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幸福.最家长编辑部
创造能力有多重要
2008年经济危机中,澳洲一些大公司削减职位的一条标准是:不需要创造力的工作以及可以被机器取代的工作。再看身边事业成功的朋友,能明显感觉到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创造力。
创造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我喜欢看澳洲各种广告,平面的、立体的、路牌的、电视的,各种创意让我惊叹和发笑。电视剧《绝望主妇》,不仅看到作者对世事清晰的洞察、残酷的清醒、充满智力快感的幽默,最让我惊叹的是绝妙的创造力、想象力与世俗生活的完美结合。
缺乏创造能力的人在生活中看到的是饱和与拥挤,而想象力丰富的人看到的处处都是机会。Google那两个小伙子在搜索引擎很成熟的情况下,还能做出Google,并让其市值达140亿,除了他们对技术的了解,想象力和创造性应该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心理学家对创造能力的定义是能把人际、程序、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优化结合,从而创造出革新的想法或者产品。现代研究认为,创造力不是天才独有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从C级到P级),有的学校很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专门从学习环境、学习过程、老师角色等来保证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校对创造能力的定义很直接很实用:敢想敢做。我在家里,希望达到的就是这个目标。
在家庭中培养
一天,回到家里,听到祺祺叫:“妈咪,快看,我们是两个小超银(人)。”我看到两个披着被单的小男孩在屋里屋外“飞来飞去”,到处是他们用凳子或箱子修建的城堡。
他们的这种自由来之不易。因为先生很喜欢整洁,无法忍受无序。但我发现男孩们太压抑了,赶紧给先生看了“创造力培养”的资料,也给他看了“自由玩耍很重要”的资料,比如有更多自由玩耍机会的动物有更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缺乏玩耍的孩子成人后易焦虑,不容易适应环境。在对美国得克萨斯州26个杀人凶手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点:来自有虐待倾向的家庭;从来没有像孩子那样玩耍过。后来,我和先生达成平衡:孩子们可以敢想敢做,自由玩耍,但在玩耍后必须物归原位。
在这种自由里,孩子们的游戏热情和创造力就迸发出来了:把几张电脑椅连接在一起开“火车”,一会儿说到成都了,一会儿又来伦敦了;把旧奶瓶收集起来,找了一个足球打“保龄”;把自己裹在被子里,让另一个拖来拖去,这是在“煎热狗”;在黑暗中拿着电筒一开一关,另一个人在光里跳来跳去,这是在“放电影”……
稍大些,他们游戏中创造力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比如屋顶的星空:在纸盒上按照星象扎出许多孔,说是北极星、南十字星,然后用手电筒把他们映在黑暗的屋顶上,就把星空搬到了家里;或者月相运动:用不同的球代表地球和月亮,手电筒是太阳,黑暗中运动起来,就能看到满月或弯月。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也显出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前段时间我为他付了好多钱:国际象棋俱乐部、网球、钢琴、中文学校等。他认为父母为他付钱不是理所当然的,但中国家长哪有不舍得为孩子花钱的,国内国外都一样。有一次,欧欧向我表达他的爱心时,说看见钱一笔一笔地付出去了,他自己受不了,非常感动,便抱住我,说:“妈妈,你对我太好了!”他开始表决心了,“我长大后,要带你到最好的川菜餐馆,把菜单上所有的菜给你点两份。”——天,我难道要吃一份倒一份吗?“我每挣100块钱,只给自己留下20块,其余的都给你。”——我想他妻子肯定不会同意的。“我要给你发明一种车,你只需要躺在里面,告诉它要到哪儿,它就开到哪儿。”——我说过女人本质上是不喜欢开车的,这小家伙就记住了。我告诉他这种车从理论上是可以设计的,用雷达和巡航两种技术……他还是不停地说啊说,居然说出20多种如何感恩的行动,我听得目瞪口呆,不是被感动,而是惊讶,被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里培养
我喜欢澳洲学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们从小就有各种有关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比如艺术课、手工课或自己做各种设计, 还有就是要求写很多想象文,每个年级的作业以及各种考试,想象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一次,一篇想象文的题目是《还有5分钟到12点》,欧欧这样写道:在12点钟有他特别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但12点之前他有7件事情需要做,只有5分钟了,他肯定完不成这7件事情。怎么办呢?他突然想起科学老师教过他们如何制造时间冻结机器,只需要3分钟就可以造好。于是他赶快投入制造这个机器,3分钟后时间冻结机器完成,他按下按钮,这时时间冻结了,他专心而认真地把7件需要做的事情做好了。这时他关上时间冻结机器,时间又往前走了。他松了一口气,时间正好到了12点。于是他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地看他12点钟的电视节目。“你想象力太好了,而且故事还有悬念,细节还那么生动。”我告诉他。他的这篇创意文章还激起了我和先生的写作热情,我们用这个题目也各自去写了文章,讲出了内心的秘密。
中西家庭的不同看法
同样是想象力,西方家长可能更加重视。有段时间他们在电台集体呼吁“取消小学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去打球,去呼吸新鲜空气,去发挥想象力。”
不让学生做家庭作业?这可让我们矛盾,华人把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上各种补习学校,让他们名列前茅,但给他们的东西太多,定势太多,难道真没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空间?
我的确看到了一些不同的结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写论文,每年得分最高的几个经常是澳洲学生,主要是学术想象力和研究能力非常好。上个月几个澳洲孩子上我家吃火锅,一个研究澳洲土著的中国学者也在,他们谈论了许多关于土著的话题,因为没有我的要求“必须用中文谈”,孩子们用英语交谈,思维全放开了,最后那个学者、我丈夫、我自己都惊呆了,几个大学生谈出了很多东西,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角度。学者说他的书稿要改一些东西了,一个孩子赶紧说:“你虽然是英文的书,但一定要立足在中国艺术家的角度上,这样西方人才爱看。”
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华人背景的孩子通常可以考上好大学和好专业,有好工作,收入优厚而稳定,是传统的循规蹈矩的路子。而好多澳洲背景的孩子,在我看来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有的上大学前要到海外先去玩1年,有的学着法律又休学了,说到美国学1年媒体制作,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善良聪明的学法律的女孩,她的理想是毕业后到非洲去做志愿者,一个正学医的孩子现在去了印度,说去做些研究。我其实挺佩服他们,在生活中有选择意识,而且能想象出那么多种选择。看澳洲排名靠前的30岁以下年轻富豪们,几乎都是澳洲本土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拘一格、突发奇想、不走传统的商业思维模式、独辟蹊径,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致富。
我想,当我开始看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时,是不是就开始结合两种教育的优势呢?
(摘自《祝你幸福·最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