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广东:一种相守相望的幸福

2012-04-29 16:22蒋玲
源流 2012年2期
关键词:团年饭油锅习俗

蒋玲

春节前三天,这座因“花”而得名的城市和别的大都市并无二致。可一夜之间,当你一踏出家门,广州满城春色便扑面而来。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金桔、桃花、水仙、杜鹃、牡丹、兰花、芍药、富贵竹、发财树,一些树梢上还挂着一串串的灯笼,处处生机盎然。走在街上,到处是来来往往抱着各种盆景回家的人群。暖冬、花语、人气,这座脚步匆匆的城市顿时变得温馨和喜庆。

开油锅,期盼来年

和其它地方一样,广东的春节气氛浓郁,各种习俗颇多讲究,既有中国春节的基本内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改革开放前,广东盛行“开油锅”,一到过年,便有家家开油锅、户户炸煎堆的盛大场面。那时候粮油紧缺,只有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才舍得多做些油炸煎堆、油角、蛋散等小食品,寓意来年日子油润、富足。煎堆等食品在油锅里不停翻滚、膨大,寓意向上、发达。

如今开油锅仍是许多广东人过年的保留节目。此外,人们还要蒸萝卜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各式糕点,寓意步步高升。这些小食品被用于相互赠送,相互品评。

“大年三十那天,外婆的重头戏是做煎堆油角,父亲总会钻进厨房,帮外婆递油盐酱醋。外婆不会说普通话,父亲不会讲广东话,可他们就会在这一天,用各自的语言,在厨房里聊起家常。锅里的煎堆不停地翻滚,哧哧冒着气。”朋友描述他的北方爸爸和广东外婆过年时在厨房里的情景。春节里,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在厨房里交融。

团年饭,过年的重头戏

团年饭的准备,一家大小参与其中,各得其乐。

“包油角、磨米蒸糕等团年饭的准备,既精细忙碌又考究人的生活情趣,那时从父母的操劳中是领略到很多过日子的要义,生活知识的丰富是现在无法相比的。一个精细用心过日子的人,肯定对生活充满乐观与热爱。”本土作家梁凤莲对此深有感触。

广东的团年饭颇为讲究,其内容丰富,菜式考究,道道讲究意头,都要契合吉祥如意。鸡鸭鱼肉,煎炒烹炸,蒸炖凉拌,一年中最丰盛的家宴准备完毕,怀着敬畏的心情拜祭完祖先天地后,团年饭便开始了。长辈上座,晚辈依次排下,开酒水饮料,敬老爱幼,吃一道菜,说一句吉利话,健康长寿送给老人,顺利发财送给家庭主力,聪明伶俐送给孩子。

这一餐没有时间观念,一家人慢吃慢聊,一起期待下一年的顺景。团年饭将人们过年的热潮推至最高点。

拜年,家族血脉的维系

团年,是家庭的团聚,期盼来年。拜年,则是家族的祝福,血脉的凝聚。

大年初一,吃过早餐后,家长便携全家大小早早出门给亲戚拜年。广东人拜年的礼物大多为桔子、糕点、糖果等意头好的东西,派发的红包被称作“利是”,祝福语则视对象而定。晚辈见长辈要行鞠躬礼,送上“利是”,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礼尚往来,长辈也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辈份高、年岁大的老人,一整天都有晚辈登门拜年,应接不暇,深切感受到作为尊者的荣耀。平辈见面则互相祝福,互送“利是”和礼物给对方小孩。家家户户互相拜年、送礼,家族的血脉在过年时联系更紧密。

拜年,带来一种过年时特有的温情。大街小巷里,在热闹祥和的气氛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善意与礼待。

根深蒂固的家庭信仰

对比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像广东,敢为天下先。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人们在现代激流冲刷下的今天,却仍然固守着一份传统,一种信仰。

“家人团聚就是一种相守相望的仪式,是家庭强大的凝聚力的符号象征。”梁凤莲在她的著作中说,“家,或者家族,实在就是一种使命。这是重于千斤的承诺。”

广东人浓重的家庭信仰的渊源,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故事。自秦代征战的部分官兵扎根于岭南后,陆续有官兵、政治失势者迁徙而来,并与当地人混居、融合,形成了现在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部分不与当地人交往的,则形成了现在的客家民系。

中大教授、民俗专家叶春生说,当年的中原人大多为名门望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习俗,影响和同化了弱势的当地文化。前面是不可征服的大海,后面是难以逾越的五岭,这些习俗便在此停留,扎下根来。这些中原人远离家园,怀有浓重的思乡情,也怀有一份家族梦,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祖先的声威。与此相关,春节的习俗便成了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在年末这一天,以隆重的家庭团聚作为仪式,追忆故乡,追忆宗亲,期盼来年。

如今,当五岭不再成为向北的障碍,大海也变成了走向世界的窗口,富裕的广东人不再像当年一样属意于重建望族声威,但春节的许多习俗还是一代代留存了下来。那份家庭的整体感、责任感、荣誉感,至今仍然为他们所重视。

人物专访

曾应枫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广东素以佳肴美食享有盛誉,过年时人们要准备哪些食品?

广东人过年很讲究,每一道菜都讲究意头。无鸡不成宴,白斩鸡、清蒸鸡必不可少。颜色发红的烧肉,意为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猪腿壮实,意为健康、发达;慈姑蒸腊肠,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芹菜,勤快;生菜,生财;鱼,做好的鱼放在米缸里,年年有余,生活富裕;年糕,年高,家庭步步向上。另外,过年还要炸煎堆、油角、蛋散等小食品。

“开油锅”似乎是广东特有的春节习俗,您能描绘一下吗?

开油锅的场景非常热闹。以前缺粮油,只有过年才舍得多倒点油出来,炸煎堆油角蛋散等,寓意油润、富足。煎堆油角是过年的必需食品,自己吃,也用于招待客人。

煎堆是由一团生面煎炸而成的,将面团放入滚烫的油锅里,不停地翻滚,让空气不断进入,面团哧哧冒气,越滚越大,这预示着家庭兴旺,发达,越来越富裕。

我最喜欢的就是做煎堆了,不停翻滚煎堆的事情是由我来做的,看着煎堆越变越大,色泽金黄,我就非常开心。炸好油角以后,母亲就叫我送一些给邻居,大家互相品尝,说你家的味道好,他家的松软适度等等,一阵说说笑笑,说些感谢和夸奖的话,然后把自己家的送一些给我带回家。邻里间礼尚往来,过年的气氛就这样也一点点热闹了起来。这样几天下来,家里会有上百家的油角,味道、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堪称“百家油角”。

您最难忘的春节记忆是什么?

广东过年还非常流行逛花街。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全家人去逛花街,捡一支桃花带回家。那天晚上,人人都会带点东西回家,以示吉利。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哥哥和我去逛花街,我和哥哥跟在后面,一人拿着一支桃花,父亲雄赳赳走在前面,非常骄傲。

后来我去海南当知青,有一年不能回家过年,非常想家,怀念广东的花市、煎堆和油角,躺在床上想广东现在是什么情景,家里在干什么,想着想着眼泪就流出来了。

以前向往过年,可能是因为能穿新衣、吃美味,现在物质丰富了,过年还这么隆重,您认为意义何在?

过年是一次家庭聚会,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回归家庭。团年饭的准备,老人指挥,男人去购买年货,女人就开始进厨房,孩子帮大人做些小事,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这样就增强了成员的家庭责任感,让家庭更有凝聚力。

梁凤莲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作家

广东人的春节,团年饭、拜年、送礼等等习俗有别于其它地方,这些习俗有什么涵义吗?

广东人过年过节的习俗有自己非常明显的特色,不仅年饭的构成内容讲究,尤其讲究各种菜式的意头,也就是每一种菜式的叫法都契合了吉祥如意。团年饭是天各一方的家人都要尽可能往家赶,团聚就是一种相守相望的仪式,是家依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的符号象征。

而拜年则是情感祝福的一种传达,以此传递真诚的问候,人在情在,如同礼到心到,送礼就是一种最好的心意表达。拜年的祝福好话让人既会意又会心,由此营造出大街小巷浓浓的温情与真意,让人非常眷恋和享受那种氛围。

怎样从这些习俗来看广东人的家庭观念和信仰?

广州虽偏隅南方,远离中原故土,又长期受外来文化的碰撞及影响,自然形成了独且一格的生存形态及风情习俗,但文化的核心理念依然与儒家的主流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家国至上的观念就是这样沿袭下来的。

尤其是广东人面对海外,生存发展的流动性更强,于是家庭观念更为强烈,很多异国游子是把家庭当成是故乡及乡土情怀的一个原点一个载体来看待的。直到现在,经商流动依然是广东一大特点,反而家庭的稳固度相对较高,我想跟这点由来已久没有改观的信念是有很大的关系,是把家转换为家园寄托的认同度更高的原因。而我们过春节的各种习俗,其实就是这种信念与情感表达最强烈的形式以及载体。

现在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很方便,很多人对回家过年不像以往看得那么重了,您自己怎样看待春节?一定要全家团聚吗?

这涉及到传统的观念与信仰问题,而不仅仅是过一个年节那么形式的事情。其实是否回家过年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有没有年节,有没有家庭的观念以及亲情至上的意识,这是每个人人性与人情成份浓淡的一个衡量。

我个人很看重春节,很敬重这种传统年节所承载的仪式以及内容,尤其在现今时势下,我觉得只有在年节那个难得的时段,周围的环境变得那么美好,人心变得那到友善,人变得简单而又真诚,人与人的关系亲和而又轻松,一个传统的节日催化出那么好的社会生存氛围,这就是文化不容忽略的强大的力量。

关于春节,您有哪些温馨的记忆?

以前准备过年的时候,红包、新衣新鞋等等,会将对年节的用心与敬畏调适到最高点,真有一个跨过旧年迎来新年的兴奋与期待。那些散碎的美好记忆,成为我对广州这座自己的城市最重要的故乡情怀的源泉。

猜你喜欢
团年饭油锅习俗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圆满举行“喜迎2022”团年饭
红红的中国年
油锅起火怎么办
从“有风自凉”到“稳坐油锅”
水落油锅里溅水花
除夕夜他们这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