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孔子后人葬礼仪式用乐考察

2012-04-29 13:35袁郁文
音乐探索 2012年2期

袁郁文

摘要:2010年9月18日、19日,居住在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大官庄村、作为孔子第七十五代孙的孔祥全老先生葬礼仪式举行并入土孔林。鉴于孔老先生身份的特殊性,笔者全程考察了葬礼仪式。本文从其身份特殊性和当地丧葬礼仪及其用乐的普适性意义视角切入,观察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当下存在。该丧葬仪式请礼相参与主持,设置了祖悼官、拜旌宾等角色参与祭拜,选取六代传承的孙家鼓吹乐班为其仪式奏乐。仪式程序古朴、繁琐,用乐场合繁多且用乐类型丰富,充分体现了“礼乐相须为用”原则。

关键词:孔子后裔;丧葬礼仪;仪式用乐;传统礼乐文化;当下存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中国礼乐文明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以吉嘉军宾凶五礼用乐为基本标志,从国家到地方官府再到民间,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坐标,甚至以传统文化基因方式存在。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讲孔夫子之儒学对礼乐文化的持续性实施与贯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崇周礼,后世崇礼制的同时亦崇孔子。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程,统治者愈加认识到孔子之儒学思想对于礼乐文明之重要,对孔子的推崇也逐渐提升,从孔宣父到文宣王,从至圣先师再到至圣先师文宣王,唐宋以降更是在全国县治以上普设文庙,孔子之祀逐渐走向鼎盛。在祀孔提升的过程中,孔子的后人也备受优渥,明代规定孔家享受亲王级待遇,所谓衍圣公依制拥有26户乐户 (比亲王少一户),用以应对多种礼仪用乐需求。

文庙祭礼乐属于国家专用的礼乐,但作为孔府属于亲王级别,作为国家制度规定性下五礼用乐都会在此使用,包括历代衍圣公在内的家庙祭祀以及嘉宾凶诸礼、日常出行所使用的卤簿乐应该由乐户承担,乐户所使用的是鼓吹乐类型,而且每种礼制仪式与用乐有相应的制度规定性,这些礼制仪式并非仅仅用于王府,地方官府中的乐人亦应明确,这也就是国家制度下礼制仪式及其用乐的意义。

清代雍正皇帝禁处乐籍制度,官属乐人转而将其承载的国家礼制仪式和仪式中的用乐转而服务于民间,这也就是民间礼俗接衍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意义。遍布全国各地曾经的官属乐人们承担起礼俗用乐的重任。虽然传统国家制度解体,但作为孔府的特殊性,无论是承载孔庙祭礼的乐舞生还是乐户都在孔府延续下来,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因此,作为传统用乐的普适性以及祭孔用乐的特殊性在这里得到了承继。也使得当地脱离了乐籍而生存的乐人们在实施礼仪用乐之时能够持续性地有所依凭,这也就是我们对孔家后裔葬礼仪式刻意关注的道理所在。

费孝通先生讲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我们以为,这种礼治是历史上传统的国家礼制被乡土社会接衍的俗化过程。虽然中国施行千百年的礼乐制度随封建国家的解体而消解,但礼及礼中用乐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通过文化下移进入到民间礼俗中,实现文化自觉,真正达到了礼治的目的。乡土社会依然沿着礼治轨迹发展,其中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祭祖、丧葬、婚礼等礼俗仪式活动,即为历史上传统国家礼制的俗化显现。本文以山东省滕州市孔家丧葬为研究对象,该丧葬仪式既具有当地丧葬仪式的普遍特点,又因其独特的地缘与血缘背景,具有典型性意义。

丧葬仪式是最为常见的礼俗之一。孟子提倡“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丧葬在中国人传统社会理念中被视为“大事”。中国“五礼” 制度中丧葬属于凶礼,当下丧葬既为礼俗,则是既接衍传统礼制,又有时代元素的融入吸收。

项阳《亲缘关系与音乐礼俗的承继》一文论述了礼俗何以具有区域稳定性:

在同一区域范围之内,人们生活在同一地理、气候、方言、经济社会形态之中,其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有着较多一致性,在许多层面上长此以往地积累,形成相当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认同,这是所谓地缘的存在意义;在乡间社会之中,一个或周边几个村庄之间可能是有几个占据绝对多数的、具有相同宗族血缘的群体存在,这种宗族血缘是构成区域文化认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同一区域之内,相当数量的家庭有着亲缘关系,加之各自的友朋,构成文化圈。以上三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这种亲缘关系,使一些民间礼俗有着相当宽广的生存空间,或称有着礼俗生存的土壤环境。

首先是对传统礼制的接衍,然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亲缘、地缘、血缘关系的稳定而在文化认同意义上得以积淀与延续。滕州市级索镇大官庄村(上图A位置),毗邻孔子故里曲阜与孟子故里邹城,孔氏家族因其显赫而独特的地位在当地倍受尊崇,孔氏子孙及依附于孔家的乐户、礼乐户、礼生等以阙里为中心向周边扩展生息繁衍,对宗族血缘的认同交织地缘因素影响,该地区礼仪繁琐厚重,形成对礼乐文化强烈的文化认同。

孔家认为应当依照祖先的传统仪式样态来承办,这种文化认同是群体性的,参与者都知礼懂礼,构成孔家丧葬仪式的大文化背景,礼乐文化在这场丧葬仪式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因此本文选择该丧葬仪式作为研究对象。

一、丧葬仪式相关背景介绍

2010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中国音乐学院一行组织的对山东省滕州市孔家丧葬仪式的调查活动,促成了本论文的田野调查契机。

1.时间:2010年9月18日、19日;2.地点: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大官庄村;3.参与者:

1.)主家与客

主家为孔氏嫡亲。逝者孔祥全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有三子,二儿子在外包工地,3个儿子近些年经济状况很好,有经济实力为老人承办隆重的丧葬仪式。孔祥全的老伴在35年前已经去世,当时家中经济条件很差,只能将老人简单下葬,因此本次丧葬仪式的目的:一是祭奠悼念逝者孔祥全老人,二是将两位老人合葬送归孔林 。

主家参与者有孝子和孝眷(男性称为孝子,女性称为孝眷),孝子、孝眷依据父系血缘构成以逝者为中心的亲属网,包括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侄子、儿媳,侄媳等人,他们也是丧葬仪式中主的身份。孝子与孝眷站立、行走、跪拜的前后秩序又依照距逝者血缘的远近和长幼安排,男性在前、女性在后,逝者血缘关系近的在前、较远的在后。

客在当地方言中叫“kei”,平声,并不是惯常理解的客人的意思,客“kei”很大程度上指非本族亲属,如姻亲、外甥、外甥女等逝者老伴家族中的亲属,即当地所称的娘家客;还有逝者的拜把兄弟、孝子们的拜把兄弟、非常亲密的好友等称作亲朋客等。

儿媳、侄媳虽然与逝者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嫁入孔家即是主的身份;而女儿一旦嫁为他姓,与逝者虽有血缘关系,但是地位与次序在儿媳后面。这种对于家族亲属关系秩序的认定,在孔林安葬原则上也有体现——嫁入孔家的可以安葬孔林,嫁出孔家的不再认定为孔家族人。

孝子孝服白色长褂、白鞋,腰间系一段很粗的麻绳,孝帽两角缝上白色棉球;孝眷也穿白色孝服,长度稍短,白鞋,腰间麻绳较细,以一块白布包裹头部作为孝帽。孝子孝眷都手持哀杖 。

2.主持者——礼相

本场丧葬仪式请礼相担任主持者。并非所有丧葬仪式都请礼相主持,请礼相主持的丧葬仪式都十分隆重,经济上花费也很大,非一般经济状况的家族承办得起。大官庄村的村民告诉笔者,该村从未有过请礼相主持的丧葬仪式。

据礼相赵德水介绍,这场丧葬仪式的程序与孔府的丧葬仪式程序一致。主礼相孔繁武表示,整场仪式学自祖居曲阜的一位举人。孔家丧葬仪式请礼相,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对孔氏家族和儒礼的文化认同。本场丧葬仪式的礼相有四位:孔繁武,多数仪式是由他主持的;赵德水,70岁,西岗镇清泉寺村人,兼任拜旌宾;马素管,80岁,西岗镇杈子园村人,也负责为丧葬仪式写文 、写旌旗,兼任祖悼官;赵宾峰,西岗镇清泉寺村人。另外有两人作祖悼官的随从。

相的身份不同于一般丧葬仪式中常见的大总理、大执事等,他们主持一套独特的仪式程序,加入诸如拜相、谢相等环节,仪式程序更为古朴、繁琐。礼相衣着枣红色中式对襟上衣,蓝色或墨绿色下襟,头戴黑色毡帽。参与丧葬仪式的所有人员——孝子孝眷、祖悼官、拜旌宾、鼓吹班子、戏班子、放炮人员等,何时跪拜行礼,何时奏乐何时止,何时放炮等一举一动都要依相的指令行事,礼相指令又称为“喝礼”。

笔者认为“礼相”与历史上的礼生角色有关联。礼生在中国由来已久,《周礼》中“春官”应为礼生角色的前身。明代济宁地区礼生数量庞大,《明武宗实录》中记载在正德四年(1509)八月:

“礼部议覆:济宁州致仕训导张绍奏:各王府乐舞生、礼生,滥将民丁佥补,且僣用儒巾。宜通行天下王府,务遵原额。乐舞生先于有牒无犯道士,礼生于附近相应人户选补,不足则各以黜退生员补之,不许踰额,祭祀时许用礼服,余日仍初服,不许辄用儒巾,如富民额外营充,依律问拟,长史等官纵容不举,听各巡按御史参究。从之。”

明代济宁地区有鲁王府以及其下的众多郡王府等,礼生拥有减免差役的优待,因此会有富户假借礼生名义躲避差役,导致这一地区的礼生数量激增。这与孔繁武所说的整场仪式学自曲阜祖上的一位举人一事相印证。曾经为王府、官府服务的礼生转而变成为民间丧葬、祭祀等仪式服务的礼相,将原本属于国家礼制的一部分仪式程序带入民间,历史上这一地区存在过的大量的礼生为后世民间礼俗的兴起以及对上层礼制的继承起到重要作用。

3.祖悼官

本场丧葬仪式有两位祖悼官参与,由吕贻谨专任和马素管兼任。一位祖悼官参与荣悼仪式,一位祖悼官参与祖悼仪式。祖悼官在仪式中地位高于相,不主持仪式进行,而是作为祭拜者直接参与仪式,其举动要听从相的指挥。官出场要由相去接,完毕后由相送回。在荣悼仪式和祖悼仪式中,祖悼官的穿着打扮又不同,衣着带有清代官服遗风,显示祖悼官在不同仪式上身份地位的差异,也显现出仪式本身级别和性质的不同。

4.拜旌宾

拜旌宾是拜旌仪式环节的祭拜者,听从礼相指挥,穿着打扮带有清代遗风,与祖悼官相比官阶较低。

5.乐班

丧葬仪式所请乐班由孙化洋担任班头,联络众多艺人搭班组成,鼓吹班以孙家班为主,另外还有两名戏曲演员,两名年轻姑娘唱流行歌曲。戏曲演员与唱流行歌曲的演员平时与各鼓吹班子有联系,有事的时候临时搭班一同演出。

班头孙化洋是邹城市看庄人,是当地有名的“门里人”出身的鼓吹艺人。父亲孙玉秀(已逝)在当地又名“孙大吹”,参加过国庆10周年的盛典,1984年以铜杆唢呐获得全国唢呐大赛的金奖,1992年被授予“中国民间唢呐演奏家”称号。其曾祖父孙宝中于清朝咸丰年间从滕县(今滕州市)级索镇孙庄逃荒到了邹城看庄镇白水村,为谋生拜当时滕县界河门里人杨佳芳为师,自此孙家以鼓吹为业代代相传,到孙化洋这代已是六代鼓吹艺人。

如今孙化洋是鲁中南地区“平派”唢呐传承人,技艺水平很高,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平时在家中务农,有“事”(主要是请鼓吹班子参与仪式的红白事)的时候在外搭班演出。一年能有一百多场活,他表示像孔家丧葬仪式这样的大场面很难遇到。 孔家丧葬仪式请他的班子奏乐,既是看重他的技艺水平高,另外也看重他的家传背景。仪式中鼓吹班子奏乐起止有礼相口令时要听从礼相的指挥,没有礼相指令时要根据仪式进行自觉配合。祖籍级索镇并且世代吹鼓手的身份使孙家班耳濡目染当地仪式上的各种礼数,能够很好地配合礼相仪式进行。

二、丧葬仪式程序

仪式现场方位布置: