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多和马勒

2012-04-29 00:44
读者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张唱片爱乐乐团阿巴

孟国峰,专栏作家,作品涉及电影、古典音乐和心理学。

如果你想了解阿巴多十几年来给柏林爱乐乐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而面对他的大量唱片又一时无从下手时,那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交响曲系列现场版唱片一定是最佳选择。在上世纪上半叶,贝多芬的交响曲是指挥家们的试金石,而到了下半叶,贝多芬让位给了马勒。

阿巴多和马勒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当初还名不见经传的阿巴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卡拉扬看中,被邀请参加1965年8月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他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演奏的就是马勒的《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的地位,而他在离开柏林爱乐乐团之时,告别演出指挥的也是马勒的交响曲,真可谓善始善终。

1999年10月11日,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马勒的《第三交响曲》。来自伦敦的乐评家慷慨地献出了几乎所有的溢美之词。第一次听这个录音,我就忍不住把它称为“最完美的马勒”。这张唱片新意迭出,绝无一板一眼的拘谨。阿巴多终于把自己的理解自由地甚至有些肆意地铺陈、发挥,特别是末乐章,有着很高的格调。阿巴多诠释这个表现爱的主题的乐章,具有一种天堂般的味道,大高潮来临时挥洒豪放,壮丽的音乐飞扬在天际,那是沉醉后的释然。当高潮逝去,木管响起时,哀得清新散淡,美得含蓄优雅。在全曲的末尾处,一种无与伦比的宁静悄然升起,世俗之爱似乎随之升华,有一种漫游的心灵归家时无牵无挂的恬然之情。马勒对世间万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被阿巴多非常传神地一一呈现出来。

与他早期指挥的马勒交响曲相比,2004年现场录音版的马勒《第六交响曲》,感情的浓烈程度接近沸点。晚年的阿巴多深刻吟咏出大彻大悟之后的本真,把《第六交响曲》行板乐章按照1906年埃森首演时的顺序移到了第二乐章,那个有“情书”之称的“阿尔玛主题”绵绵不尽的旋律犹如羽毛的精灵,在不可知力量的操控下,沿着命里注定的轨迹,在空中划着骄人的美丽曲线,饱含的温情令人哽咽不已。而终乐章又将椎心泣血的巨恸猛烈地推向极致,阿巴多毫无保留地刻画了马勒内心近乎歇斯底里的痛苦瞬间。

阿巴多一直对马勒《第七交响曲》情有独钟。他指挥的该曲最新的录音来自2001年5月的柏林爱乐乐团大厅的现场演出。阿巴多控制着乐队精细地盘桓于每处细节,意境扑朔迷离,色彩斑斓,木管与铜管之间的弱音对答更多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韵味。最后的凯旋有爆炸性的穿透力,华丽的音响展示了人间世界的绚丽多彩,阿巴多再次证明了自己對马勒音乐的支配能力当世无匹。

《第九交响曲》是马勒的“告别”,也是阿巴多的“告别”。阿巴多2002年卸任前现场演出的《第九交响曲》充满着对世俗生活的沉醉和向往,意境上追求朴素纯净、恬淡幽暗,造成的动人效果是不知不觉的。其色彩的变化接近白描,不仅音响的动态感、鲜活感和亮丽感都有所抑制,而且被有意淡化的弦乐呈现出室内乐般的清澈空旷的效果,非常微妙。末乐章中,那种死亡的恐怖阴影也不再一唱三叹,徘徊不去,而是如贴在高高蓝天上的散淡碎云,缥缈自在,渐行渐远。当最后的余音消失后,我深感在爱的面前死神亦退却了。这张唱片一旦听过,将长存心中。

猜你喜欢
张唱片爱乐乐团阿巴
Chapter 5 New lamps for the old
阿巴扎拜师(下)
阿巴扎拜师(上)
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中国爱乐乐团20年庆典音乐会中落幕
——“我们生于2000年”:让〇〇后青年音乐家当主角
论《云中记》中的阿巴形象及其意义
一块钱去哪儿了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演出就要开始了
SNH48国际化小分队7SENSES 在京举办首张唱片答谢握手会
古怪的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