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
【关键词】混合痔; 改良外剥内扎注射术;多区域;肛门狭窄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40-02中图分类号:R 657.1+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44
痔是发生于外科肛管的常见病,俗语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之说[1]。临床上根据其发生部位,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又将其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混合痔是指内痔与外痔在同一方位的相互贯通融合,形成一整体,括约肌沟消失[2]。混合痔的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百家争鸣。目前比较经典的术式,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痔上黏膜环切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等等都各有不足之处。后两者需要特殊器械,价格昂贵,对于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情实际来说还不能普及,选择外剥内扎方法治疗混合痔仍不为一种经济有效方法。本人对上述的外剥内扎方法加以改进治疗了826例患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混合痔826例,男379例,女447例;年龄19~88岁,平均50.9岁;病程5~33年。伴炎性血栓性外痔的混合痔277例,内痔嵌顿109例,伴重度贫血89例。3个区域混合痔核脱出者401例,4个区域混合痔核脱出者212例,5个区混合痔核脱出者132例,6个区域混合痔核脱出者81例。
2.诊断标准参照《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3]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且内痔符合Ⅲ期和Ⅳ期。
3.治疗方法
(1)手术方法:取左侧卧位,腰硬联合麻醉满意后,三指扩肛,根据混合痔分布情况,设计切口位置,首先处理左侧位置的混合痔。用弯止血钳沿肛管直肠纵方向钳夹每个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基底部,各痔块之间的黏膜桥不少于0.5 cm,每个痔的上方及基底部各注射消痔液1 ml,同时取同位放射状梭形切口(切口至肛缘外0.5 cm)切开外痔部分皮肤,潜行剥离出皮下曲张之静脉团或血栓,内至齿线上0.3 cm,内痔基底部用7号丝线结扎,距线结0.5 cm处,剪除游离之外痔静脉团或血栓及部分内痔,修整创缘,对合整齐,创面充分止血,同法处理其他部位之混合痔。术毕将内痔结扎线结送入肛管内,肛门镜检查无结扎线脱落及肛管内活动性出血后,用亚甲蓝1 ml加2%利多卡因5 ml和0.9%生理盐水10 ml配制的长效止痛剂,长强穴封闭及创口周围封闭注射,肛门塞入复方角菜栓脂栓1枚,创口用油纱布引流,肛周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2)药物辅助治疗:术后应用头孢呋辛钠1.5 g,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用3天。口服地奥斯明片(马应龙公司生产)3片,每日2次,每天便后用金玄痔科熏洗散(马应龙医药有限公司生产)55 g配1000 ml温水熏洗坐浴一次,而后伤口换药治疗至愈合。
4.疗效标准根据相关标准[4]制定,治愈:症状消失,痔团消失或基本萎缩;好转:症状改善,痔团缩小或萎缩不全;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结果本组826例混合痔患者中,治愈751例,好转75例,治愈率为90.9%。其中4个以上区域混合痔1次性切除者425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0.5~1年,无一例复发。术后住院天数15~20天。术后肛门有灼热感781例,伴有恶心呕吐64例。术后肛门无疼痛51例,轻微疼痛601例,疼痛明显但能忍受者99例,剧烈疼痛75例,肌注度冷丁缓解。术后排尿困难119例,经热敷能够自行排尿45例,导尿74例。术后并发肛裂105例。术后大出血4例。术后导致肛门狭窄11例,占1.3%,三个月后给予二次手术后治愈,其余术后肛门收缩功能良好。讨论运用多区域外剥内扎注射疗法治疗混合痔,打破了传统手术操作中,痔切除术不能超过3个痔核的规定。本组患者治疗全部有效,其中治愈率为90.9%,术后肛门狭窄发生率为1.3%,疗效满意。笔者认为,严格掌握手术技巧及切口设计可以防止术后肛门狭窄,减少赘皮及术后肛门瘙痒。术中剥离皮下曲张静脉团过程中尽量少提拉,少钳夹保留的皮桥。切口一定要掌握放射状细梭形切口,只切除肛管隆起的多余皮肤和黏膜,保持肛管原有的皮肤总面积,切口间保留的皮桥不少于0.8 cm,黏膜桥不少于0.5 cm,各个剥离切口均呈线状不扭曲,不允许肛管内有皮肤缺损面。对于伴有炎性血栓性混合痔和嵌顿性内痔的混合痔,及早行多区域外剥内扎注射治疗效果更佳。术中及时去除混合痔中的静脉团及血栓,有效地改善肛周的嵌顿症状及肛周血运情况,术后即可解决肛周疼痛,创口恢复良好,打破了传统的混合痔炎症期先抗炎后手术治疗的规定。本术式需要医生外科基本功扎实,手术技巧精细。本术式经济有效,打破了传统手术中痔切除术不能超过3个痔核的规定。手术后遗症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宝,张燕生.中国肛肠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74183.
[2]于鹏,李健伟,邱宁.内凝并改良外切术治疗Ⅲ期环状混合痔76例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6,34(2):159160.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9(5):46146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收稿日期:2012-02-09修回日期:2012-03-15)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