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都的恩人”遇到“中国一代才女”

2012-04-29 04:06陆杨
时尚北京 2012年2期
关键词:号院萧乾梁思成

陆杨

1924年4月,泰戈尔到中国访问,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等人陪同泰戈尔游历北京。泰戈尔为林徽因写了一首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结下了秦晋之好。林徽因之父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思成之父梁启超作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两家是门当户对。《林徽因传》里则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俗话说:只羡鸳鸯不羡仙。咱们就着这个节点,去这对世人眼中完美夫妇的故居寻找他们爱的痕迹。

北京的梁林故居有两个地方:一处是在北总布胡同24号(旧时3号);一处是在新林院8号,是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林徽因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时的居所。今天咱们去寻的是在09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

人物标签

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被誉为“古都的恩人”,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与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

情感标签

林徽因与梁思成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她与志摩不辞而别……

之后林徽因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

梁林故居现状

北总布胡同24号院是梁思成、林徽因于1930年至1937年在北京租住的地方,最初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随着北京旧城的变迁,在1988年,这座院落经历了灾难性的劫难。一位开发商买下了24号院里的土地,在其中建起了一座三层的现代楼房,原先院中的假山、柳树全都被清除,东厢房被拆除,倒坐房的房门被砌死。完整的故居形象已经荡然无存。

2009年7月初,梁林故居再次面临遭拆除的威胁,门楼、西厢房被拆毁,正房、倒座房尚存。在新华社记者的呼吁下,在京城引起了一场舆论风暴,由于各方的努力,保护派的声音得到了有关人士的支持,梁林故居遭拆除的命运得以逆转,最终被确立为“不可移动的文物”。

这次寻访故居之前已经查询了相关资料,本想着故居已经被确立为“不可移动的文物”,而且从上次拆迁到现在已经时隔两年多,故居应该已经得到了妥善的修缮和保护,可到了北总布胡同却始终没有找到24号院的门牌号,倒是找到了北总布胡同12号院(24号院北侧,仅一墙之隔的12号院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挚友——金岳霖的故居),眼前的景象却令人惋惜,12号院除了大门保留着,里面也保留着三两间房,南边的房子都已经拆了,外面围上了蓝色的护栏板。在多方打听下,才在一位老大爷口中得到确认,24号院就是12号院南边的这些断壁残垣。怀着无奈而又惋惜的心情走进这片“废墟”,仔细观察着这些残缺的瓦片和依然屹立着的屋梁,想在仅有的这些细节中来寻找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些故事,感受冰心笔下的“我们太太的客厅”。

北总布胡同24号:因冰心笔下“我们太太的客厅”而闻名

梁思成、林徽因长期在海外生活,然而他们更钟情的却是中国民族的建筑和艺术。从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15个省的200多个县,测量、摄影、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处。这些丰富的积累和深邃的建筑理念,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1901年,梁思成出生在东京,12岁时才随母亲回到北平。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的梁思成赴美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硕士,继而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东方艺术专业,与他同行的是被称为“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于杭州。父亲林长民是诗人兼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祖父林孝恂为清朝翰林,进士出身,他本给孙女取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之“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是美誉的意思。

林徽因从17岁开始发表新诗并爱好戏剧和绘画,后来改名徽因这里面也有个小插曲。在她大量发表文学作品后,与一同名同姓的男性作者经常相混,排印也常发生错误,于是在1931年《诗刊》第3期上,由主编徐志摩将“徽音”改为“徽因”。

北总布胡同24号的这方院落里曾经有过名噪京华的“我们太太的客厅”,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梁林家的客厅实际上经常扮演着俱乐部和文学沙龙的角色,时常集聚着一批文人墨客在此高谈阔论。每当这时,正如费正清所说的:“她交际起来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部围着她转。”林徽因令大家瞩目,是个活动中心,林徽因身边大多是男性朋友,她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几乎圈内女性都对她敬而远之。

北总布胡同24号从前的院子是个宽广、温馨的地方。院子四边各有一排单层的平房,灰瓦铺成的屋顶,房屋之间铺砖的走廊也是灰瓦顶子,面向院子的一面都是宽阔的门窗,镶嵌着精心设计的窗棂,院子中间种着几株开花的树,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双小儿女常在树下嬉戏。

就是在这间客厅里,每到周末,金岳霖、徐志摩、萧乾、沈从文……这些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人士就会聚集一起,在阳光中畅叙,间或飘起几杯刚煮好的咖啡的浓香,而聚会的主角自然是林徽因。梁思成说话不多,他总是注意地听着,偶尔插一句话,语言简洁,生动诙谐。

梁林故居的故事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有很多故事。比如1933年11月1日,沈从文将正在就读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的萧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蚕》,发表在他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几天后,读了这篇小说的林徽因对沈从文说:“萧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沈从文随即写信告诉萧乾,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喜欢你的小说,要请你到她家去吃茶。就这样,兴奋而有点紧张的萧乾,穿着自己最好的蓝布大褂,与师傅一起叩响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门扉。

那天的情景萧乾一直记忆犹新,“她刚刚骑马归来,身上还穿着骑马装,显得格外潇洒轻盈。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后来聊起天来,谈锋甚健,几乎没有别人插嘴的机会。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

1937年,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逼近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不堪沦落日寇之手,操起行囊远赴深山老林,抢救祖国的建筑遗产。自此,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北总布胡同住过。

“我们太太的客厅”背后的故事

“我们太太的客厅”缘起于1933年,冰心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好事者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一一对号入座。冰心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平津乃至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

林徽因与冰心的祖籍同为福州,算是同乡,二人的丈夫梁思成和吴文藻是清华住一个宿舍的同学,是真正的同窗。

小说中所描述的“客厅”正是北总布胡同24号院中的客厅,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窥探出冰心和林徽因之间微妙的关系。那么,这篇小说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在《我们太太的客厅》中,关于人物的介绍是这样的——

“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守旧,特别琐碎,特别小方。”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的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另外则云集着科学家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一个“所谓艺术家”名叫柯露西的美国女人,还有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只见:诗人微俯着身,捧着我们太太的指尖,轻轻地亲了一下,说:“太太,无论哪时看见你,都如同一片光明的彩云……”我们的太太微微一笑,抽出手来,又和另一位文学教授把握。

文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甚至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流露出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的色彩。

走出这堆断壁残垣后,天色已微暗,心中想着《我们太太的客厅》中描述的这所故居的那些细节,不禁心里有些落寞。那些星星点点散落于街巷中的名人故居,沧桑的面容里内蕴着无尽生动的故事,内蕴着无尽永存于历史之中的辉煌。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怀想、让我们思索、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憧憬。我们应该珍视这已留存不多的文化印痕,为我们自己,也为城市、为民族塑造出并不苍白的灵魂。岂止是名人故居,就是那些普普通通、带着岁月风尘的四合院和民居,不也承载着朴素的生活方式与人世温情吗?能保留的,还是尽量保留吧。

猜你喜欢
号院萧乾梁思成
《现代仪器与医疗》审稿专家表
启 事
“直肠子”萧乾
萧乾初见林徽因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自知
自知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
遇见不一样的微笑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