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句话阐明:教育要深入人的灵魂。让学生从体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具有人本性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体验呢?
一、听赏中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倾听者是通过每一次的悉心聆听,让美妙的旋律缓缓流进心田,从而唤起内心丰富的联想,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我们的欣赏课中,“听”永远是无以取代的“主角”,其它任何形式(如说、唱、看等),只能适可而止。在实际教学中,我做过以下的尝试:
1.巧听,让音乐“听而不厌”。音乐课上,老师会让学生反复听音乐,有时就会出现一种“听觉疲劳”。在教学第七册《彼得与狼》(交响童话)时,我让学生先通过听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辨别每个角色;再听辨每个角色的演奏乐器,并认识各种不同的乐器实物或图片,然后让学生在听赏中了解故事情节,用肢体动作或音乐语言体验和感受交响童话的魅力。这样变换方式,让学生“百听而不厌”。
2.慧听,让音乐“品出滋味”。慧听,就是能解读音乐的构成,了解作者的意图,发表自我的观点,生成内心个性化的理解。“慧听”,应成为欣赏教学的一种特色、一座桥梁、一道风景。学生的每一次聆听若能带着不同的问题,设计有体验的活动,结合其它辅助形式,就能让一堂欣赏课变得深入且有声有色了。
如第七册《金蛇狂舞》(民族管弦乐演奏),乐曲在演奏中运用了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器——“锣鼓”,渲染出端午节赛龙舟时热烈而欢腾的气氛。其实,“锣鼓”在乐曲中起到了指挥的作用,它是乐曲的灵魂。那么,怎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锣鼓”的作用呢?首先,我让学生感受“锣鼓”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并想象次数多与赛龙舟有何联系;接着,让学生感受“锣鼓”的节奏特点,如果演奏得快,说明划桨动作和龙舟前行的速度快,如果演奏得稳,说明划桨动作稳、频率快;然后,让学生设计表现打击乐演奏的动作,让他们体验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打击乐,就是为了突出“锣鼓”在赛龙舟中的作用,明白“锣鼓”是取胜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在音乐中体验“锣鼓”的魅力,明白作者的意图,理解作者是利用赛龙舟激励人们向前的意志。
二、歌唱中体验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自然基础。法国诗人舒巴尔特说过:“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我认为,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发自内心的情感。在歌唱中体验,不仅要用心唱,更要用情唱。
1.用心唱,让音乐“走进心灵”
音乐是触及心灵的,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音乐教育既要求学生身体参与,也不能忽视心灵的参与。
例如:第八册《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描绘了欧洲春天夜晚的景色。欧洲的春天要到五月才来临,五月的夜晚白雾缭绕,轻纱弥漫,景色十分迷人。在学唱歌曲中,为了让学生进入歌曲意境,教师可抓住“旋律线”这一音乐要素,让学生在唱谱、唱词等活动中反复体验和感受旋律线的特征及作用。唱谱时,让学生边唱谱边用手臂划出旋律线,学生通过手臂的上下摆动,体会出在重复手法的运用中旋律变化的特征,感受出五月夜晚白雾缭绕、轻纱弥漫的迷人景象。
唱词的过程也是对旋律的再体验过程。让学生结合春天的夜晚,将旋律的起伏与心情的波动联系起来,体会旋律线在帮助人们表达情感时的作用。此时,笔者还出示了一幅画面,配合着歌曲旋律,让学生边欣赏边演唱,学生的内心感受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歌声中表达出他们对五月夜晚由衷的赞美。几遍之后,大多数学生已能体会出旋律线的特征,或上下波动,或舒展流畅,优美的旋律早已进入内心,激荡心灵,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歌声中表达出他们对匈牙利春天的无限憧憬。
2.用情唱,让音乐“展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位学生在学会《五月的夜晚》后,有了这样精彩的发言:
“这首歌曲一共有五个乐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上行再下行的特点,但三、四句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带有保持音记号,而且歌词和旋律结合得很完美。所以力度处理可以由渐强到渐弱;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下行再上行。这样的旋律和歌词让人感到心满意足、心旷神怡,所以我认为这两句的力度记号可选择‘强。而最后的结束句比较短小,并带有跳音记号,结束音是‘3,又给人一种未结束感,作者好似要告诉人们:五月的夜晚有着那么多美不胜收的景色,白色烟雾弥漫在果园里,苹果树上开满了晶莹的花朵,丁香花也在夜晚悄悄地绽放了,真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啊!所以我选择了“渐弱”。他边说边情不自禁地演唱起来。他的歌声和发言一样精彩,打动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情”从人“心”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用情唱歌,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之中去,歌唱者的个性就一定能在歌声中得到展示。
三、在活动中体验
体验音乐就是要让学生在广泛体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表现音乐,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来表现音乐、体验成功,体验音乐的美妙。
在欣赏教学中,若增强学生对“动”的体验,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打击乐《鸭子拌嘴》。可以让学生先玩一玩大钹、小钹、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发挥他们的联想,让他们尽情地敲乐器,学鸭子,然后根据音乐,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为其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上台表演,使得课堂上笑声不断、情绪高涨。由此看来,我们在音乐课中可以借助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动”的乐趣,使之身临其境,通过体验,变被动为主动。
四、联想中体验
联想中体验,就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想象的情景中,产生联想和体验。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联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联想,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
再如《五月的夜晚》(匈牙利民歌)。这个多民族国家的人们能歌善舞,而很多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寓意,或如“流动的水”,或如“起伏的山脉”、或如“宽广的平原”,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对家乡的眷念。教学中,我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以语言进行体态的引导,激发学生在联想中以各种动作体验不同的生活主题。借助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体验在想象与联想中随心而动,从而尽情地感受匈牙利人民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音乐课堂的体验性教学,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是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一把“金钥匙”。它能开启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他们步入音乐的殿堂,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热爱,让他们受益终生。让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条件,以体验为抓手,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感。
(张伟,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