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莹
〔摘 要〕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寻找突破点,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要求;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新型服务模式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宝贵机遇,是当今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创新的新趋势。文章从二者共性出发构想了基于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并从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科化服务;图书馆2.0;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13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51-03
Construct 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Expend Subject-oriented Service AreasLu Ying
(Medical Library of Chinese PLA,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Subject-oriented service now has entered a deep developing period,which urgently need to find a break through point and establish an implemental model that is feasible,sustainable and suitable for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Information commons(IC),which is a new kind of service model offers a valuable opportunity in service innovation.This is the future trend of modern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e similarities of IC and subject-oriented service,this paper conceptualized the mode of 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SIC)and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SIC with respect to space,resource and service.
〔Key words〕information commons;subject-oriented service;library 2.0;service model
网络的普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几何级增长,使得信息环境不断改变。伴随着信息载体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所占比重日益减少,丰富的网络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构筑了图书馆全新的信息环境。面对海量数字资源,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量的有用信息未作合理的有序化加工,图书馆的知识导航不具内涵深度,无法被读者认同。这些都使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 学科化服务实践与发展
伴随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再单一,对于一般性信息需求,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等大众化互联网工具获取。而科研人员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是与自身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深度的,前沿的、高学术价值的信息资源,总体来说就是面窄但纵深度高的信息资源,这就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学科领域信息需求。近年来,图书馆一直尝试走出传统服务模式,从以物理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化服务转型,由信息组织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强调按学术信息流开展服务,致力于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案例,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丰富多彩。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以用户需求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学科化服务强调按学科组织资源和开展服务,推行主动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以增值服务为目的,在用户和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这些绝不是单靠学科馆员个人就能完成的。因此,学科服务是一个体系,一个整体的氛围,开展学科化服务不单纯是某几个学科馆員的职责,需要图书馆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协作,以充分保障学科化服务制度的实施。图书馆要提供深层次学科知识服务,需要一个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的团队式工作模式,形成以各种类型人员和部门结成的服务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跨地区、跨学科领域的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复旦大学图书馆就变革了原有学科馆员设置,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采购馆员、期刊馆员组成学科服务小组,重点学科专设学科服务协调人[1]。
自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率先在全国引进学科馆员制度[2],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学科服务的内涵、深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的学科化服务机制不单纯是一种图书馆的服务,而且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即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调动图书馆所有资源,融入用户物理或虚拟社区,以知识服务为手段,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要、适应其学术交流的信息保障环境[3]。学科馆员已不再仅限于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而是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追寻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构建用户信息环境,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 拓展学科服务范畴Feb.,2012Vol.32 No.22 信息共享空间
作为一种支持个人与团体学习研究,整合信息与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国家高校图书馆开始兴起以来,发展迅速[4]。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础环境和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建成的信息共享空间已达上百个[5]。不难看出,信息共享空间代表着图书馆目前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也已经由一个时髦的新概念发展成为普遍的思想,许多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共享服务板块。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拓展及其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目前公认的基本定义是: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6]。
信息共享空间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强调用户主导性,坚持根据用户实际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最理想的场所,而信息共享空间也必将成为图书馆独特的,难以被人模仿的核心产品,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2.0技术的出现和开放获取运动的不断深入,打破了传统信息共享空间的时空局限,增添了许多新型的信息资源和虚拟环境,使得信息共享空间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阶段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一种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设施、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空间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自由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帮助,享受一站式、个性化和交互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为现代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服务理念与模式。
3 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学科化服务发展至今,已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其根本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设计,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化服务都强调直接融入用户整个科研过程,并提供帮助用户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站式服务,这为二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构建学科专属信息共享空间,每个空间里都包含该学科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信息资源,用户在空间内可以一步到位地、无缝地、个性化地获取所需信息,并能进行跨地域学术交流。此外,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的每一次服务都是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如果只是一次利用,没有收集、组织、存储和再利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和知识流失。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集信息资源、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的越多,共享的资源也就越多。
3.1 空间平台建设
信息共享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是较之以往利用传统文献为目标逐步转变为以利用信息和知识为目标的,它强调通过网络平台,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来促进科学交流与科研合作。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集成了学科导航、定题知识服务、RSS定制与推送等工具与资源,支持学科化、知识化信息集成与选择、个性化管理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该空间平台,用户不但可以一站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虚拟参考咨询、电子邮件、QQ及其他各种联络手段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随时互动的服务关系。一个完整的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平台应该是由科研人员交流平台、图书馆员服务平台、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和用户需求互动平台组成的多角度、全方位服务平台。
3.2 空间资源建设
学科化服务以文献的搜集、消化、研究、积累为基础,丰富的、具有学科化专题特色的信息资源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因此资源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重点。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考虑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内容丰富、自由存取、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
3.2.1 馆藏印刷型资源
传统图书馆一直是以收藏印刷型资源为主。近年来,虽然受到数字资源的冲击,印刷型资源所占比重日益减少。但长期的积累,使得学科信息资源中还是有一部分资源是印刷型文献。这部分资源可以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
3.2.2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学科资源建设的核心。数字资源的可检索性和易获取性、用户在阅读习惯上的转变,以及图书馆在经费和物理存储空间上的压力,都使得图书馆逐步向E-Only模式转变。同时,大量的数字资源也使得学科特色资源轻易地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对海量数字资源进行甄别和科学的有序化加工,形成学科特色知识导航,是学科资源建设的重点。
3.2.3 隐形文献资源
“隐形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科研课题资料,学科带头人出席国内、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带回的文集材料,以及围绕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环节形成的资源等。其范围广、信息量大,主要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多数为第一手资料,是学科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类资源由于其资料的原始性和人员的流动性,收集难度较大。
3.2.4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指网络上与本学科有关的公共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是学科采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很强,学科馆员要及时准确捕捉相关网站及数据信息,并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扩充共享空间信息资源。
3.3 空间交流互动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的学科化服务受时空的局限性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近年来,图书馆2.0技术为学科化服务带来了新的生机,利用各种2.0工具可以进行远程学术交流,使协作交流无处不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双向互动优势可以带来众多资源建设参与者,吸引众多学科专家参与到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之中,为图书馆学科化信息空间建设及服务带来极大益处。通过博客、新闻聚合系统、维基等各种互动技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组织者。而具有用户参与、用户体验、交流互动、社会性和集体智慧特色的新型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使学科化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3.4 空间导航
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虽然只是针对本学科的专业纵深服务,但由于涉及各类资源收集、知识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对空间中各类信息、知识、服务进行有序化加工、专业化分类、标引和评价,为空间用户建立清晰、准确的空间导航,标明其所处的位置,为用户进入空间其他区域提供便捷有效的链接,也是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个主要工作。
4 结 语
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按照用户的学科、专业或主题来组织空间,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实现学科领域超越资源范围的全方位、跨地域服务,是拓展學科服务范畴、提升学科化服务效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学科化服务是一个持续而不断深入的过程,其服务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周期,服务的效果才会逐渐显现。但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和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繁荣,必将对科研发展和科学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剩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9):14-18.
[2]初景利.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5.
[3]李荣,刘旭.对新环境下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0,(4):78-80.
[4]安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基于学科分馆的IC模式构建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8,(5):50-54.
[5]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
[6]信息共享空间[EB].http:∥baike.baidu.com/view/1050643.htm,201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