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东明
摘要: 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使我们的课堂生成越来越丰富和多变。因此,本文提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性,避免教学形式化,防止无效和低效的生成,促使课堂生成有目标、有价值、有创见。
关键词: 信息技术;预设;生成;有效
什么是有效性?从教育学角度说,有效性是指通过教育,学生获得了发展。谈到如何检查教学的有效性,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提出:时间、结果和体验是检查学生有效学习的三项指标。他指出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积极的学习体验是课堂有效性的追求目标。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是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培养学习兴趣,提升信息素养,促成学生主动发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需要精心地预设生成、关注生成、有效生成。
例如,浙教版《信息技术》第三册《艺术字标题》一课,是在前一课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和调整图像的基础上,学习在Word中艺术字的插入和调整方法。难点在于如何对艺术字做恰当的调整。首次教学前,我简单地认为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完成“用艺术字美化座右铭”的任务,然后教师选择性地展示学生成果就可以突破难点,大功告成。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学习调整美化座右铭任务时,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与预设相距甚远的情况。
情况一:一些学生打字速度跟不上,却选择了一句文字很多的座右铭。他们输入文字还来不及,怎么有心思去调整艺术字呢?
情况二:一些学生在艺术字样式上选了再选,一直在确认样式上打转,以至于影响了调整艺术字任务的进度。
情况三:一些学生确定了艺术字,可他们对调整艺术字的兴致似乎不是很高。与其交流后了解,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我选的艺术字已经挺漂亮了,为什么还要调整呢?所以这部分学生没有内在的动力去探索新的知识,看似有事可做,其实无所适从。
情况四:还有一些学生认真地做了调整艺术字的尝试。于是,我急忙展示他们成功的作品。这时发现,其他学生有的无动于衷,有的低声附和,有的各忙各的,还因为打乱了他们完成作品的进度,隐约出现一些抱怨。
可见,在没有精心预设情况下的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生成的就是更多的遗憾。那么如何防止这些无效和低效的生成呢?反思后,我认为有效生成的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全面有效地分析学生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材编写时间长,地域、环境、习惯也各有不同,学生间又存在差异,各种因素使教材难免与我们面对的学生实际生活有所出入。我们可以也有必要根据学生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但在教学前,我们更应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了解哪些内容学生不容易掌握,预设课堂教学变数,预设可能出现的多元解读等。有效的生成必定是充分预设后的精彩,没有考虑学生情况的预设,怎么会有流光溢彩的生成呢?在《艺术字标题》这节课的设计中,由于我没有考虑到学生输入速度的较大差异,设计的输入内容有的过多过长,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推进速度。再如,我听过的一节公开课,教师由于没有充分考虑设计一份杂志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中又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和铺垫,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状况。
● 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首先,我们要重视教材设计意图,有效地抓住学科本位价值,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体现学科的特色。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宣传海报》一课时,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开始,之后又引入小乌鸦再怎么努力地找水,还是找不到水,并结合课件描述乌鸦干旱的家园,分析原因,最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有关环保的宣传海报,导入时间长达10分钟。由于过于强调情感态度,导致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时间太少,致使这节课向思品课倾斜。如果能重视学科本位,直接出示干旱的小乌鸦家园图片从而引出中心内容——宣传海报,那可以有效节省不少教学时间了。
其次,在尊重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把教学方向有效地引导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来,敢于取舍,不能任凭学生随波逐流。预设的教学目标虽然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却应该是教学效果的底线。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放羊”,走向“无目的”的误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预设能够减少生成时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学任务的设计更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
比如,在《艺术字标题》这课中,调整艺术字环节的设计,由于无法体现对艺术字调整的明确要求,使学生找不到学习方向,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目标达成。
● 联系生活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不断生成,没有可生成的资源,则课堂看似严谨,其实缺乏活力,不重视生成的课堂那必然是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的。大量实践证明,只有立足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有助于学生精彩有效的生成。
比如,在对Caps Lock键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输入英文儿歌(句子开头大写),有的教师设计把一系列小写字母都改成大写。观察和实验后发现二者皆无法促成精彩的生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英文儿歌虽然有现实意义,但学生在生活中了解不多,缺少兴趣点;字母小写改成大写,与实际生活联系甚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样无法调动。我在对此内容进行教学时,利用学生更易接受生活中形象事物的特点,首先出示各种如KFC、UFO、CHN、USA、XP、ADSL、GPS、WPS等与之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输入对应的英文缩写。学生通过对生活体验的迁移,学习Caps Lock键兴趣盎然,自然地体验到了使用Caps Lock键的有用之处。而《艺术字标题》调整艺术字环节设计,显然没有激发学生的现实需要,削弱了学生达成目标的学习动力。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修改班级展示板(如图)为任务,让学生谈谈这些艺术字有什么问题,可以做哪些改进。先解决了文字输入速度问题,为教学难点的学习争取了时间,帮助学生在实例中主动获取信息、评价信息,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分组探究自主学习,展示自己学到的本领。最后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班级展示板,进行巩固和提高。这样既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独有价值,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促进了有效的生成,使课堂变得充实而又生动。
总之,要呈现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一个生气勃勃的课堂,一个思维活跃、关注生活的课堂,就必须关注生成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中精心预设,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坚持学科本位,坚持教学目标,坚持联系生活,进行有效引领。只有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才能彰显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