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利:上海最成功的艺术家

2012-04-29 00:44王华
读者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静物画廊画画

王华

2011年12月9日,上海美术馆迎来了张恩利的个展“张恩利”。一般来说,艺术展览大多有个深刻的名称作为主题词,而张恩利的没有—他所有个展的名称都是“张恩利”。因为他不喜欢被定义。在张恩利看来,定义容易将事物简单化,从而产生诱导,并影响艺术家的思考。

在此次展览中,张恩利展现的依旧是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用得最多、不被注意到的东西。这些平凡旧物在张恩利淡然却准确的笔触下,展现出残留其中最真实的生活印记。

“隐形人”张恩利

说起张恩利,不得不提及的是,他是Hauser&Wirth画廊签约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艺术家。Hauser&Wirth画廊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级画廊,旗下有保罗·麦卡锡、露易丝·布尔乔亚、罗尼·霍恩等杰出艺术家。据说达明·赫斯特曾经写信给画廊总监格里格,尽管他们是发小,但是Hauser&Wirth画廊仍然没有签这个目前身价排名全球前十的当代艺术家。

圈内人士都知道,欧美画廊界等级森严。过去,与中国艺术家们合作的外国画廊大都是二三线的,哪怕艺术家很优秀,也很难改变这种情况。来自第三世界的艺术家们,往往进不了西方国家的一线画廊。而张恩利,则成为继蔡国强、徐冰、黄永砯之后又一位打入西方一线画廊的中国艺术家。买张恩利画的人,绝大部分都是西方顶级的收藏家。

实际上,在2006年签约Hauser&

Wirth画廊前,“张恩利”这个名字的出现频率一直比较低,低得让艺术记者都不好意思。1965年,张恩利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高中毕业后,他花了两三年时间,辗转全国各地考学,先后投考过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最后于1985年考取了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

虽然目睹了“85新潮”全过程,但张恩利并没有参与。因为他不在北京、杭州或成都,不在央美、国美或者川美。他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中,也没有谁特别钟情艺术。“那个时期的整个过程都看到了,可是我的思维不在那儿。我没有掌握很好的油画技巧,也没有得到高人的扶持,没有人拿个范本在你面前一放,说:‘这是现实主义。我没有这个机会。”

整个大学期间,除了主修平面设计,张恩利靠艺术杂志了解外面的世界,并闷头学习画油画。1989年,考虑到当时国内极其薄弱的设计环境,张恩利想来想去,决定选择老本行,画画。他被分配到上海东华大学教书。18平方米的单身教工宿舍,一张床、一个写字台、一个女朋友,有一半的空间可以画画……于是,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画画、看书。“如果我在央美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或许很早就出名了,因为很容易找到那个体系的特性。但我这样也有好处—没有那些个边边框框。”恰巧碰上人人爱尼采、排队买萨特的好时候,年轻的张恩利也去读。这种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的思想给了张恩利很多启发。从他现在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某些痕迹。他思考着人与空间、物体的关系,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作品里充满了形而上的气质,静谧、疏离、带着淡淡的哀愁。

1990年,张恩利以2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第一张画。买家是一位在香港教书的荷兰教授。那时候他刚毕业,很穷,所以非常高兴。到1997 年,由于和香格纳画廊签约,他的画开始有了一个稳定的市场,每年都会卖掉几张,买的人基本都是外国收藏家。“我的画不贵,但都被世界上最好的收藏家收藏。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

签约Hauser&Wirth画廊后,为人低调的张恩利一跃进入大众视野。但在很多展览上,张恩利只是手拿香烟,默默地看作品,与人礼貌地打招呼;即使在自己的个展开幕时,他依然保持着一份安静。他本人希望享受这种隐士般的状态,因为他愿意在被人遗忘的状态中创作。

艺术家张恩利

“在上海的艺术家中,像张恩利这样画画的绝无仅有。他的绘画方式、他所描绘的对象,都与周围大异其趣,上海的时尚和潮流在他的创作中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尽管他已经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生活了许多年,生活方式也与周围的人无异。”评论家江梅曾如此评价张恩利。

20世纪90年代,张恩利喜欢用粗放的笔触和浓烈的颜色描绘事物与人物。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二斤牛肉》《城市猎人》,人物形象全不完整,几乎是用刺眼的不协调的颜色在炭黑色的背景上刮削出来的,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紧张情绪。在他后来的关于舞蹈和欢宴的大幅画作中,人物的独立空间被男男女女的拥挤场面所代替,他们沉溺在重复的运动和夸张的姿势中,表情粗野无情,讽刺着我们最普通的习惯。

从1998年到新世纪,张恩利创作了一批小尺寸的静物作品。“因为很小,画得比较放松,这些画画得很薄也很清淡,虽说小,也很轻,但看上去并不觉得没分量。这种方法后来我也用到了人物画中,笔法变得稀薄,并留下大量空白。空白处自然留下起稿时的痕迹,这样也把绘画的过程保留了下来。”

2000年以后,张恩利抛开之前那种满构图的、夸张的、充满了动感的人物描绘,开始用低调和素雅的颜色以及带素描和水彩画质感的方式来描绘静物和人物局部。他的绘画没有提问、没有答案、没有结果,只是一个过程、一种瞬间的感觉。随意摆放在桌面上的生活用品成了张恩利进行智力游戏和施展黑色幽默的绝妙对象。杯子、书籍、水果、钢笔、烟灰缸、台灯、老虎钳、螺丝刀、卫生纸、扑克牌、暖水瓶、声控玩具……这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极其熟悉的物品,在张恩利的笔下却生出异样的光彩。

所有这些静物,被张恩利统称为“容器”。在它们背后,人们感受到的却同样是人,是使用这些物的人。透过物去观察人,就如同阅读推理小说一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2010年,13幅《天空》静静地悬挂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一楼展厅里,它们无一例外地以仰视的角度通过树叶来展现画家眼中的天空。“不同色彩的树叶组成了不同的图案,也呈现了不同的情绪。不论是在微风中飘拂的树叶,还是静止的树叶,斑斓的树叶都能让你感受到它的呼吸,让你感受到画面之外树干的摇晃和天空的颤动。”它们是张恩利收纳生活经验的容器,同时也是他一如既往地“隐藏非常态因素”的载体。

张恩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再现了自己的工作室:墙壁、地板上布满了已经移走的家具物件的痕迹和轮廓,地板和墙壁上深浅不一的阴影勾勒出曾经存在过的热水瓶、沙发、茶几、墙角的马赛克瓷砖和洗手盆……“这幅名为《空间绘画》的作品会令人想到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工作室。但不同的是,培根的工作室是按原样完整地保留着艺术家去世后遗留的所有物品,而张恩利则是用画笔再现了自己的创作和生活痕迹。”

正是这次个展,记者和评论人士用重量级的词汇向张恩利表示敬意。《南方周末》记者王寅写道:“在意识形态和消费化、符号化甚嚣尘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圈中,以纯粹的绘画性见长的张恩利始终是一个异类。从2000年开始,张恩利开始将静物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他笔下出现最多的是普通的日常之物:塑料或木制家具、垃圾箱、水桶……在这些静物绘画中,张恩利以朴素客观的方式和疏离的姿态,在纷繁的现实面前体现出了安静的力量。”评论家吴蔚写道:“新世纪的头十载浪潮汹涌,张恩利的画始终波澜不惊。当越来越多的画家渴望以社会目光力透画布时,张恩利却屡屡在作品里展示生活平庸无奇的一面。他一直在用克制、冷静的笔触叙事,热衷于平凡的旧物,如水桶、烟灰缸、卷纸、地板、床……包括时间将它们消磨与损耗后留下的气息。看上去,他对这些东西的描绘仿佛漫不经心,鲜有浓墨重彩,少见流行的修辞,亦难以观念释之。然而,正是这种理所当然的自然之力,隐藏玄机,让人印象深刻。”

生活家张恩利

似乎没有哪个艺术家能像张恩利这样“老少通吃”:成熟的绅士爱他作品里西方古典流派的基因,如马奈、格里特,或是新造型主义的蒙德里安;时髦的文艺小青年则从他的静物中看到了川内伦子(Rinko Kawauchi)的小清新,那种安静的情绪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把你拉入画面,使你不断沉湎。这位一年四季都穿皮靴的“型男”艺术家,还喜欢法斯宾德的电影,喜欢看库切的小说,喜欢奈保尔的《自由国度》、勒克莱齐奥的《金鱼》和卡夫卡的《城堡》,文艺范儿十足。

2008年,张恩利辞去教职,成为真正的职业艺术家。辞职前两三年,他就不大上课了,有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去开会,才想起还有一根神经绷在那里。因为不能忍受这种感觉,他彻底告别了教师生涯,过上了职业艺术家的生活。

张恩利的工作室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简陋到没有任何装饰。他每天都有规律地把很多时间放在绘画上。每天中午才起床的他,会穿过半个城市去他的画室,在那儿坐下来,抽烟、阅读、听点儿音乐,然后聚精会神作画—几乎总是在作画。

作为一名勤勉的画家,张恩利保持着一年两次个展的频率,虽然没有给自己制定详细的日程安排,但每天画画是必修课。从毕业到如今,张恩利的生活翻天覆地,而画画这件事就像是信仰,一直没有改变过。“太多年了,从小画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太长了,很多人都是这样。”

而每天的晚饭,他要么和太太吃,要么带着太太和朋友一起吃。每年的欧洲旅行,也一定是和太太一起出行。他知道太太喜欢什么牌子的衣服,会带太太去选购。衣服、包包是太太经常收到的生日礼物。

除了绘画,张恩利每个阶段都会给自己培养一点爱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到周末,张恩利就去文庙,一本本地淘连环画。有时候聊着聊着,他发现旁边的淘友有品相价格都不错的,就跑到人家家里去收,也有已经买过的,但发现品相更好的,就再买。买回家,张恩利用小塑料袋,仔仔细细一本本封好,放在阁楼,一个人把玩。2000年后,好的连环画越来越少,张恩利的兴趣转到了汽车上。他看各种汽车杂志,关注各类汽车知识,并将其研究到非常精细的地步。

张恩利曾说过:“我们容易把时尚潮流看做外在的,将艺术看做内在。但时尚与艺术是有着交集的两个不同集合,都隶属于‘生活这个巨大容器。”策展人莫尼卡·德玛黛曾写道:“张恩利在他的绘画中追随一条与生存类似的路径。他一笔一笔转移到画布上的无情的真实,存在着不寻常的深层价值。”对于生活,张恩利所追寻的,不是时尚或者不时尚,而是符不符合本性。

猜你喜欢
静物画廊画画
静物写生
静物(节选)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怎样写静物
画廊
怎样写静物
画廊
画廊
我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