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2-04-29 02:58和静钧
蒲松龄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霸权中欧欧洲

和静钧

【欧洲的沉沦对中国战略发展不无影响】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乔治?莫德尔斯基提出了霸权周期理论,强调战争与国际政治周期性转变的关系。莫德尔斯基认为,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呈现一种长周期的特性:每一个周期由一个霸权国家主导,大约持续一百年;一个周期又可分为世界战争、霸权、非正统化和分散化四个阶段;整个周期呈一种“平衡—非平衡—平衡”的过程。他认为,世界上自16世纪起有五个霸权周期,霸权国家分别是葡萄牙、荷兰、英国、英国和美国。根据这种理论,霸权国家与挑战国家的交替出现和相互冲突是国际体系变动的必然结果。

莫德尔斯基以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历史为考察点得出的结论,也适合于欧洲之兴衰。二战本来拉开了欧洲衰落的序幕,但“马歇尔计划”使欧洲重新“续命”50年,欧洲一体化的自觉运动,又助欧洲重新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然而,一体化进程中埋下的“财政炸弹”,最终转化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又有快速下沉之势。

假如欧洲快速下沉,权力真空扩大,就会使处于霸权一方的国家及其盟国,有直接面对新兴力量即挑战者的可能,双峰对立,在无缓冲地带的情况下,双方势必掉入“修昔底德陷阱”,重蹈古雅典人被斯巴达人及其盟友围攻的历史悲剧。另一方面,欧洲作为新兴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技术来源地,也将受到威胁。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中欧双方贸易额达到4256亿美元,欧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其地位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然而,2011年的数据表明,中方在不断提高进口的基础上,对欧出口开始疲软。欧债危机下的欧洲,更容易采取保护主义政策,而其需求下降则是主因。

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中,有“新丝绸之路”战略,表面看是止于叙利亚并以里海能源为核心内容的陆地战略,实质上则是辐射于环地中海的、使中欧经济更紧密的发展战略。欧洲要是沉没,中国花费巨大的“新丝绸之路”战略也将变得代价高昂。

我们的判断应是:欧债危机下的欧洲衰退,是欧洲自二战之后衰退的延续,属于大势;缺少欧洲力量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对新兴力量而言变得更加凶险;新兴国家应重新接过“马歇尔计划”之接力棒,尽量延缓欧洲衰退的速度。

【中欧的双边认知差异应当克服】

中欧之间一直存在认知的差异,有些差异是可以沟通和逾越的,有些则难以消除和填平。能沟通的我们应尽量沟通,而对于无法消除的,则应防范差异的扩大和失控。

从2009年起,中国积极向欧盟内个别国家购买债券,中方把这一“债券外交”努力视为援助欧洲的一部分,而欧洲则把它视为中方试图瓦解欧盟“集体意志”的一个阴谋,意在最终使欧盟取消对华售武禁令。随着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的扩大,欧洲国家普遍担忧其优质资源将以“割喉”价被中国买走,欧洲最终被中国所控制。由于中国至今在政府采购方面未能令欧洲公司满意,欧洲人普遍觉得与之竞争的中国公司,是得到“欧洲纳税人”补贴的。这三种观点并不属“非主流派”,而是在欧洲有极高声望的“欧洲外交关系学会”(ECFR)提交欧洲各国政府的报告要点。由于中方对欧洲存在1700亿欧元的贸易顺差(2008年数据),中方即使与欧洲大国签下巨额采购合同,也被认为只是在玩弄“贸易武器”而已,这对中国“君子文化”是个极大挑战。中国的“君子文化”遭遇欧洲“绅士文化”的阻击,根源在于双边的认知差异。

中欧关系有利之处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中欧无人权外交,却保有人权对话机制;中欧虽无防务协议,却在许多地区性冲突问题上保持协作。在部分国家积极布控对华禁运之时,中欧却相继有“伽利略计划”等合作,欧洲是中国第一大技术贸易来源,“欧洲设计”与“中国制造”相得益彰。中欧之间有西亚、中亚和南亚的阻隔,在地理上处于相安无事的安全区……然而,正如著名诗人易卜生曾说过的,“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从不相汇”。无论这些是产生于种族主义上的理由,还是产生于历史文化的差别,抑或出于冷战思维,中欧在相互打交道之时,应是智慧型的谨慎与开放。强硬地要求对方怎么做,不仅收不到好效果,反而会进一步扩大中欧认知差异。

【保护了欧洲,就等于保护了中国的战略利益】

中国在援助欧洲的态度上,应是积极的。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是仅守住利他主义的立场,还是趁机也提出一些要求,利用“欧洲有求于人”的良机,逼迫欧洲从一些立场上撤退?

欧盟对华禁运起于1989年。1989年下半年,当时欧共体的决策机构欧洲部长理事会在马德里开会,宣布对中国采取包括中止高层接触、中止军事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内的5项措施,其中有关军事方面的措施是:“共同体成员国中止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并禁止与中国进行武器贸易。”这短短的一句话,构成了今天“欧盟对华军售禁令”的法源。

为了达到解禁的目标,中方对各国广下订单,多头下注,投入了很多,但最后解禁之路甚至比未明确提出之时还要难走。解禁要取得所有欧盟成员国一致同意,这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只要其中一个国家阻止,中方就得下更大的成本促使其改变主意,这样只会鼓励一些国家故意“犯难”,借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即便是暂时取得了一致同意,只要在表决前其中一个国家反悔,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更不用说有美国在背后反对的因素了。

另一个问题是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相较而言,根据世贸规则,中国只要能等,数年后会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军售禁令则一直悬在那里,没有一个自动机制能破除。所以,从中欧关系的意义上看,解除禁令至少能证明欧盟为对华关系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不过,“解禁”与“解禁努力”是两个概念,“禁运”消失了,“军控”还在,即便“解禁”,也不意味着中方就会买到真正想要的武器装备,最先进的技术大部分依然不会轻易拿出来交易。这就像即使美国的盟国有时也很难买到美国的好武器,例如日本一直想购入美国的“猛禽”F-22战斗机,美国却一直未点头。

近期外媒集中报道中国自主研发先进军备的消息,汉和防务评论创办人平可夫指出,中国的确已研发出可与美国第五代战机一比高下的隐形战机歼-20。外媒也注意到,中国海军潜艇或掌控了只有极少数国家才掌握的AIP技术,而一直在海外议论的“航母杀手”远程巡航导弹东风-21D,据传也在开始部署,中国自己制造的航空母舰会很快驶入大洋。不论这些消息是真是假,我国通过二十几年的潜心努力,已经具备了研发先进武器的一流实力,这恐是欧盟想不到的结局。总之,欧盟解禁与不解禁,现在只是一个政治姿态而已。

中方只要体认到一些敏感问题会导致欧盟内部分裂,并不再坚持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欧的认知差异就能最大限度弥合。当人们把解禁等不再视为妨碍中欧关系的最大问题之时,中欧就可以集中精力,以务实主义的精神解决更能产生效益和促进欧洲团结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保护了欧洲,也就等于保护了中国的战略利益。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
霸权中欧欧洲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量子霸权”之谜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建筑师行迹中欧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