗事项要想方设法让旅客参与。浙江省桐乡市与湖州市交界的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很多游客不仅观赏还参与其中,趣味无穷。被誉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的山东省安丘县石家庄村,发挥鲁中地区乡村民俗的特色,以中外旅游者在农民家“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做农家活,随农家俗”的民俗旅游内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游客参与当然要精心设计好一些民俗事项的活动。比如,让游客当一次“新郎”、“新娘”,领略一下当地婚姻习俗的奇趣。或者让游客当一次渔夫,感受一下水上作业的神秘与刺激。

各地群众文化工作者往往熟悉当地的民风民情,熟知当地的民间文艺,这是他们的优势。应当利用这个“优势”开发、发展民俗旅游服务。这样,既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创新,又为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二、发展民间工艺品市场

民间工艺既是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随着新民俗的形成,催生了一些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民间工艺品市场,也可以在新的民俗中得到发展。这是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一个方面。

民间工艺品一旦进入市场,也便成为商品,就必然具有商品的本质和特征,民间工艺品也就被消费功能和消费者所制约。民间工艺品本身是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深深地打上了生活习俗的烙印。从民间工艺品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俗生活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民间工艺品伴随着民俗的产生而产生。新民俗的产生就会有新的工艺品产生。

随着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一部分伴生的民俗也随之消失,这是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生活的急剧变革带来了生活习惯的迅速变化、民俗的迅速变化,使一些民间工艺品被生活习俗所淘汰,一些新的工艺品在新民俗中诞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村落建设逐渐向集镇化发展,田野上不再见到执鞭、荷锄、耕作的景象,土屋平房建筑逐渐被楼房新村所替代;姑娘的时髦衣裳替代了民间刺绣、挑花、蓝印花布;燃料使用改变之后不再见到灶和灶壁画,浓郁的装饰特色和秀丽、精致、淳朴的乡村风格逐渐消失。随着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现代化生活使农民的眼界开阔了;劳动、居住、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的巨变,使民间刺绣、挑花、蓝花印布、灶壁画等民间工艺品失去了本身的魅力,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民俗基础。所以,发展民间工艺品市场,必须要顺应民俗的需要,顺应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了的民俗需要。

三、构建群众文化的网络辅导

群众文化辅导是文化馆、站日常工作之一。群众文化辅导是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一种手段,是针对群众文化生活中某一个方面的需要,提供专门独特的帮助和指导。有很多群众文化工作者日以继夜地在从事辅导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有一些传统的辅导方法已经不适应了,群众文化辅导的手段也需要创新,需要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先进的技术传播先进的文化。

近年来,网络文化迅速普及。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上网,已成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喜欢的一种时尚。在网上,各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文学,各种娱乐形式都得到展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可以在网上尽情地阅览名著,也可以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在网上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到尽兴而归。网络文化使多元取代民俗,是历史积淀的时尚,时尚是与时俱进的民俗。新旧民俗的消长,是时代的形象写照。如何利用网络传布手段,占领网络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群众文化的网络辅导,这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创新的机遇。

构建群众文化网络辅导,就是以互联网和局域网相结合,网上视频点播和网下电化播放相结合的一种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说,这是以电视机、电脑为终端,以宽带网为纽带,创造一个远距离的课堂,从而构建起群众文化辅导的新网络。这个网络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资源共享性,是与传统的群众文化辅导完全不同的一种方式。

有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曾对构建群众文化辅导网络的具体做法作了描述:“建立完善的三级远程教育辅导网络体系,第一级网点是‘群众文化教育辅导中心,该中心是全县(市)网络体系的龙头,可下设中心教育室和信息处理中心。中心教育室采用同步与专线电路,实行双向实时传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技术动作和教育辅导资源整合(网络课程开发)。第二级网点是镇乡(街道)远程教育辅导分中心。分中心以单向实时为主,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置双向交流教室,实行双向实时。第三级网点是在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远程群文教育辅导点,通过电脑或机顶盒将电教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使基层群众和群文工作者的教育辅导实现点播式、交互式、直播式。”因此,构建的群众文化辅导网络要“突出个性”,做到“栏目的全面性”、“内容的实用性”、“交流的互动性”。

不管这样的描述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要作多少修正,但有一点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网络文化给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带来的是一方新的天地,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创新也不会仅仅是在辅导工作上,还包括了群众文化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工作务必要抓住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时尚的机遇,积极探索群众文化的创新。

结语

当今的人们,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生活的舒适、身体的健康,成为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于是,要上网,要美容,要健身,要休闲。他们在空闲时充分地享受文化生活,或是去网吧上网,或是在歌厅唱歌,舞厅跳舞,或是到茶楼喝茶聊天,或是到洗浴休闲中心去足浴……新的生活需要产生了新的时尚,形成了新的习俗,于是新的习俗催生新的群众文化。

因此,管理、规范,自然而然地摆到了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新的民俗中也可能包括了并非精华,甚至不健康的东西,但是,新的民俗毕竟催生了新的群众文化,所以,群众文化部门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既要繁荣又要健康,特别是在繁荣时,要持续发展,要掌握方向,符合时尚。这是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又一个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11).

[2]汪永光.怎样发挥群众文化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09(8).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文化站)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创新
浅谈群众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21:36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43:54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41:35
浅析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浅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