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英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三年前,我刚接手三年级的一个班时,有个叫王XX的孩子,他经常逃学,是一个纪律非常差的顽皮生。老师上体育课,他在学校操场边,边玩边捣乱。他以为自己不上学了,老师管不着他了,老师喊口号,他在旁边叫:“老师是他们的爹呀,说啥听啥呀!”老师撵他走,他也不走。下课后,体育老师进到办公室生气地说:“这体育课没法上了,这个王XX在操场上一个劲儿捣乱!”有的老师说:“那算是没办法,郭老师教他时,差点被气死,还是找找家长,叫他挨顿鞋底子吧!”我当时想,孩子再有缺点也不能叫他失学,得把他转变过来。为此我开了个班会。向孩子们作了解释,不要歧视他,不要叫他失学,我们应当帮助他。从他回校起,我就对他进行了解、观察。尽管他毛病挺多,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好的地方。比如,有一天,他来得很早,到校后就扫院子,做值日。我抓住这点对他进行了表扬,并把这事写在校内的板报上,“小王XX,真能干,来的很早就扫院,讲卫生,当模范,老师同学都称赞”。班里的孩子们一见校内板报表扬了他,都笑嘻嘻地传唱开来。第一次受到表扬的他心里感到很美。午后放学,他又抢笤帚,打扫教室。
两天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抚摸着他的头,亲切地说:“王XX,你回校的这些天,热爱劳动,表现很好,进步很快。但你的学习总赶不上去,英语作业又错了。今天午后放学先别回家,到办公室来我给你补补课,好不好?”他同意了。冻结的心灵被融化了,孩子终于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他呜咽地哭了起来,低下头说:“老师,以后我不再逃学,也不打架骂人了。”果真,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成绩直线上升。
为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周六、周日及课余时间,常约孩子们一起玩。一个周末,午后我约几个孩子去滦河边玩,王XX正巧在那放牛,我们玩得情趣正浓,王XX说:“刘老师,你敢摸牛犄角吗?”我说:“不敢!”他又说:“老师,你敢摸牛的肚子吗?”我摇摇头。接着他笑着摸摸牛的犄角,又抚摸牛的肚子,说:“老师,这牛老实,不顶人,和我可亲了,见我就哞哞地叫。”我和孩子们嘻嘻哈哈一直玩到太阳西下。
周一到校,我坐在办公室拉开抽屉,里边有两个鸡蛋。快上课了,我提前进入课堂,在教室里绕了一圈,王XX趴到我耳边小声地说:“老师,我放你抽屉里两个鸡蛋。”我悄悄地问他:“你拿鸡蛋你妈妈知道不?”“不知道,偷着拿的。”这种行为虽然不妥,但它却体现了学生真正热爱老师,和老师没有界限,真正和老师交了心。通过多个方面与孩子们的沟通,我们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和孩子们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
从教育王XX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要斥责,不要压服,而要耐心说服引导,只看他身上的消极因素看不到他身上的积极因素,都必然做不好工作,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