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2012-04-29 05:07刘海燕王茂库
理论观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转移劳动力农村

刘海燕 刘 宁 王茂库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076 — 02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加速进程.在农业人口有9亿之众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现有耕地人均不足2亩,并且每年还在继续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致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空间十分狭小,同时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特对齐齐哈尔市郊4区7乡90个农户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走访了齐齐哈尔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以齐齐哈尔市为例,2011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3.2%,实现劳务收入105.3亿元。

(一)大力开辟劳务市场。2011年,齐齐哈尔市加大了国内外劳务市场的开发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一是开展劳务对接活动。与大连实德集团、山东省鑫发渔业集团等13家用工企业签订劳务输出合同27份,协议输出4700人。市、县组织多次组织转移薄弱村的支部书记,赴青岛、大连、满洲里等地,与12家用工企业开展了面对面对接,按需对接,输出农村劳动力1320人。改过去以县为单位召开大型劳务对接会,为以乡、村为单位召开小型劳务对接会的形式,只求实效,面向农村,一步到位。2011年,全市乡、村召开劳务对接会54次,签订输出协议2.63万人。二是辟建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乡村自建、“能人”帮建、领导辟建、政府组建等形式,在北京、青岛、大连、满洲里等城市建立5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基地427处,其中10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基地84处,全市依托基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7.8万人。三是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亲戚帮、“能人”领、中介带、政府转等形式,向市外输出劳务71.4万人,占转移总数的66.7%;扩大了国外劳务输出规模,充分发挥亲缘优势、民族优势和区位优势,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输出劳务2.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9%;加大了就地就近转移力度,围绕招商引资、农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建设项目,扩大就业容量,全市就地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33.5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31.4%。

(二)推进了阳光工程培训工作。适应阳光工程培训转型的需要,以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阳光工程培训力度。通过整合培训资源、认定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强化项目监管等手段,2011年,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农民2.72万人。

(三)开展了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以模式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服务站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建立以村为基点,以乡劳转服务站为终端,以市、县劳转办为中心,上下相连、左右贯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体系。二是加强农民工服务站建设。通过乡村自建、农民领建、政府帮建等形式,在北京、大连、满洲里等大中城市辟建劳务输出服务站为农民工提供了信息、互助、解困、维权等有效服务。三是推进了省外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建设。按照齐齐哈尔市推进省外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建设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异地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建设力度,扩大了试点范围。目前,全市已在大连、天津、满洲里、青岛、廊坊等地建立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15个,1036名农民工因病在异地得到住院治疗,异地就医兑付资金173万元,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外出就医的后顾之忧。四是加强政策保障机制建设。全市为农民工提供小额贷款,提供发展资金;

(四)开展劳务经济“三送”活動。抓住冬闲和农民工返乡过节的有利契机,在全市开展了以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劳务经济“三送”活动。2011年,全市印发各种宣传单52万份,张贴标语、条幅1157个,组织84个转移典型,通过报告会、演讲会、现身说法等形式进行宣传,受教育农民达17万人次。

二、农民工外出从业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一)近9成外出从业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从外出从业农民工从事工作种类看,从事专业技术占外出从业农民工的13.0%,外出农民工从事生产运输等体力劳动达到87.0%。

(二)外出从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率低。大部分农民工未享受到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主要表现在医疗保险、失业保障、养老保险等方面。在外出从业的农民工中,单位或雇主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险的只占8.7%。对于大多数农民工而言,有活干、有钱挣就满足了,对自身权益保护等相关方面知识和意识相对缺乏。

(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占多数。劳动合同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保证,但由于劳资双方不平等地位,受用人单位追求自身利益、农民工认识不到位、缺乏劳动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等因素影响,在调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超过半数,占60.9%。

(四)外出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文化成为农民工文化程度的主体。初中及以下占69.6%,高中占17.4%,大中专及以上仅占13.0%。文化程度低导致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只能选择那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的工作。

(五)没有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绝大多数。缺乏培训,就难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的针对性,难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调查的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3.0%。

(六)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发展缓慢。通过中介组织外出农民工仅占4.3%,输出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农民自发无序转移的比重过大,靠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发占95.7%;服务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转中、转后服务跟进不及时;劳务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村级信息“断层”的问题比较严重。

三、几点建议

要进一步加大劳务经济工作推进力度,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自主创业并重,涉农培训与创业培训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开发劳务市场,调整就业结构,拓宽转移渠道,落实各项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多方位的农民工培训,拓宽农民工的从事行业和工作种类,帮助农民工择业,促进农民工增收。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重点围绕农业相关环节岗位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要求开展培训,增强农民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和转移就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开辟劳务市场,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继续实施“内展、南扩、北进、外拓”的劳务经济发展战略,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搭建服务平台,通过领导带头、劳务推介、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务对接活动,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搭建对接平台,畅通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开展以乡镇为主、小型多次为主要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实现农民与企业一次对接成功。巩固、扩大已有劳务输出基地规模,建立“双向互信”劳务基地,实行劳务终端对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一地集中定向输出。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民创业工程。坚持农民转移就业与创业“两手抓”的方针,引导鼓励有资本、有实力、有经验的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指导和帮助农民选择好创业项目,引导支持创业农民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事业或从事个体经济。在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建立返乡创业基地、享受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给予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等方面,用政策吸引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建立健全鼓励、引导、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回乡创业的工作机制。

(四)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劳务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鼓励支持各类经济主体、社会主体举办、领办、创办各种劳务中介组织,积极发展民办中介性质的劳务协会和其他组织,充分发挥官办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全市建立多元劳务中介组织框架,形成面向农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务合作社,探索劳务合作社的有效组织形式,拓宽农民转移渠道,加快劳务经济的市场化。整合打工创业“能人”资源,培育发展劳务经纪人,充分发挥“能人”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构建劳务产业链。

(五)强化转移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在全市搭建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平台,与省内外部分大中城市劳务市场、用工企业和中介组织联网,建立信息快速反映机制,实现信息供求雙方有效对接。加强农民工服务站建设,以县为单位,对现有服务站进行区域整合,发挥服务站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外出打工农民服务。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子女就学、信贷、培训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创业。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服务工作,提高对农村“三留“人员的服务水平,切实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全力推进“两转一创”平台建设,搭建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的服务平台。加大异地农民工新农合定点医院建设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外出农民工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六)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加强权益保障工作。农民工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高,农民工劳资、工伤等案件处理不及时,农民工享受社保和公共服务的面还不够宽。外出从业的农民工不管是固定工还是临时工,都要同用工单位签订正规、有效的合同。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如果发现用工企业与农民工没有签订合同,要及时、妥善地与其所在企业或者负责人进行衔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总之,让农民从农村转移出去,是解决人口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三农”问题圆满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杜宇〕

猜你喜欢
转移劳动力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