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出书,一场滑稽剧

2012-04-29 04:06谈歌
档案天地 2012年2期
关键词:戏子头版女明星

谈歌

人们常说的“戏子”,属于旧社会的称呼。捱到新社会,这一名词立刻改称为“文艺工作者”。等到改革开放之后,又变成“艺术家”等说法。不过,日常的行为习惯,的确是难改,坊间仍然流传着“戏子”的种种故事。其实,这种遵循古老传统的称呼,跟“家”不“家”的角色,根本就搭不上界。

想想就明白了,“家”,称得起是个非常正规的大名词,言之凿凿,听之呆呆,让人尊重且热爱。比如,科学家、画家、作家、思想家种种。但这些“家”都赶不上艺术家。要不然,怎么现在挨个儿的家长你追我赶地让自家孩子使劲儿学钢琴、学唱歌、想方设法地成名成家呢?艺术家,也成了莘莘学子们心想往之的最热门理想。

近些年,艺术家们热衷出书,如同《日子》、《月子》之类,逛书店看看,目不暇接,非常热销!却也有人说,戏子素质差。戏子出书,素质更差。不适合说中国,姑且说外国吧。

上个月,好莱坞有位女演员——黛安·基顿,出版了她的回忆录,标题用中文翻译即是:《又来一遍》。这本书在亚马逊书店上了三星,封面亮眼,图面显示,一位妙龄少女,伸长了双腿,使劲秀着!能让光棍了太久的爷们儿们砰然心动、想入非非。这位20出头的妙龄少女,可不是黛安·基顿现在的状态,毕竟她今年已经66岁了。如此“秀自己”的青春期照片,可以理解,为了销量么。她怎么可能登“近照”呢?就算她长得再缓慢,也得品相难看了。

经验告诉市场:一个演员出回忆录,肯定会被放到畅销榜前茅位置,甭管好看不好看,中国艺术家的自传,都是署名自己写。这么说,外国戏子比中国戏子更要面子?其实,任何地方都得找人“代笔”。说白了,就是雇人干活,个人得利。

将心比心,演员么,岁数大了,挣不了出场费,总得挣稿费。大都会找作家采访,写传记。为什么自己不写回忆录?不好意思么!自吹自擂臊得慌?好话让旁人说么。可临到了这位黛安·基顿,问题却来了,她要亲自出马搞宣传,她首选要上电视谈话节目,这就意味着这位“亮丽甜姐”,要把她的当年不好言说、欲盖弥彰的“情史”,在全美国电视网曝料、晒晒……

插一句,美国晚间谈话节目是个热门节目,如今还播着,大概有15个。热闹的呢,就只有三个!这三个,年年评大奖,远比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还醒目。主要热因:他们换着样儿请明星,每周播四回,每个明星就聊6分钟。有无数老百姓整天都巴望这6分钟。这三个最火的节目里,主持人老当益壮——最年轻的也50岁了。最短的,也主播了12年。都是阅历多多的江湖“老梆子”了。

黛安·基顿这位佳人,刚刚上了美国一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了得!上至总统,下至杂耍,都采访过,于是,主持人老练地发问:

“您当初和沃伦贝蒂(好莱坞当年男星)的关系很近?”

“嗯,我们的关系着实很近。”

“您这本书充斥的……”

此后的谈话内容,谁也能猜个上下差不多,除了绯闻往事、约会对象这些花花事之外,就没什么别的了。这本书宣传到最后,肯定嚷嚷得有点儿恶心了。据说,电视打出来的广告是:“这不是一部傻了吧唧讲好莱坞娱乐业内幕的书。”而是一部家族血泪史。

什么血泪史呀?无非是小时候姐妹之间为了件衣服打架之类。可这样出版图书的字数不够啊,读者们觉得不实惠,怎么办呢?硬皮精装书,至少要三厘米厚,才够得上自传。还得凑字数!没关系,把老妈搬过来,还有三个兄弟姐妹。还有家族奋斗史。假如篇幅还不够,没关系,就把所有“情人”的隐私都得瑟一遍,全是大腕的“私密空间”,整本的“八卦野史”,定然非常有意思。这些花花绿绿的事乱吗?没办法,不乱不红啊。

《纽约时报》在1997年10月16日正式开始以彩版印刷,而到1998年年初,报纸才给明星私生活一点地方,才能在头版上占据一点儿面积。难道,以前艺术界明星就不能上头版吗?能是能,除非你是国际大腕,而且多数情况下还得死了。渐渐地从犄角旮旯挤到头版,当然,这很不容易。以前的头版,几乎都是政界人士。如今头版上,运动这五花八门的娱乐明星,这就是生存空间的巨大变化。

放下黛安·基顿,再扯个典故。从前,美国都是导演以各种方式支配着演员。上世纪70年代,拍《唐人街》女主角,一缕头发滑下来,居然挡着镜头一角了。导演大喊一声:“停!”话音未落,一个箭步冲上去,就把演员的那缕头发揪掉了。女主角疼得半死,却不敢有任何反抗。然后,她还得娇滴滴地找导演“探讨”专业问题……

好玩儿事在后面,这位女主角渐渐熬成了明星,某一次接了一部片子,还是和这位导演合作,这次拍戏,女明星在片场上突然“内急”,想上厕所。

导演大吼一声:“忍着!”

这位女明星温润如玉地点了点头,款款拿了个杯子往裙子底下一伸,现场尿满一杯,全场工作人员都傻了。然后,女明星迈着猫步,端着尿杯,直眉瞪眼地朝着导演走过去,一扬手,手里那杯尿,就泼在了导演脸上。

此后,戏子里的明星,也要拿架子了!有人喜欢老明星,老的就德高望重?说句实在话,演艺这一行,很少有“实着”这一说。

再举个例子,还是美国的。有个年长的演员喜欢爵士乐,他名叫托尼班宁特,可是,他愣说自己是大师。上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出生了一拨爵士乐爱好者,虽然当初只是个小跟班儿,比不过艺术大师,但他却时常拿自己和大师们相比,其实,他比那些大师们至少小一个辈分。即便如此,这位也出新书。上个月,他也是上这个“脱口秀”节目,还把自己二十多岁青春小照,流芳百世似地糊在了背景上。

主持人客气地问一句:“有没有人,像您那样,联销冠军?”

他居然回答道:“应该是前无古人了。嗯,真的没有了。”

本来是档搞笑类节目,可这位大师一直端着架子,端到最后连主持人都服软了,奉上恭维之词说:“您今天才让我们明白,您,也很了不起。”看来,任何遗忘历史、淡忘现实的人物,都会留下可怜的声音、可怕的影子。任何人都应该清醒一点,远离“戏子”出书之类的滑稽场面。

猜你喜欢
戏子头版女明星
你的角色
学女明星“吃草减肥”的人,都变瘦了吗
戏子匠
戏子匠
“头版”既出,一切才刚刚开始
戏子说
天空之城
像女明星
跟女明星学拍照
超萌大头版《来自星星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