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元
9月14日,被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视为竞选连任王牌的QE3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美联储宣布,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未说明总购买规模和执行期限。同时,美联储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并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
自2010年6月底以来,美国的经济数据例如就业数据等已经接近崩溃,复苏无望,使得多数经济学家普遍预测在“大选之年”美联储实施QE3几成定局。不过,当QE3靴子真的落地之际,其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的冲击力依然强劲。受QE3出台消息刺激,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黄金价格更是跨越每盎司1600、1700美元大关,最高冲至每盎司1780美元。面对着QE3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英国央行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早在9月5日就宣布扩容量化宽松政策500亿英镑(约合78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4个月内完成。至此,英国央行量化宽松规模增至3750亿英镑(约合5850亿美元)。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地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9月6日,欧洲央行推出“不设上限”的国债购买计划,以稳定市场,恢复信心。眼见美英欧诸央行先后开闸货币供应龙头,身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储备银行也坐不住了,9月17日,印度宣布将现金准备率下调25个基点至4.5%,这意味着将有1700亿卢比(31.5亿美元)初始流动性会注入银行系统。
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美国、英国、欧元区和印度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令全球金融市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各国央行似乎“印钞不用纸”似地展开了一场“货币大甩卖”,引燃了全球新一轮通胀的烽火。而从各国应对QE3的招数来看,都是比对着美联储这个全球第一央行的样子,有样学样,看看“谁比谁更赖”,不让美联储专美于前。这使得打着“祸水东引”想法,意图“以邻为壑”的美联储面对各国央行的货币大放水,也是一筹莫展,因为在各国央行同步量化宽松的背景下,其结果只能是谁也讨不到好。
QE3所引发的全球热钱泛滥也在中国国内引发了连锁反应,近2个月以来一直处于小幅缓跌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摆脱了贬值预期,升至2个月内新高,这让寄望于稳出口的国内经济不得不再度转向投资这根独苗子。近来发改委快速审批大型基建项目,一万亿元投资新政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看来,在如今各国竞相比赛“谁比谁更赖”的大赛中,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笔者想知道的是,当这一波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大潮退去,能见谁在其中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